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多因素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筛选更关键、更具有指示性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为提高手术综合效益提供依据。方法 以收治的10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取临床资料,将采用手术治疗纳入手术组,采用非手术治疗纳入保守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进行饮食分析。结果 手术组、保守组高热、阿片类药物麻醉、恶心与呕吐、腹膜炎体征、腹痛进行性加重、压痛包块、小肠分辨征、肠鸣音减弱、腹水比重,年龄、WBC、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尿素氮、非手术治疗时间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压痛包块、高热、腹痛进行性加重、WBC、非手术治疗时间、乳酸脱氢酶成为是否采用手术治疗独立危险因素,OR比分别为9.42、4.05、2.45、1.11、1.11、1.01。结论 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较多,其中具有独立的指示性指征较少,应特别关注腹部压痛包块等少数几项指征,通过加强辅助检查、巡视等方法,及早获取关键指征,指导手术开展。
关键词: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因素分析;手术指征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ileus)是指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肠道症状表现。肠梗阻是临床常见急腹症,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胆管疾病。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肠梗阻类型,发生率高达10%~30%,几乎所有腹部手术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肠粘连[1]。肠梗阻轻则可致患者呕吐、腹痛、腹胀,重则可并发肠瘘、短肠综合征,甚至可致患者死亡。肠梗阻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为梗阻近端肠腔扩张、体液与电解质丢失、感染与血肿,多数肠梗阻病情相对较轻。肠梗阻几乎无法自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有效率在70%~80%,过度保守治疗可能延误手术时机,手术治疗虽疗效确切,但创伤大,存在过度治疗风险[2]。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指征选择一直困扰临床医师。一般来说若患者出现急性发作、早期休克、抗休克治疗无效、基础评分为危症、有肠出血表现、发生绞窄性肠梗阻,应考虑手术,但这些指征判定易受医师主观因素影响,本次研究就此进行探讨,试分析肠梗阻关键危险因素,制定更系统、科学的指征系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共收治10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经CT初步筛查,无"漩涡征"等绝对手术指征;③坚持治疗。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取患者临床资料,主要包括:①体格检查质量;②实验室检测指标,如血常规、凝血系列、大小便检查、肝功能五项、生化全套等;③心电图、影像学检查结果;④术前年龄、性别、体重、收缩压、呕血等一般情况。梗阻部位、手术情况等。将采用手术治疗纳入手术组,采用非手术治疗纳入保守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校正 检验(当n≥40,理论值中1≤T<5),多变量分析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单因素分析 采用手术治疗4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57例。术后计数资料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组、保守组高热、阿片类药物麻醉、恶心与呕吐、腹膜炎体征、腹痛进行性加重、压痛包块、小肠分辨征、肠鸣音减弱、腹水比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计量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组年龄、WBC、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尿素氮、非手术治疗时间水平与保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采用手术治疗为因变量(Y:无=0,有=1),单因素分析中P<0.05饮食为自变量,enter法(所有X一次性全部进入)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部压痛包块、高热、腹痛进行性加重、WBC、非手术治疗时间、乳酸脱氢酶成为是否采用手术治疗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3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最常见的肠梗阻类型之一,病死率约为8%~13%,合理运用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3]。目前临床上采用的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较多,定性指征较少,易受医师因素影响。粘连性肠梗阻一般处理过程:①明确判断肠梗阻性质,单纯粘连性肠梗阻死亡率不高于5%,90%可通过保守治疗,本组患者纳入标准影响,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率仅为57%;②判断肠梗阻病情,发生部位、原因、持续时间、进展情况,识别手术指征,对于绝大多数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而言,多为手术刺激、麻醉等原因所致早期炎性反应所致粘连性肠梗阻,预后相对较好,当然部分患者可能因合并有恶性疾病、腹水、多次手术等危险因素,粘连严重,保守治疗难以奏效,一方面尚未向绞窄性肠梗阻转变,一方面保守治疗常无法奏效,医师往往在犹豫之中延误治疗时机[3]。
本次研究中,以过去的10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手术指征与治疗方式选择的关系,结果显示手术组、保守组高热、阿片类药物麻醉、恶心与呕吐、腹膜炎体征、腹痛进行性加重、压痛包块、小肠分辨征、肠鸣音减弱、腹水比重,年龄、WBC、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尿素氮、非手术治疗时间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手术相关因素较多,包括病理、生理、医源性、生化指标等各类因素。这便需要寻找更具有独立性、关联强度更大的指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部压痛包块、高热、腹痛进行性加重、WBC、非手术治疗时间、乳酸脱氢酶成为是否采用手术治疗独立危险因素。
腹部包块可能与明显扩张的肠管、腹部肿瘤、嵌顿疝疝囊有关[4]。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梗阻尚不严重,肠管扩张不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严重扩张,进展为完全性梗阻,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高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常与腹膜炎体征、肠道炎症密切相关,非感染性发热与抗原体反应、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粘连性肠梗阻发热可能与菌群失调、恶性肿瘤坏死发热、肠坏死与肠绞窄、肠粘膜屏障等原因有关,高热常与肠坏死有关,后者需立即手术治疗[5]。
腹痛进行性加重、非手术治疗时间延长、白血病计数上升、乳酸脱氢酶水平上升,均可成为肠坏死发生或进展重要标志,需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医师处理粘连性肠梗阻,应以防治肠坏死、绞窄性肠梗阻为主要目的,通过加强巡视、复查,善用医学影像学技术[6]、触诊、实验室检查等技术手段,获取腹部压痛包块、高热、腹痛进行性加重、WBC、非手术治疗时间、乳酸脱氢酶信息,及时采用手术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王甘露,侍立志,贺德,等.术后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8(3):286-289.
[2]平晓春,李幼生,李宁,等.粘连性小肠梗阻的长期随访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4):304-307.
[3]石帅,罗于海,文光瑞,等.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的影响因素与诊疗对策[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8):1041-1043.
[4]莫忆.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方法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4):2132-2133.
[5]吉巍巍.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57例治疗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2):97-99.
[6]周益群,彭红芬,张东友.小肠梗阻影像诊断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5):35.
编辑/申磊
下一篇:小儿肠套叠66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