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中高职课程衔接与发展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衔接的不足点,结合“3+2”模式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原则,我们具体阐述了“3+2”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文章以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为例谈“3+2”模式中、高职衔接模式下衔接策略。
【关键词】“3+2”中高职 课程衔接 发展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指出,如今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不完善,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中,各方面的教学与相应专业学生的契合度不是很高,存在许多缺陷。职业教育不能聚焦更多人的目光,与培育优秀的技术式人才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平衡前进,共谋进步。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工作,这不仅是职业教育进步的根本所在,更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3+2”中高职课程衔接与发展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中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衔接的不足点
(一)文化理论知识不足
在中職教育中,很多同学忽视了对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将学习重点过分向技术、能力方向倾斜,同时,一些教材的绝大部分内容是技能方面的,这样一来,就会使学生的文化理论水平得不到提升,甚至倒退。因此,在中职教育这一基本的职业教育阶段,文化知识会由于各种因素而缺席,这就使文化与技能不能同时发挥作用,造成教育失衡,不利于中职学生的全方位素质培养,造成中、高职业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出现漏洞。
(二)有机衔接在课堂上不完善
中高职“3+2”模式职业教育课程规范不针对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学校灵活依据相关规范制定合适的教材以供教学,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比如同一专业多次学习的问题。我们进入中、高职校的建筑工程专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他们的专业教学大纲拿出来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他们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知识和结构是相同或类似的。如施工、测量、识图、力学、结构、美学、人文 、地理、地质等等及技能训练内容等。这不仅会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还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也会慢慢地被消磨殆尽。这种缺陷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个目标的持续推进。
三、“3+2”模式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原则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思是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一个承接的过程,具体体现是教学体系、培养方案、招生体制与专业开设等等。这中间,中、高职衔接的最本质的是课程衔接,在这个衔接中,要保证课程科学合理地连接过渡并各自发挥作用,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理性结合。
课程衔接的基本规范包括两点。
第一,教学计划实行统一编制,科学设计课程。统编制度在各专业内的实施要做到合理,切合实际,课程体系要充实精炼,做到质量高且无重复。
第二,改变课程体系。用能力式的课程模式取代传统的学科本位制,这样不仅能够做到在课程的衔接中有效规避重复的知识,还可以精简课程时长,做到事半功倍,提高课程的实际效果,使职业教学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支持。
四、“3+2”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在不断的探索和应用中,中高职衔接在我国有了基本的模型,“3+2”模式出现的时间相对早。它主要有两类情况:一是一些高等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为期5年;二是在一些办学质量高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是和一般中专一样的。教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进行的是公共课教学,传授的是基础文化知识;第二层次,主要是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与能力。五年的教学中,学籍管理通常是分开的,中职占三年,高职两年。学生如果达到了毕业的要求,他们就可以获得毕业资格,由学校提供毕业证来证明。借助这个方法,学校能够依照实际情况来综合考量,从而在长远的规划下设计出科学的,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比重,这可以实现中、高职业教育的良好衔接,能够有效地解决以往的内容重复等问题,还可以及时纠正专业方向上的教学倾斜,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少了时间的耗费,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办学质量。再者,如果对五年制下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也能够帮他们塑造好的职业观念,因为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但是,“3+2”模式下,学生的选择受到了限制,但总体来看,“3+2”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最紧密的一种方式,能够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品质的培养,教学与课程衔接较容易操作,能有效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一种较好的培养高职人才的衔接模式。
五、以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为例谈“3+2”模式中、高职衔接模式下衔接策略
A省某高职院校“3+2”中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从2010年开始招生,至今共招收学生800人,基本学制5年,弹性学制4~6年。本着培养高端计算机网络人才的目标,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土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再者,要求能得到行业内认可度高的技能认证证书以及教育行业给予的网络技术、英语等级证书。专业内的课程体系建构主要是:职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
课程进行以下的衔接安排。
首先,中职院校主要开设职业基础课程11门,公共基础课程10门,学生主要进行这两类课程的学习。前两学年考试6门课程,后两学年则为4门,其他科目不做考试要求。
其次,高职开设的主要课程为职业能力拓展课程、职业技能课程以及综合素质拓展课程。考试要求中职院校相同。
最后,中高职衔接中,要对实践课程做出相应的规划和设计,把它作为一个关键的教育点。在进行安排的时候,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学分占比要求为1∶1.5。
以上衔接安排表明,中职课程比较关注基础和实践教学,而高职课程是在基础上的一个深层次的开拓,起到了外延的作用。
例如,专业培养掌握工程力学、土力学、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和结构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 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 道、路桥、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 工程技术人才。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高职衔接“3+2”的模式的科学构建,要有教育部门的基础支持,相关中高职学校要深化合作与探讨,实现观念渗透,在各方努力下设计出合适的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制定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这样,既可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全方位的职业技术水平大有裨益,这样将会推动中高职衔接的平稳与科学。
参考文献:
[1]王静,王世华,贾敏等.校企合作开发高职课程的探讨与研究——以《人身保险业务》为例[J].中国商论,2017(02):185~186.
[2]房世龙.高职课程全程跟踪考核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6(02):86~87.
[3]熊智,贾颖莲,何世松等.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学习载体设计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7(02):69~71.
[4]钟碧芬,祝志勇,潘菊素等.高职院校“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构建初探[J].职教论坛,2016(03):76~79.
[5]梁丹,戚宝萍.近五年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04):166~171.
上一篇:“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专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