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诊断急性肠梗阻病因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CT扫描在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临床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6月——2012年10月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CT检查资料。结果3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中,肠套迭16例,肠粘连9例,肠肿瘤3例,小肠扭转1例,炎症1例。术前CT检查正确诊断急性肠梗阻病因28例,诊断符合率93.3%。结论CT检查在诊断急性肠梗阻病因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肠梗阻;病因;螺旋CT;诊断;价值
肠梗阻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肠内容物运行情况出现严重障碍,同时对气体和液体的吸收功能明显减弱或消失。急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约占急性腹部疾病的20%,其发病急、危害大、病情凶险,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在发病的早期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非常重要[1]。临床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严重者会出现休克、腹膜炎等症状,一般发病后3-6h即可产生相关影像表现[2]。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临床,尤其三维重建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3]。为了探讨急性肠梗阻患者的病因,分析了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CT检查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自2009年6月——2012年10月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M-75岁,本组患者以小儿为多,占2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或腹部包块等。
1.2检查方法全部患者术前行CT检查,仪器采用GE公司HISPEED DUAL螺旋CT机腹部平扫。较小患者镇静或入睡后检查,小患者未口服造影剂,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由膈顶至耻骨联合处。螺距1.0,层厚5mm,层间距5mm。扫描图像可经MPR或仿真内镜等后处理。
2结果
2.1CT检查诊断肠梗阻的病因,见下表:
2.2术后病理诊断本组30例患者中肠套迭16例,肠粘连9例,肠肿瘤3例,炎症及肠扭转各1例。术前CT检查诊断肠梗阻的病因中有28例与手术结果完全相同,其符合率为93.3%。误诊2例,误诊率约6%。1例肠肿瘤误诊为炎症,1例肠套叠未能正确诊断。
3讨论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往X线腹部平片和透视是首先检查方法,但因其密度和空间的分辨率相对较差,对肠梗阻检出率仅为50%-60%[4],消化道造影肠梗阻诊断率可提高到80%。但对急性肠梗阻及年龄较大且体质衰弱和病情危重者是禁忌。由于CT检查是横断面解剖图像,可避免各种组织的相互重叠,密度和空间的分辨率十分理想,容易观察肠壁增厚、水肿及肠壁肠腔内外肿块等情况,可做出病因诊断及梗阻部位、类型、形态等情况,并能估计肠梗阻严重程度,能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较为科学依据。尤以三维仿真内窥检查可代替传统钡餐检查或是胃镜诊断,也减少了患者痛苦[5]。本组术前CT检查诊断肠梗阻的病因与手术结果符合率达93%,误诊率6%。
不同原因的肠梗阻CT表现:小肠肿瘤性肠梗阻CT表现为肠管积气积液扩张,肠腔内孤立圆形肿块伴相邻肠壁局限性增厚。结肠肿瘤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瘤伴有肠腔狭窄和变形,为结肠癌多见。肠套叠典型的CT表现为靶征,CT能显示梗阻部位由套入管、反折管及套鞘组成。肠扭转引起的急性绞窄性肠梗阻CT为:明确的小肠梗阻,嵌闭的肠管壁水肿增厚,可见靶征或肠内积气、肠系膜肿胀及牵拉。
参考文献
[1]高伟民,胡连源.多层螺旋 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575.
[2]谢晓红,彭涛,陈云涛,等.多层螺旋CT对老年肠梗阻诊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7,22(6):577.
[3]王占宇,张燕群,李晓娟.16 排螺旋 CT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102-104.
[4]李柏松,张利锋.多排螺旋CT平扫在急性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82-83.
[5]郭鹏举.16排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2,22(6):390-391.
下一篇:肠破裂10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