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36例
关键词:放射性直肠炎;中药;保留灌肠
中图分类号:R574.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5-0085-01
自2006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并对36例患者进行观察,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70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8 a,均为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致放射性直肠炎。其中30例为子宫颈癌,3例为子宫癌,3例为卵巢癌。其中10例为肿瘤切除术后放疗,26例为未切除肿瘤行局部放疗。电子结肠镜或直肠镜检查:直肠粘膜溃疡、糜烂者19例,黏膜充血水肿15例,纤维组织增生2例。临床症状:肛门灼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日约5~30余次不等,粘液血便,有些伴有下腹部疼痛。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组成 本组灌肠液由白及30 g,黄柏6~12 g,地榆15 g,仙鹤草15 g,白花蛇舌草15 g,马齿苋15g组成。黏液脓血便重者,加白头翁15 g;体质虚寒者加干姜15 g;腹痛重者加白芍15 g。
2.2 灌肠方法 上药泡水浓煎3次取汁,混匀过滤后共300 mL,分5次灌肠,1日2次,每次60 mL,加温至35~38℃,15 d为1疗程。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灌肠管插入肛内约20~30 ㎝,灌肠药液保留30 min以上,在30 min内嘱患者做左右侧卧位、俯卧及仰卧位。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电子结肠镜或肛门镜见肠黏膜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镜检肠黏膜病变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镜检均无明显改善[1]。
3.2 治疗结果 36例患者中,治愈12例,占33.3%;好转23例,占63.9%;无效1例,占0.28%,总有效率为97.2%。
4 讨论
放射性直肠炎是由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所致直肠黏膜的灼伤,多数是由于子宫颈癌放射治疗后发生。子宫颈癌的患者就诊时已非早期,手术治疗受限,因此放射治疗是最常见的手段,但直肠组织对放射线敏感性高,故经常并发不同程度的直肠炎,使病人长期处于痛苦之中。有部分患者经过西药保留灌肠效果不佳又转而寻求中药保留灌肠,取得了满意疗效。
中药保留灌肠使药液直达病所,药物利用率高,且副作用少,所以临床应用较多。灌肠只起到局部治疗作用,能改善肠粘膜组织的微循环,增强肠上皮细胞的再生更新能力,加速损伤粘膜的修复,从而使溃疡愈合,粘液血便消失。[2]
放射性直肠炎属于中医“肠澼”、“泄泻”、“痢疾”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脾弱湿阻、气滞血瘀之证。患者久病体虚,脾胃功能较差,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白及性味苦寒,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对溃疡性出血有独特功效。白及含丰富的白及胶质,能被组织吸收,对溃疡面有修复作用。配合其他中药共煎取汁使药液粘稠,吸附性强,延长药物附着保留时间,充分发挥药效[2]。黄柏、地榆、马齿笕善入大肠经,清肠道热毒,共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之效。仙鹤草性味苦涩,凉血止血,具有收敛、消炎的作用。白花蛇舌草性味苦寒,清热解毒、散瘀除湿、消痛散结,对肿瘤细胞有较强抑制作用。干姜性味辛热,有温中祛寒、固阳通畅的作用。白芍性味苦酸,凉,缓急止痛,还有调节免疫、抗炎等作用。白头翁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逐瘀血的功效。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逐瘀、消肿止痛、清热祛湿之功效。本方药物用量小,浓度高,组方合理,具有见效快,方法简单,无副作用,效果好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54.
[2]张有生,通灌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1,31(4):56~57.
(收稿日期:2013-03-21)
上一篇:缺血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120例结肠癌梗阻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