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变危险度分级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变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为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60例,对病灶的CT表现和病变危险度分析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中,属低度危险的患者有30例,中度危险者18例,高度危险者有12例。低、中、高度危险性的胃肠道间质瘤在肿瘤生长方式、最大径、边界、平扫密度及瘤内血管影、与胃肠道相通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的生长部位、强化程度等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在肿瘤围殴限度评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若肿瘤边界不清、体积较大、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内或者瘤周血管丰富、且与胃肠道相通者,属高度恶性肿瘤。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CT;危险度;分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5-110-03
胃肠道间质瘤是1983年由Mazur等根据肿瘤分化特征提出来的,是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1%~3%[1],一般好发于胃、小肠、结肠、直肠,食管,而网膜、系膜和腹膜后区较少见[2]。近年来,随着病理学研究的深入,普遍认为胃肠道间质瘤是潜在恶性病变,预后与危险度分级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进行正确的危险度分级是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基础。现对我院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及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与病变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6月,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51.6±12.9)岁。所有患者都具备以下条件:有完整切除手术史,经病理和免疫组化均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2周做过CT平扫和增强扫描。病理结果显示,低、中、高危险性者分别为30、18、12例。出现上腹部不适者28例,呕血黑便者22例,腹部肿块者8例,其他症状者2例。
1.2 CT扫描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16层螺旋CT。嘱患者在行扫描前禁食6~8h,扫描前30min喝温开水600~1000mL,且常规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对比剂选择优维显(300mgI/mL),注射总量85~100mL,注射流率3.0mL/s,于注射后延时30、70s行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扫描条件为:120kV,250~300mA,层厚为5mm。
1.3 分析方法
记录肿瘤的数量、生长方式、发生的部位,同时测量肿瘤的大小与密度并分析肿瘤的形态,分析肿瘤的内部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着重比较肿瘤的强化程度、是否与胃肠道相通以及瘤周与瘤内血管影。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推荐标准,结合病理学与影像学表现,对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侵袭行为风险判决。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标准[3]采用2007年National Como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guidelines。根据病理核分裂像、肿瘤大小和病变发生的部位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类,共分为4组:(1)极低度危险组;(2)低度危险组;(3)中度危险组;(4)无论肿块大小、只要核分裂像>10/50HPF或肿块最大径>5cm,或肿块最大径>10cm、核分裂像>5/50HPF为高度危险组。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将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包括生长部位、生长方式、边界、肿瘤最大径、平扫密度、强化程度、肿瘤血管及与胃肠道的关系进行比较,并与其生物学危险度分级进行对照比较,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属低度危险的患者有30例,中度危险者18例,高度危险者有12例。本组60例患者当中向腔内生长者19例,腔外生长者为35例,环绕胃肠道腔壁骑跨生长者6例。小肠或胃间质瘤占绝大多数。肿块体积越大内部密度越不均匀,往往伴有液体或者气体影,部分可见钙化灶,但是对周围组织的挤压作用明显,导致边界不清。
CT影像表现和术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低、中、高度危险性的胃肠道间质瘤在生长方式、边界、肿瘤最大径及瘤内血管影、与胃肠道关系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的强化程度及生长部位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胃肠道间质瘤是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一种间叶源性肿瘤,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组成,少数为良性,不发生
远处转移,大多数为恶性,可发生远处转移[4-5]。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人[6],胃和小肠为好发病部位,尤其是胃底和胃体部最常见,而结肠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病变。一般来说,瘤体越大,恶性程度越高,若直径≥5cm,则发生远处转移的几率为10%~30%[7-9]。
目前,临床认为,所有的胃肠道间质瘤虽然危险度分级不同,但是都属于潜在恶性病变[10-11]。而不同危险度的预后也不尽相同。Caterino等[12]研究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越高,病死率越高,复发和转移率也越高。CT作为一种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清楚的显示肿瘤的内部情况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等重要参数。本研究结果显示,低度危险组患者CT主要表现为腔内生长、边界清楚,肿瘤直径<5cm,一般不与胃肠道相通;中度危险组患者CT表现为肿瘤腔外生长、直径>5cm,瘤内见丰富血管影,部分与胃肠道相通;而高度危险组患者肿瘤大部分与胃肠道相通,与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样本数量限制,间质瘤起源基本上是胃与小肠起源,不能将不同部位起源的间质瘤影像表现进行比较,本组患者没有收集随访资料等,我们会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不断进行积累。
总结临床经验,笔者认为以下CT表现可以帮助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程度,包括肿瘤向腔外生长、体积较大、边界不清、CT平扫密度不均、瘤周、瘤内血管增粗紊乱、肿瘤与胃肠道相通以及出现腹膜或者肝脏的转移,均提示肿瘤为恶性。对于恶性肿瘤,一般是先进行药物靶向治疗,然后手术切除;对于良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则直接行手术治疗。因此,术前行CT扫描,观察肿瘤有无恶性特征,可以有效的帮助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徐玉芸,何晓东,钟建国,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变危险度分级的对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2):255-258.
[2] 陈荣焕.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167-169.
[3] 郑育聪,李健丁,张瑞平.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48-53.
[4] Chourmouzi D,Sinakos E,Papalavrentios I,et al. Gastrointestina[stron:a[tumors:a pictorial review [J].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2009,18(12):379-383.
[5] 樊向阳,王燕冰.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2,25(6):536-537.
[6] 王志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5):267-271.
[7] 孙灿辉,李子平,孟俊非,等.CT和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6):197-201.
[8] 苏锦松,刘保池,张隆陶,等.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的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7):3182-3184.
[9] 张涛.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0):183-184.
[10] 黄文才,陆建平.胃肠道间质瘤多层CT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8):1318-1321.
[11] 张晓鹏.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的影像学评价与检查规范[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12(4):257-261.
[12] Caterino S,Lorenzon L,Petrueciani N,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correlation between symptoms at presentation,tumor loca·tion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47 consecutive patients[J].World J Surg Oncol,2011,9(10):13.
(收稿日期:2013-11-19)
上一篇:来个"去他的"
下一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