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66例诊治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的诊治经验和特点。方法 在本院外科诊治的66例肠套叠患儿,采用空气灌肠疗法和手术复位疗法进行治疗。空气灌肠疗法52例,成功36例。开放手术复位30例,其中16例空气灌肠失败转开放手术治疗。结果 空气灌肠疗法复位率成功率69.2%,手术疗法复位率100%,有2例术后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小儿肠套叠应早期诊断并选择合理恰当的术式治疗。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疗法;手术复位疗法
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病因,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1], 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幼儿。
其病因是由于肠蠕动紊乱或肠管局部器质性病变,导致一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的肠管之中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梗阻。其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小儿急性肠套叠66例,经灌肠复位及手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就其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的66例中男42例,女24例。男女发病比例约1.75∶ 1,年龄最小为2个多月(67 d),最大为8岁。其中3个月至1岁45例,1~2岁12例,2~3岁6例,3~5岁2例,6~8岁1例。
1.2 临床表现
1.2.1 症状 ①阵发性哭闹不安:表现为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可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中间可有短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②恶心、呕吐:66例皆出现恶心及(或)呕吐症状,多在腹痛发作后出现。③血便:表现为红色果酱样便或混血便36例。④其他表现如以发热、腹部包块待查收入治疗的有5例。⑤有肠套叠史伴哭闹不止而收入院的2例。
1.2.2 体格检查 由于小儿对体格检查不配合及不断变换体位,腹部包块阳性征并不为明显。本组病例只有43例可在右上腹或脐下触及蜡肠样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腹部压痛部位多在右上腹和脐周为主,肠鸣音表现为活跃、亢进,但有23例肠鸣音无上述表现。
2 结果
本组52例全身情况好,腹胀不严重,发病在12 h内,在腹部透视下行空气灌肠整复,其中36例空气灌肠修复术成功,16例患儿在注入气体持续受阻力时间约5 min不能复位而转行手术治疗。2例在入院时已经出现腹膜炎,并有面色青紫、呼吸困难,X线示腹腔积气,遂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余12例均因套叠时间大于12 h,有1例超过72 h,血便明显而直接行手术治疗。30例手术治疗中有12例行单纯肠套复位术,18例因已发生肠坏死而行肠套复位术加部分回肠及回盲部切除和肠固定术,术后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加强术后护理,术后康复出院,30例手术病例中有2例术后第1天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3.1 诊断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一般较为典型,其临床表现是腹痛、呕吐、阵发性哭闹、果酱样便,如不及时诊断治疗会造成肠坏死、穿孔、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2]。行肛门指检、腹部X线检查、结肠注气、B超检查等检查一般能确诊。因为肠套叠在B超检查时有特征性图像,如同心圆征等典型图像对诊断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对早期诊断起到很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以其他诊断入院的、肠套叠体征不明显的、在肠炎、痢疾基础上发生肠套叠的患儿,或以血便为主诉的病例,可无激烈哭闹,其表现为发热、精神萎靡等,对于这些病例,接诊医生应及时选择恰当的检查从而减少了婴幼儿肠套叠的误诊、漏诊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3.2 治疗 目前肠套叠的治疗方法为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复位)和在全麻下行手术复位术治疗。肠套叠发生后患儿应禁食禁饮,缓解肠道组织的张力及肠道黏膜水肿,减轻疼痛[2]。李学龙等[3]认为肠套叠早期为单纯性肠梗阻,晚期血管受压,肠管供血障碍导致肠壁瘀血、水肿、坏死形成狭窄性肠梗阻,严重者导致中毒性休克而死亡,故肠套叠需及早诊断及治疗。周广林[4]等报道在超声监视下将温度为38℃的温盐水匀速推入肠内复位成功,早期病例90%可以复位。肠套叠有肠坏死或有穿孔危险者应剖腹手术复位加肠固定术或肠切除吻合术。
3.2.1 空气灌肠疗法 ①一般在空气灌肠复位前30 min,注射镇静解痉剂,即复方氯丙嗪和硫酸阿托品。空气灌肠中结肠注气压力不必太高,如注气过快过猛,易发生肠穿孔。一般认为空气灌肠复位适应证是:发病在48 h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无明显腹胀,无腹膜刺激症状及休克者[5]。②判定肠套叠复位指征是:a.透视下肿物阴影消失,气体像闪光一样进入回肠,回肠内气体增多;b.拔出气囊肛管后排出大量气体和果酱样血便或黄色粪便;c.患儿停止哭闹,安静入睡;d.腹部肿块消失。③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空气灌肠复位的唯一并发症是肠穿孔,注气时过快、过猛是引起肠穿孔的主要原因,另外适应证选择不当也容易发生。发生肠穿孔时,患儿急剧腹胀且硬,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甚至休克等。一旦发生,应紧急于脐和剑突之间用粗针做腹穿排气,缓解症状后手术治疗。
3.2.2 手术治疗 病情较重不适宜做空气灌肠,失败者应行手术治疗,即在全麻下行用手法使肠套叠复位。复位后需仔细观察肠管的生理能力和有无器质性病变,如有肠坏死应行肠切除吻合术,如果肠道畸形、憩室、息肉、肿瘤等病变,亦应同时切除,避免再引起肠套叠或出现其他并发症。肠套叠手术患儿必要时应做附加肠固定术。本组手术患儿18例行肠固定术,避免复发肠套叠。手术患儿术后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加强术后饮食指导和术后康复护理,提高治愈率。
参 考 文 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3.
[2] 朱信强.小儿肠套叠手术109例诊治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3679.
[3] 李学龙,王素丽,夏雷,等.小儿肠套叠486例临床分析.临床误诊误治,2006,19(1):30.
[4] 周广林,邓一砾,徐克银,等.小儿肠套叠58例临床观察. 中国卫生产业,2012,28:105.
[5] 朱世春,刘正勇,袁翔,等.小儿肠套叠282例诊治分析.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7):10311032.
上一篇: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多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