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癌性肠梗阻结肠冲洗方法的改进及效果分析
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上及其它护理措施上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肠梗阻导管行结肠冲洗的两种方法 患者回病房后均用38~41℃的外用盐水溶液冲洗。对照组采用许剑民、钟诗芸等[3]介绍的冲洗方法,即每天以生理盐水冲洗肠腔,每次400~500ml,冲洗后保留3min后负压吸出,根据粪便稀稠程度可2~4h冲洗一次,在间歇期以胃肠减压器持续吸引。而观察组在第1-2小时内以10~15ml∕min匀速滴入150ml,夹闭2~3分钟软化粪便再开放引流管引流出肠内容物,当肠内容物流速减慢或基本停止后,再滴入温盐水,这样冲入和引流交替进行;第3~6小时则以15~20ml/min的速度,每次滴入250ml夹闭5~10分钟再开放引流管,引流出肠内容物,这样冲入和引流交替进行;一般冲洗5~6小时后患者腹胀有所改善,则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决定每次冲入的量和2次间隔时间,一般每次冲入400~500ml,这样冲入和夹闭、引流交替进行,重点是动态掌握患者情况进行冲洗。两组患者在冲洗的过程中,护士均要主动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记录好冲入和引流的量,观察有无并发症,每日定时测量腹围,且每日20:00后停止冲洗持续改低负压引流或引流袋引流,次晨再进行肠腔冲洗。
2.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检测结果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 <0.01为差异有统计学非常显著性意义。
3 结果
两组患者在冲洗过程中均无并发症,观察组冲洗6天,对照组冲洗7天接受了肿瘤Ⅰ期切除并吻合手术治疗,在冲洗过程中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所需时间、每日引流量、腹围缩小的速度均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3.1腹围明显缩小 64例插管成功进行冲洗的患者腹围均明显缩小,但在缩小速度上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01)。
3.2 引流量明显增加 每日引流量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3 腹痛、腹胀明显缓解 腹痛、腹胀缓解所需时间,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果见附表1。
4 讨论
4.1腹围明显缩小 表1示:64例插管成功进行冲洗的患者腹围均明显缩小,但在缩小速度上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这与观察组第1~2天的冲洗总量与引流总量都大于对照组,这样的结果使观察组肠道内的粪便软化优于对照组,大量的引流液内带走大量的粪便, 使患者的梗阻症状比对照组缓解更快有关。
4.2引流量明显增加 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引流量明显增加,原因是由于冲洗的第一天肠道内大便较干,需要冲洗液在肠道内将粪便充分软化,引流量较少,以后随着冲洗时间的增加,冲洗量显著增大。而对照组是比较限定冲洗次数,因而冲洗总液量较观察组少,因此对照组肠道内粪便软化所需时间远远多于观察组,因此冲洗后的引流液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特别是在冲洗的前3天,尤为明显。
4.3腹痛、腹胀缓解更快 表1提示:观察组腹痛、腹胀明显缓解所需时间较对照组短,这与观察组未限定冲洗次数,每日冲洗总液量大于对照组,肠道内粪便软化优于对照组,粪便软化后有利于引流,患者的腹痛腹胀症状就很快得到缓解。
4.4 肠内营养的重要性 文献分析显示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与肿瘤病人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相关[4~5]。而营养支持可以提高肠道肿瘤病人手术创伤的耐受性,并且便于进行肠道准备。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增加内脏血流使代谢更符合生理。观察组的冲洗方法能更快缓解患者梗阻症状,当患者腹痛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后能更早地停胃肠减压管给予患者肠内营养剂、蓖麻油等缓泻剂及肠道抗生素口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了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综上所述,在内镜下置入经肛型肠梗阻导管进行结肠冲洗,采用动态调节每次的冲洗量和每次间隔时间,更能进一步缩短肠道准备的时间,进一步提高病人抗手术后风险能力和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囊法祖.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61.
[2] 吴在柏.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16.
[3] 许剑民,钟诗芸,徐美东等.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在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4);308-310.
[4] 梁伟雄,张彤,洪云等.管饲肠内营养在大肠癌术前应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2):737-738
[5] 鲍扬,李国立.梗阻性结肠癌病人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3):145-147.
上一篇:老年性结肠癌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