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摘要:未来社会需要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具备宽广的学科基础和多种潜质,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如何培养适应新世纪、新型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基本而十分艰巨的任务。本文从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及个性化教学等四方面探讨了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94-02
地质工程专业是我校最早开办的专业之一,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62年前的阜新煤矿学院地测系地质专业,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合格毕业生,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提出更高要求,要求高校在新形势下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成为地质工程专业教育在新历史时期的重要目标。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及个性化教学四方面探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航标
1.课程内容上做到科学和工程紧密结合。工学教育注重工程技能培养和实践教学,但如果过于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就会导致我们的“产品”只知道怎么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将给知识的灵活运用、乃至在理解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带来严重阻碍。但对于科技创新和实际工程问题来说,知道该做什么、怎么改进、创新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在教材、授课内容的编排上应注重科学与工程的紧密结合,融科学于工程,从工程中寻找科学问题。
2.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将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作为教学效果是否理想的一项评判标准。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的分析、场景的设置、提出科学问题及如何解决工程实际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敢于挑战自己,敢于提出新奇特的想法。
二、课程内容的更新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石
1.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地质工程的地域性、多变性、复杂性等常使得任何一项具体地质工程都难照搬现存的模式或经验,而需创造性运用理论方法和经验,要求有较强的、灵活的应变能力,才能使地质工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达到最好的效益。在我国工程勘察中,勘察与设计、施工常脱节;勘察、设计与工程的地质环境常脱节,这涉及许多学科的内容,并要求将有关专业内容融为一体。例如在理论和方法上,需要综合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结构力学、岩土测试技术、工程机械等多种学科的有关内容,要求工作人员要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在实际问题处理过程中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分析,去思考。因此,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就需要培养学生迅速吸收有关学科的新知识、迅速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的能力,但前提是要有非常宽广的知识面。
2.地质工程专业研究前缘介绍增加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授课的过程中,介绍地质工程专业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目前研究的空白点或研究相对薄弱的领域,让学生对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从事地学研究的信心,也会促使学生自觉了解相关方面的资料,增加其探求欲望,为其转变为应用创新型人才提供动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助剂
1.开放的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上,打破以往老师讲学生学的授课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和老师随时可以讨论甚至是争论,期间还穿插几个小问题环节,相当于小型作业,大的比较系统的问题甚至可以安排专题讨论,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难度适宜的课外作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具有一定难度的课外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完成作业就必需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需要对检索资料进行筛选、对比分析,并最终获取有用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将更加侧重能力与思维的培养。以我校地质工程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方向矿床学课程讲授为例,在课程讲授内容的安排上,可以首先讲授矿产资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讲授某一类型矿床的形成条件及其特征;课后给学生分发大量的不同地区该类矿床的实际地质资料,让学生在课后分析该类矿床的成矿作用,并在下次的授课过程中组织讨论学生的分析结果。学生要完成这些作业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广泛自学,在课堂之外能够自己查找、钻研有关问题。同时,实现互动交流,使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新的火花,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和团队(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及集体完成任务的能力,综合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
四、个性化教学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1.充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陈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地质工程专业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对已有的观点、结论、理论提出怀疑。在思想观念上敢于突破,并通过搜集资料或辩论等方式阐述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那种把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等同于胡思乱想的陈旧观念,克服对于培养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的担忧和恐惧思想。
2.进行个性化培养。对于学有余力、并且具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提供从事独立、有激励性科研的机会。对于确有创新潜质和意愿的学生可通过申请,由学科从事科研的教师提供自己进行中的科研项目的工作环境,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发展、研究规划,以便于其潜能的开发,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个性化教学的重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因此,需要地质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及手段,开发与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整合有效教学资源,为个性化教学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为多层次、多类型、有特色的地学工科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虎杰,崔春龙,陈廷方.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0,(3):14-17.
[2]叶四桥,陈洪凯,唐红梅.麻省理工学院土力学课程教学及其创新性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1):69-71.
[3]效牛.地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探讨[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6,13(1):7-9.
[4]李先祥,苏彩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大力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J].合肥工业大学报,2010,24(6):11-13.
基金项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百项课题(No.YBQ107038);辽宁省教育厅计划项目(No.202183383)
作者简介:高玉娟(1976-),女,山东海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岩矿鉴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上一篇:钙质结核对工程顶管穿越的影响
下一篇:木寨岭隧道地质分析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