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诊断
【摘要】 GMT是指发生于消化道的所有非上皮非淋巴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包括GIST、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其中的胃肠道间质瘤在开始时是隐性的发病机制,病人在发病初期感觉不是很明显,因此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所以针对这种隐性病症,除了定期到医院做全身健康检查外,另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在身体不适时,针对具体部位做对应体检观察,查明病因。而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测方法是做螺旋CT,这种检测方法的准确率达90%,并能较好鉴别出良性与恶性肿瘤间的差异,并给出相应的、准确的数据结果,因此螺旋CT检测可以作为间质瘤鉴别诊断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隐性病症;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检查;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19-01
一 引言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 是胃肠道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病症,包括了多种细胞成分的一种原发性的瘤状组织,原发于胃肠组织粘膜下位,是靠近食管和肛门的区域,受二者的影响可想而知,同时也会起源于肠道膜,腹膜和胸腔膜等部位,其发病机制复杂。在刚开始的时候人们主要通过病人的发病反应和症状来粗略判断,这种方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可靠的判断原则,容易误诊,再者因为早期的医疗条件相对比较落后,无法为患者提供科学的检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显微镜,微创治疗,高科技检测技术,现代生物学和病原学的发展和完善,对以前看似复杂的病症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很快替代理论落后的经验主义医学。尤其是螺旋CT诊断更是让医学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 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某医院自2012年以来做胃肠道间质瘤手术30例,均有可供参考的完整手术记录。主要是运用多层螺旋分析扫描,扫描的数据包括管电压、管电流、间隔厚度、螺旋参数。具体检查的方法是在检测前要求病人需空腹5—8个小时,并在期间喝一千毫升左右的热水,然后让病人处于自然平躺状态,用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全身的扫描检测,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出相对应的部位脏器的参数报告。医生对得出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处理,根据医学的正常数值对患者的状况作出判断,从而采取必要的治疗手段。一般情况下病人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这是解除间质瘤最有效的方式,药物对间质瘤可以作为辅助的治疗措施。
二 结果
1、大体观察
对于医院送检的30例肿物中,直径在1cm-30cm之间,其中4例为良性,11例为潜在恶性,15例为恶性瘤,这三者的直径分别为(2.63±0.93)cm、(6.32±2.23)cm、(15.05±3.82)cm,随着病情的变化,切面也随之改变,由实性、质地坚韧、硬且脆,呈鱼肉状,逐渐变成灰白、灰红色伴出血,同时,粘液也会发生变化,逐渐胶原化、钙化,最后是溃疡坏死。在送检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部位分别为:15例胃部、1例直肠、7例腹腔、2例结肠、5例小肠;其中有7例位于腔内、8例位于壁内、2例处于腔内—外型之间、8例位于腔外、5例在胃肠道外部;同时,其中有1例为肿瘤多发,22例为单发,7例合并发胃癌。
2、镜下观察
胃肠道间质瘤的构成主要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其中梭形细胞一般不规则排列成束状、漩涡状、栅栏状等,而上皮细胞则一般不规则排列成弥漫片巢状、器官状、花瓣状等,但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梭形细胞,胞界模糊不清,胞质噬伊红;上皮样细胞却胞界清晰,胞质饱满,透明空亮,因此,根据胃肠道梭形细胞与上皮样细胞之间的数量比例,可以将胃肠道间质瘤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型以及混合型。在送检的30例肿物中,21例为梭形细胞型,5例为上皮样型,4例为混合型。
3、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分级
一般来说,每一种肿瘤由良性转变为恶性,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胃肠道间质瘤当然也不例外。一般判定肿瘤的类别是根据其大小、组织形态及临床情况。以下是胃肠道间质瘤的分级标准。
三 讨论与分析
根据科学的数据统计,发现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这与男性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有很大关系。胃肠道涉及胃和肠道两个脏器,但以胃器最为多见,其次才是小肠、大肠、肠黏膜等部位,胃肠道间质瘤的生长多在平滑肌和肠黏膜的下端位置,这种情况多引发平滑肌和胃肠痉挛,患者出现胃痛的情况较多,并伴有恶心、反酸,饮食不振,腹部肿块,严重者可能还会出现吐血,全身发热不止的病症,这主要是由于患者胃肠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不能对身体的正常机能做出相应的反应,机体不能正常地工作,引起一系列紊乱。这也就是为什么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原因。随着现代医疗卫生器械设备的不断改善、引进和推广,医学、生物学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胃肠道间质瘤目前被清晰定性为良性间质瘤和恶性间质瘤。其中以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性多发和以十二指肠肠道恶性间质瘤的多发为主要现状。
胃肠道间质瘤较易检测和控制,患者的发病率最高,在对患者进行胃肠道检测时除了做CT层析扫描外也可以通过胃镜,插管,B超扫描检测等方法,这几种方法也可以较清楚地观测到病症,但是不同的检测方法对间质瘤的不同反应也不一样;胃镜对胃壁内的黏膜受损情况显示良好,但无法观测到胃壁外侧的黏膜受损,所以如果瘤体生长在胃壁外侧则此种方法就显示出了其不足所在;B超仪扫描能较好地反应间质瘤的发病部位及瘤体大小,但是对近胃部位的检测效果则不理想,尤其是十二指肠黏膜间隙的病变,而且上述的检测方法只对胃肠间质瘤有检测效果,但对于除了胃肠部位的其它脏器的间质瘤体病变不能取得良好的检测效果。
四 总结
综上所述,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多分化潜在的间质纤维细胞,病理上主要由胃肠道肌层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多形性细胞组成。检测胃肠间质瘤的最有效方法是螺旋CT扫描,它能够清晰地传送有关瘤体的大小、病变状况、发病机制,以及与之关联的血管神经等组织的基本情况,根据具体的数据显示,准确判断其所处位置,良性或恶性,有无转移的可能,有针对性地对病症进行治疗,这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现代医学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旺,周元芳;CT 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J];四川医学,2010年8期
[2]魏太生;29 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影像学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3]陈传杰,游旭东,王艳巧;双镜联合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10 例临床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4期
下一篇:腹腔镜胃肠手术92例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