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改进对策
学困生,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简称,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效果低下,不能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水平的学生。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关注数学学困生,帮助数学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是新课改背景下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大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但经过努力大多能解决,并达成教学目标。而对于数学学困生而言,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一些困难难以有效解决,学习效果较差,无法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数学成绩不理想,或者成绩起伏较大。数学学困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存在应付、抵触情绪,缺乏主动进行数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往往是在教师、家长的催促、监督下进行被动学习。遇到问题时不会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是选择“搁置”,数学作业抄袭现象严重。对学过的相关数学概念缺乏正确的理解,缺乏相应的运算能力,难以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
对于智力发展水平正常的数学学困生而言,致使他们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可归纳为自身和外部两个方面。
(一)自身原因
1. 数学基础较差
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固,知识脱节严重且结构不完整,对数学知识诸如公式、定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的死记硬背上,没有深入到理解把握本质的层面,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有些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无法及时有效的掌握,难以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联系、整合,在教学内容进一步加深的时候,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新知识,导致数学成绩下降,从而影响数学学习的情绪体验,长期以往,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多。
2. 数学学习兴趣不强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很容易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教学难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消极体验会越来越强,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看不懂、不会做的内容也越来越多,逐步形成对数学的畏难情绪,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出现怕学数学、讨厌学数学的现象。
3. 学习方法不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困生往往是采用死记硬背、机械做题的方式,对定义、法则、规律、原理等不求甚解,所学到的知识是一堆零散、杂乱的知识点,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领会不足,缺少对知识进行有效消化、整合,遇到稍微复杂一些的题目就乱了头绪。
4. 学习习惯不良
数学学困生普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致志地听讲;缺乏积极动脑、主动提问的习惯;忽视预习和复习;作业马虎、拖拉,甚至抄袭;缺乏良好的数学阅读、书写及表达习惯;缺乏知识归类和系统总结的习惯,对数学问题进行类比、联想、推广及反思回顾等主动探索和思考的习惯等,导致学习时对数学概念、定理等一知半解,无法抓住知识重点,不能形成知识网络。
5. 意志力薄弱
数学学习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学习效果无法立竿见影。数学学困生往往意志力比较薄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念,尤其是当遇到计算量较大、计算步骤较繁琐的题目时就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退缩心理,不能将学习坚持下去。
6. 负面心理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学习情况、生活背景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部分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不良等问题,在班级中往往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地位,易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当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害怕受到指责和嘲笑而不敢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对于知识系统性尤其突出的数学而言,先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解决,就会使后面的学习难以维继,导致新的困难不断产生。这样下去自然会造成学生在学业上积累起深深的挫败感,对数学学习从厌烦渐渐发展到恐惧。另外,现在很多学生由于承载着家长的过高期望,当理想与现实出现较大反差的时候,极易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影响他们在学习中的专注度与积极体验。
(二)外部因素
1. 数学的学科特点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系统性、应用性的学科。数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是从事物的具体特征中抽象出来的,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学知识同样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前后知识间联系密切,环环相扣,如立方体的体积、表面积等的计算都是建立在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如果缺乏必备的“准备性知识”,不能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就会造成数学知识的断链,影响后续的学习。
2. 教师的影响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的主体,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引领、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重视分数,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学生机械做题、抄袭作业等现象的发生,加剧了数学学困生的自我否定。部分教师,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的限制,教学方式简单乏味,常常按照学习成绩的高低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冷落、讽刺学困生,更有甚者,对学困生采取惩罚措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学生将对老师的厌恶情绪带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中,自然无法取得好的效果。有的教师尽管留意到了学困生,但却不能根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针对性辅导。
3. 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在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很大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等各方面做到优秀。但由于家长对孩子宠溺现象比较严重,使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助长了他们对成人的过分依赖等不良品行的形成。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相对较低,无法给孩子在学习上提供相应的帮助,但这些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往往相对简单粗暴,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一些单亲、离异、家庭矛盾频繁等家庭也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性格异常,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与发展。此外,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等诸多原因,对孩子管教的任务多由孩子的祖辈完成,这些老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交流较少,对孩子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影响也更为突出。
4. 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量不断增多,网络等各种新生事物正悄悄地改变着世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网游、即时通信等对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的、富于好奇心的学生来讲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对于自控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极易沉迷于其中,导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心不在焉等问题,影响正常的学习,甚至引发对学习的厌倦、排斥。此外,由于近年来有些地方“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部分学生及家长怀疑知识的价值,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 数学学困生的改进对策
数学学困生在教育中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关注学困生、研究学困生,帮助学困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障碍,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一)夯实数学基础
因数学基础薄弱,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成绩与其他同学相差甚远而厌倦数学学习是大多数学困生的形成轨迹。要改变这一情况,首先应该加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学能力。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困生数学基础方面的薄弱之处,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比如,上新课前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可针对学困生的基础状况,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并让家长帮助孩子复习与新知有关的旧知识。上课时教师要多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课后多与他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存在的疑问和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辅导。在作业环节中,给学困生布置一些适合他们学习程度的作业题目,适当布置一些基础性的数学题目的训练任务,提高学困生的解题能力,并能对数学定理、公式等有更好的了解,学会融会贯通,且结合他们的学习进度适当提高题目难度。这样既可以促进学困生的提高,又不会耽误成绩较好的学生和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二) 培养学习兴趣
培养并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够让他们产生较强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来引入新课,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借助文字、图像、声音等将一些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在吸引学困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教师还应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意识地引导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困生融入到班级同学当中来。教师还要注意与学困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多种渠道关注学困生提供的反馈信息,关注这些信息背后学困生的相关需求,采取合理的方式给予满足。在学困生学习出现错误的时候尽量避免简单的惩罚、批评,应与他们多沟通多交流,一起分析出现错误的真正原因,并引导学困生掌握改正错误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畏难心理。对学困生所完成的学习任务,表现好的、取得进步的要进行恰当的肯定、鼓励与表扬,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这样,学困生才能渐渐地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三) 教授学习方法
没有适宜的学习方法,缺少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很多学困生数学学习中的主要障碍。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
《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注重结合所教内容来加强对学困生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通过让学困生在对简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用语言将教师教给的解题过程表述出来等方式,增加学困生对相应的学习方法的接触与认识。比如,在让学生进行同桌合作学习时,一定要先讲清楚合作学习的规则和方法,如指定谁先说、说什么,谁倾听、怎样听、倾听时应该听什么,做什么、怎样做等,这些具体的细节都要交代清楚。在学生合作学习环节尤其要注意引导学困生参与进来,还应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时进行点评,表扬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学生,并要说出他们做得好在哪里,为什么获得表扬,让其他学生明白这样做就叫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在哪里。这样,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学困生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们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认识到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
另外,还要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要把上数学课需要用到的书、学习用品等准备好,做好上课前的准备;上课时要让他们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听讲,主动发言,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还应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认真阅读数学题目,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及时交作业等;课后及时复习,及时总结、概括等。
(四)关注心理状态
在成长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发生转型,在某个阶段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而学困生由于长期处于学习失败的状态,会存在较强的挫败感和自卑感,其心理状态更应值得关注与了解,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变化,给予疏导和帮助。对学困生要有期待之心,切忌表现出不耐烦甚至讽刺、挖苦,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期望,平常多与学困生进行沟通、交流,消除他们对教师的畏惧和自身的自卑心理。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放大学困生身上的优点和进步。比如,这些学生虽然成绩不好,但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声音很洪亮,坐得很端正,很会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作业写得很整洁等,这些都是学困生身上很重要很宝贵的表现,也是值得其他学生学习的地方,要善于利用学困生的优势和长处来克服、改进他们身上的缺点、不足,从而消除他们对学习产生的厌恶和抵触情绪。教学时让学困生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及时给予表扬或掌声,即使回答不正确也要耐心地引导,帮助学困生逐步树立起信心,在数学学习中主动要求进步。
(五) 形成家校合力
教师应该发挥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与学困生家长的及时沟通,特别是做好与特殊家庭的沟通工作,将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变化。同时,教师应让家长对孩子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态度和认识,不能因为孩子成绩不好就觉得他们一无是处,否定他们的一切,力求引导家长合理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和家长一起分析学困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对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及时进行指引,使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对学困生的监督和教育工作,给予学困生正确的引导。
数学学困生的改进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工程,要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使教师在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扎实丰富的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对学困生抱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给他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耐心,少一点抱怨,并在实际教学中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探寻适合学困生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给予学困生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机会,这样才能帮助学困生早日走出数学学习困境,使每一个学困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相应的发展,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策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3] 崔海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之我见.小学科学,2011(2).
[4] 陆小平.改善“学困生”数学学习效能的策略.文理导航,2011(9).
(责编 欧孔群)
上一篇:用理性和开拓精神引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