高职《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体系创新与实践
摘要: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对接,实现专业基础知识向职业能力转化,是高职课程深入改革的“瓶颈”,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切入点。国家精品课程《机械分析应用基础》是依据高职机械类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按对实际机械进行综合分析的要求,有机整合多门传统学科而创建的高职机械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从全新的视角构建了“以机械分析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课程内容体系,改变了传统同类课程长期以来沿袭本科院校以“机械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回归工程与实践。
关键词: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创新;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9-0074-02
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群与高职教育不相适应,导致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如受到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模式的束缚、缺乏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的整体优化、尚未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技能训练严重不足等等。高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如何回归工程与实践,如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课题,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我院在完成2005年立项主持的广东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机械行业职业岗位群对高职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并围绕高职机械类专业领域中各主干方向所涉及的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两大类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数门传统学科组成的专业基础课群整合为《现代机械制图》、《机械分析应用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三门基础平台课程,该项研究推动了高职《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的创建。
《机械分析应用基础》是我院在高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着眼于毕业生职业生涯而构建的机械行业基础平台课程。该课程有机整合多门传统学科,并融合相关工程常识和创新方法,突出了知识综合性、技术应用性、工程实践性和职业技能性。所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思想以及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课程教学理念,使课程教学真正走出长期以来沿袭本科院校以“机械设计”为主线的“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带来的误区,形成“以机械分析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并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机械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2006年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近几年来,本课程在内容体系方面的改革创新不断取得突破性的成效。
以地方制造业人才需要为出发点,明确课程定位
(一)深入企业调研
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顺德地区拥有大批制造企业,产品品种多、转型快,机械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为我院机械专业毕业生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近年来,我们按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职教育目标,不断深入顺德及其周边地区众多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需求,了解职业岗位对本课程教学的要求,广泛收集企业和历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同时,专程走访了香港职业教育机构属下的几所职业学院,深受香港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回归工程”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启发。
调研结果表明,机械行业职业岗位群大多需要解决机械设备使用保养、维修改善、技术改造、故障诊断、仿制或设计制造乃至发明创造等过程中一些工程实际问题,而对现有机械设备的综合分析正是这一系列工程实践活动的前提和重要步骤,这就需要具备对机械设备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同时,面临制造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毕业生还需具备择业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明确课程定位
为满足职业岗位群需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覆盖高职机械类各专业领域中所必需的、反映设计思想的机械分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技术,并形成机械行业基础平台课程,使其在培养学生应用多门学科知识和技术综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对择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起到重要影响和关键作用。
可见,沿袭本科院校以“机械设计”为主线的“学科体系”的传统课程模式是不行的。为此,我们以就业为导向,以地方制造业为依托,以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为突破口,以课程内容体系为切入点,以国内外高职课程改革的经验为借鉴,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及其教学模式。
依据职业岗位所需,构建高职特色鲜明的课程内容体系
(一)合理整合传统的基础课群
以实际机械为对象,按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中对机械传动系统运动分析、对传动装置结构分析、对通用零部件工作能力分析以及对常用零部件精度分析等的要求,对传统的相关基础课群做出如下整合:
1.针对运动分析涉及执行构件的运动形式、原动机和所用机构的类型、功能、工作原理、性能特点、运动特点、运动参数、几何参数及标准等方面的知识,精选传统学科“机械原理”和“工程力学”中有关内容。
2.针对结构分析涉及常用机构的结构组成、通用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及其合理性等方面的知识,精选传统学科“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中有关内容。
3.针对工作能力分析涉及通用零部件的功能、特点、结构、材料、标准以及载荷分析、受力分析、失效分析与对策、承载能力核算等方面的知识,精选传统学科“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中有关内容。
4.针对精度分析涉及实现整机及其零部件功能要求的尺寸精度、配合精度、形状位置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知识,精选传统学科“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中有关内容。
(二)构建以“机械分析”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
本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实际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依据,按对实际机械进行运动分析、结构分析、工作能力分析和精度分析的要求,有机整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及“工程力学”等多门传统学科,并融入相关工程常识和创新方法,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即形成以“机械分析为主线,实际应用为目的”的课程内容体系(见图1)。
(三)突显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的高职特色
本课程内容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以“机械分析”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使课程教学走出长期以来沿袭本科院校以“机械设计”为主线的课程模式带来的误区,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途径,并推动其以全新视角从全方位展开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深入改革与实践。
2.以实际机械为对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彻底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优化了知识结构,实现了多学科内容的一体化和有机融合,使学生从单科性的“学科体系”的课程学习,转向综合性的“工作过程体系”的课程学习,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按照综合分析实际机械的要求整合课程内容,淡化了理论分析的抽象性和设计计算的复杂性,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技术的针对性,使教学内容适用、够用,浅显易懂,符合高职课程的教学特点和高职生源的认知规律。
4.以典型机械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营造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氛围,设计贴近工作过程、贴近工程实际的教学过程,实施“行为导向”现代教学方式,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结语
近些年来,《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内容体系,从全方位展开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改革创新和教学实践,例如:(1)出版了反映课程改革理念和成果的教材《机械分析应用基础》和《机械分析应用综合课题指导》。以工程案例为载体的编写方式使教材内容浅显、直观、简明,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及掌握知识的特点,并为学生以贴近工作过程的训练形式完成综合实训项目提供同步指导,以落实“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2)营造教学环境的工程氛围,把工程案例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工程实际的重要途径,实施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环节,将模拟实际工程项目并反映专业特点的综合大作业训练项目贯穿课程教学始终,使课程教学回归工程与实践,体现“工学结合”的内涵。(3)采用多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行为导向”现代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实施“讲、学、练”合一的教学过程,采取“项目驱动式”自主学习方式,推行“以能力为本位”的过程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多年的教改实践表明,《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促使其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高职同类课程教学为“压缩本科型”的状态,改善了专业基础课教学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脱节的现状,使教与学的过程从传统的、封闭的高等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较大程度地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并通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专业基础知识向职业能力转化。因此,本课程对相关专业课的支撑作用和对学生职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黄劲枝,程时甘.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群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67-70.
[2]黄劲枝,程时甘.机械分析应用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黄劲枝,程时甘.机械分析应用综合课题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林晨,杨志强.机械设计课程背景的探讨[A].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董万福.机械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实践[A].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董启宏.专业基础课教学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90-93.
作者简介:
冯光林(1964—),男,江苏常州人,工学硕士,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
李会文(1973—),男,湖南株洲人,工学硕士,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
皮云云(1984—),女,湖南常德人,工学硕士,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及理论。
黄劲枝(1957—),女,湖南长沙人,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
上一篇:“园丁”到“公仆”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