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徽商
刘富道 武汉市奓山人,汉阳一中高中毕业。湖北省作家协会前副主席、文学院院长、《长江》丛刊主编。著有小说集、散文集、文学散论集、电影剧作集、长篇传记文学多种。获全国奖作品有小说《眼镜》、《南湖月》,报告文学《人生的课题》,《天下第一街·武汉汉正街》获第四届湖北文学奖,二○一二年武汉图书馆读者票选为十佳读物之一,《汉阳事件》全纪实文本获读书界热评,《汉口徽商》为中国作家协会二○一四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我决定写一部《汉口徽商》,我觉得这是当务之急,是一项抢救性的工程,如果我现在不去做,等到将来什么人来做,困难就更大了。
一般年轻读者,拒绝接受古籍,因为有太多的阅读阻碍。我的叙述方式,我的引经据典,不会让读者感觉沉闷,而且还会有一种阅读的快感。有时候,我会有意保留古籍原文,因为原文所蕴含的文学美感,今人文字无法企及无法传递。即使其中有些字不认识,有些词不解其意,经过我稍加阐释,稍加点拨,就可以领会了。我所做的文字演绎工作,其目的是让尘封的史籍,由小众研读走到大众面前。
还有一种阅读方法,我也毫无顾忌、非常坦率地向读者交底。如果遇到阅读障碍,或者一些资料性的文字,完全可以跳过去。因为有些资料,虽然不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但在一本书里又不可或缺。而从读者角度看,跳过去则是明智的选择。
还有,我为写作本书,阅读了大量古籍,有些是今人的校释本。我发现今人有诸多马虎之处。譬如甲子纪年方式,戊戌这两个字,就经常颠倒混淆出错。加上还有一个形近字戍边的戍字搅在一起,就更错得一塌糊涂了。至于哪些书上出错了,恕我闭嘴。这里我编出一个口诀,让读者谨慎区别这三个字:
戊戌年号戊在前
天干戊字无横点
有横是戌属地支
有点便要去戍边
好玩吧?
不枯燥了吧?
请跟我来,你将获得一个接一个的阅读惊喜。
◎歙(she)县的谜中之谜
秦皇建县赐美名,汇山聚水画中行。
丽鸟飞来合羽落,归去尚欠徽州情。
——如果以这首诗为谜面,打一字,请你猜猜谜底?
——歙。
这么一个字,古今难倒多少人。
歙县,曾经也称歙州,是古徽州六邑之一,也可以说是六邑之第一,因为徽州府城就在歙县。就因为这个歙字难认难读,甚至有碍于歙县旅游业发展,当地一位年轻领导人程兵,在二○○九年全县旅游工作会议上,有了这首即兴之作。这首诗内涵丰富,既讲历史来由,又说风光特色,再将歙字拆分为“合羽欠”三部分,巧妙地嵌入诗句之中,使一个本来难读难写的字,变得妙趣横生,而不再难为人了。在合(肥)屯(溪)黄(山)高速公路上,这首诗上了歙县广告牌,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从婺源到歙县,在婺源境内,一路上随处可见歙砚作坊,每处作坊都堆满龙尾山石料。龙尾山在歙县境内,婺源人以龙尾石料,制作精美的歙砚,个中透露出什么信息呢?我想到了:分属两省的婺源和歙县,都是徽文化的发祥地,如今依旧血脉相连,而且还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当今,钢笔、圆珠笔和碳素笔早已合伙取代水墨毛笔,电脑和打印机业已合谋取代手工书写,歙砚的产能不仅没有萎缩,而且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大。这能说明什么?这就是中华文化生命力之所在,当然也是徽文化生命力之所在。
古徽州人为什么喜经商?古徽州人为什么会创造一个叫做徽商的专有名词?我不太赞成地少人多之说,虽然地少人多之说古已有之。《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尊道堂记》有一句话:“新安土薄田少,计其地产不足以共生齿之繁,不能无仰给他方。故汉镇列肆万家,而新安人居其半。亦其势使然也。”此文作者为吴镇衮济平,这吴镇在哪里没查出来,我想衮公或许没实地考察过徽州,所谓土少田薄不过是人云亦云尔。
歙县历代人口,二○一○年版《歙县志》有具体数据。值得注意的是,从弘治五年(一四九二年)的十九万零三百五十二人,到万历三十七年(一六○九年)的七万两千四百二十八人,一百一十七年间人口锐减一半还多。究其原因,查阅该县志大事记,有如下记载:
(万历)十六年,饥荒,瘟疫,僵尸塞途。
(万历)三十六年五月,大水,灵山崩塌,压死居民三十余人。
从这个历代人口统计数据看,明清时期,歙县人口高峰年为弘治五年,也不到二十万人。徽帮形成规模、建成汉口紫阳书院的鼎盛时期,即康熙雍正乾隆年代,歙县内人口不过七万多人。这个时候不存在田少人多、必须外出经商的理由。
歙县县境面积两千一百二十二平方公里,农用地十九万八千四百二十二点九公顷,合两千九百七十六万多亩。这是二○○五年的统计数字。历史上开垦地肯定少一些,但这么大一个地方,养活二十万人,绝对不会有问题。歙县境内虽然山地多,但海拔高度最多不超过一千五百米,比起湖北恩施、宜昌,真可谓小巫见大巫。
恩施、宜昌,那才是田少土薄。为什么恩施人、宜昌人,没有大量跑到外面去,跑到汉口来经商呢?
到歙县,我一直惦记一个人,他就是《汉口漫志》的作者黄心盫。《汉口漫志》未能付梓,浙江人范锴在《汉口丛谈》中,不厌其祥地抄录了这部书稿文字。我在《天下第一街·武汉汉正街》一书中,专门写了《范锴与黄心盫》,其中有一节是《范锴为何偏爱歙人》。《汉口丛谈》写到一百多位人物,其中有二十多位是歙县人,占了四分之一。我研究其原因,范锴与黄心盫交好,通过黄心盫接触到了这些歙县人的事迹。
县志主编胡武林先生给我们要来一辆车,送我们到黄氏聚居地之一的潭渡村。出县府大院西行,满眼是平坦的水田,一片葱郁的绿意。大约走了二十公里,到达潭渡村。进村不远,正好司机认识一位村民,让他给我们带路,找到黄光亚家,这家人都下地了。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见到他从地里回来,看他身上的泥水像个农民,听他说起话来,就是一个有知有识的文化人。他说,这地方黄氏有字派不用,到死时才安一个,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字派。他看了县志黄承增条目,明确表示没有这个字派。
上一篇: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几个问题探讨
下一篇:浅析工程地质勘查中物探方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