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 对抗肿瘤药物使用患者所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具体分析,就如何消除或避免这一些不良反应的产生作进一步的探讨。方法 笔者调取某医院41例使用抗肿瘤药物并因此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病例进行分析,对这41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加以概括。结果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不良反应在患者的各项系统都有一定程度的发生,其中以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最为严重。抗肿瘤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在消化系统的发生率高达60%,其次为血液系统,也高达43.6%,对于神经的毒性以及心脏的毒性较为微弱,发生率分别为14.6%和12.2%,其余系统不良反应现象均不明显。不良反应中又以骨髓抑制以及恶心呕吐类的发生率最高,是最为常见的两种不良反应,其对患者的影响也最为严重。结论 抗肿瘤药物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其发生率极高,医护人员应谨慎使用抗肿瘤药物辅助治疗。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41例;不良反应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75-02
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国人身体健康一类病症,且其病发率较高,死亡率在我国各类病症中也位居首位,如何有效地治疗肿瘤、对肿瘤的扩散加以抑制,已经成为了我国医学界发展历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了。
医护人员在根据肿瘤患者实际情况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往往会借助各类的抗肿瘤药物加以辅助治疗,这不仅仅是肿瘤治疗的需求,也是有效抑制肿瘤扩散的一个根本途径。但由于肿瘤对患者各系统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抗肿瘤药物对患者的各项系统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医护人员在根据患者具体病症选用相应抗肿瘤药物的时候,应当对抗肿瘤药物所有可能对患者所造成的不良反应进行细致化的分析,确保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到位,避免应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化疗失败等重大医疗事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笔者调取2007年9月到2008年6月在某院就诊并使用抗肿瘤药物后产生不良反应的肿瘤患者病例41例,其中以男性居多,占了总病例数的70.7%,有29人,女性仅有12人,占总比例数29.3%,在这41例肿瘤患者病例中,年龄均在15岁到79岁以内,平均年龄47岁。为便于分析,使调查分析效果更为显著,笔者对病例进行了序号排列工作,同时还对病例的肿瘤病症以及化疗方案进行了分类,通过分类发现41例病例中共涵盖了肿瘤13类,抗肿瘤药物共24类,化疗方案28类。
1.2 研究方法 笔者在进行病例搜集的过程中,对病例中的各样信息都进行了整理,以确保整个病例调查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以保证分析工作从实际出发,不流于形式。尤其是对患者肿瘤情况及其治疗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如对患者肿瘤的转移部位、患者肿瘤的原发部位、肿瘤的发病原因、以及化疗过程肿瘤所发生的变化、各类肿瘤患者的用药情况等等都进行了细致化的整理。
2 结果
2.1 各类肿瘤患者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统计 笔者调取在某院就诊的41例肿瘤患者病例以开展调查工作,这四十一例病例的化疗次数和为185次,经计算,平均每例化疗次数为4.5次,在185次化疗中,抗肿瘤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在消化系统的发生次数有112次,发生率高达60.5%,其次为血液系统,也有81次在使用抗肿瘤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8%,对于神经的毒性以及心脏的毒性较为微弱,发生次数分别为6次和5次,发生率分别为14.6%和12.2%,其余系统不良反应现象均不明显。
2.2 关于不良反应的分析
2.2.1 关于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消化系统受损产生不良反应是肿瘤化疗过程中应用抗肿瘤药物后最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现象,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远较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高,其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以及恶心,这三个症状都是直接决定着肿瘤化疗过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关键点,因此,医护人员在使用抗肿瘤药物的时候,应该着重对抗肿瘤药物于患者消化系统的影响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分析,以避免因抗肿瘤药物所造成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导致化疗失败。同时,在使用抗肿瘤药物的时候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配合相应的措施对抗肿瘤药物所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确保抗肿瘤药物的使用落到实处。
2.2.2 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也是使用抗肿瘤药物后所有可能产生的主要不良反应,其对肿瘤的治疗效果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其具体的表现主要是血小板、粒细胞、白细胞以及血红蛋白的下降,尤其是白细胞的降低量,远远比其他的几个表现更为严重。这就会导致化疗中断或抗肿瘤药物减量,影响治疗效果。故在肿瘤治疗中对可能发生骨髓抑制的患者,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2.3 其他不良反应心脏毒性、神经系统毒性、肝脏毒性、肺毒性、泌尿系统毒性、过敏反应、脱发等主要与化疗药物种类有关,发生率较低,使用时应充分认识到其毒性,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毒性发生。阿霉素(ADM)、表阿霉素(EPI)易引发心脏损害;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等对周围神经有明显毒性;环磷酰胺(CTX)、卡莫司汀(BCNU)、甲氨喋呤(MTX)、氟脲嘧啶(5一FU)、阿霉素(ADM)、丝裂霉素(MMC)、博莱霉素(BLM)等可引起肝损伤;烷化剂药物环磷酰胺(CTX)、抗代谢药甲氨喋呤(MTX)、巯基嘌呤(6一MP),抗生素类药物博莱霉素(BLM)、丝裂霉素(MMC)等易引起肺毒性;甲氨喋呤(MTX)、顺铂(DDP)、丝裂霉素(MMC)可引起泌尿系统毒性;紫杉醇类药物易发生药物过敏反应;脱发是抗肿瘤药物最常见的毒性反应之一,但脱发大多是暂时性的,一般停药一个月后均可生长。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有直接关系,药物毒性一般都是剂量限制性毒性。
3 结论
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建议迸一步建立和完善医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减少或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肿瘤化疗的效果。加强医、护、药、患之间的联系,医护人员应与临床药师或其他药学人员联系,及时了解不良反应信息,共同探讨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临床药师应定期搜集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并定期分析影响因素,参与查房,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不良反应具体化、条例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麻铭川.肿瘤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22).
[2] 马晋梅.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