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史话
五花八门的疾病里,癌症是个脾气古怪、难以捉摸又冷酷无情的敌人。全球每年有750N800]~-人死于癌症;它类型众多,人体大部分组织器官都有发生癌症的可能。随着百余年工业化、现代化的历程,癌症与人类越走越近。螃蟹,躺着也中枪
了解癌症的“前世”,必然要从“癌症”命名出发。英文单词Cancer原本是个拉丁语词汇,本意是指螃蟹。在希腊语里,Karkinos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一只巨蟹,它长着九条蛇头样蟹爪,被希腊名医塞尔萨斯(Celsus)用来指代癌症。
不难看出,古代医学家命名癌症时,最先抓住的是癌症的显性特点。很可能是因为,当突兀于体表的瘤肿与它周围肿大、扭曲的静脉血管,就像一只螃蟹凸起的硬壳与挥舞的蟹爪。肿瘤像蛰伏在身体上的螃蟹,叫Cancer也就再合适不过。
盖伦(古罗马著名医生)是希波克拉底之后的又一位医学权威。他的医学理论独领风骚达千年,统治着中世纪前的欧洲。盖伦使用oncos来指代癌症。这个词的本意是“负担、重负”。在《万病之王:癌症》一书的作者悉达多·穆吉克看来,oncos更像是在告诉人们, “癌症的确是人类基因组内置的负担,是制衡人类渴望永生的沉重秤锤”。现在,肿瘤学的专业学名oncology,就是从oncos演变而来,肿瘤学家则叫做oncologist。
“在医学辞典中最令人望而生畏的词汇也许就是‘cancer’了。”这是当代科普大师阿西莫夫在《科技名词探源》(卞毓麟译)一书中的说法。他认为,原本意为螃蟹的cancer之所以表示癌症, “只不过是因为患者缠上了癌症就像被蟹钳鳌住了一半,或者,说不定是因为癌的外形有时仿佛像只螃蟹”。汉语中的“癌”
中文语境里的“癌症”与英文的Cancer意思差不多。那么,有没有兴趣寻找“癌”这个汉字的源头在哪里?悄悄给你透露一点信息,北宋(公元1170年)的《卫济宝书》最早提出“癌”这个字,“痈疽五发,一日癌。”不过别先得意,此“癌”非今天的癌症,而是炎症的一种。到了南宋,名医杨士瀛曾这样描述癌,“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此种令人毛骨悚然之感的描述,倒与癌症的临床表现有相近之处。据说,近代医学最早是19世纪的日本人将Cancer翻译为“癌肿”,进入20世纪后中国才开始使用这个词。
作为疾病的一种,癌自然是以“、广”为部首。下面的“出”也是一个字,读音为y6n。望文断义,岳便是山崖之上岩石累积,借以形容癌症坚硬难抵、状若累卵之势, “取山形以喻疾也”。中国有句俗话叫“病来如山倒”,人体和凶狠癌细胞的战斗,就如同经历了一场山崩地裂。
有趣的是,与“癌”字结构相近的是“疝”字。医学上,疝(hernia)是指某一脏器通过周围组织中较薄弱的部位形成隆起,也就是疝气。一般来说,疝会在皮下形成明显突出,给人带来不适感和疼痛。摸上去,疝是一个硬结或肿块,这种表观上的特点与癌是相似的。因此,两个字在字型上的相似,也是有道理的。所不同的是,疝是一种良性疾病,不像会转移侵袭的癌。人的双重身份
联系到生活之中,不知你是否发现癌症是一种被赋予别样色彩的疾病。生活中、影视剧里或者小说故事中,当身边的人不幸患上癌症时,人们谈论它的方式总是支吾遮掩,若即若离。病人若感觉什么不对劲,也会问医生这样一句话:“医生,我是不是得了癌症?你就直说吧!我能Hold住!”人们往往不轻易谈论癌症,癌症成为若隐若现的疾病,似乎只要一提到它就意味着阴阳两隔!
“每个降生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是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身份证,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如是说道。
《细胞叛逆者:癌症的起源》,是一本癌症学家写给普罗大众的科普书。所谓的“叛逆”,自然是走错了路,不按常理出牌。这本书的前两段话,用文学的手法,将侵蚀、毁害身体的癌症描述得非常形象:癌症,它几乎肆虐横行在人体的每一个部位。肿瘤袭击大脑和脏腑、肌肉和骨骼。有一些潜移默化,有一些则来势汹汹。人体组织中出现肿瘤意味着正常功能毁于一旦,大厦将倾,混乱不堪。人体的生物机制原本是如此完美、精密、妙不可言,然而这一切都因癌症发生而尽毁。无论癌症在何处现身,它们只是以外来生命形式的面目出现,鬼鬼祟祟地潜入人体,然后在人体内启动毁灭之旅。然而这只不过是一种假象:真相永远比它复杂、有趣。
特别注意一点,癌细胞并非入侵的外敌,它们是人体正常细胞在某种诱因下发生变异的产物。肿瘤其实是人体细胞筑就的噩梦,它们侵蚀生物秩序,破坏生物功能,在缺乏医疗干预的情况下,它就所向披靡,令整个复杂的生命体系土崩瓦解。就癌细胞本身来说,其生命力是相当强的,由于细胞凋亡机制无法控制癌细胞,它可以不受限制地生长。国曼彻斯特大学有位叫齐默尔曼教授的奇人,为了寻找癌症起源研究过上百具木乃伊。在一具公元200~400年间的木乃伊上,他找到了直肠癌发生过的证据。
整体而言,古代人寿命较短,大部分人还没到患癌症的年龄,便可能因饥荒、战乱或传染病(欧洲中世纪爆发的黑死病致死约7 500万人)而死亡。即便在19世纪,癌症也只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原因很简单,当时欧洲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也就是说,他们在离世前压根没机会得癌症——癌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不过,青少年与儿童多发血液系统肿瘤,比如白血病和肉瘤。
美国曾经有项调查,如果你是男性,患癌症的几率大概是44.29%,最终死于癌症的可能性为23.2%:如果你是女性,患癌的几率则为37.76%,死于癌症的可能性为19.58%。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关于癌症的描述中,罗列了下述重要事实:
癌症是人类一个主要死亡原因,在2008年造成760万人死亡(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每年,大多数癌症死亡由肺癌、胃癌、肝癌、结肠癌和乳腺癌造成。大约有30%的癌症死亡源自五种主要行为和饮食危险因素:高体重指数、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缺乏运动、抽烟及饮酒。癌症研究隐秘史
我十分乐意将下面两本著作推荐给大家,《万病之王:癌症》与《拉克丝的不朽生命》,它们都是以癌症为主题词的非虚构作品,均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阅读它们,会被那不为人知的历史吓一跳!
整体而言,癌症的治疗难度
极高,疾病机理复杂,对其科学研究数量也最多。换言之,想就癌症撰写一本传记,的确是个有点“狂妄”的想法。不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癌症医生和研究者悉达多·穆吉克做到了。他所撰写的《万病之王:癌症》既梳理了古埃及以来的癌症历史,又重点描述了上世纪中期以来的肿瘤三大治疗手段(放疗、化疗、手术)。
《万病之王:癌症》这本书的封面淡而素雅,只在封面正中央的下方印有一只螃蟹,显得特别突兀。穆吉克认为,攻克癌症之路漫漫,但仍要抱以乐观态度和信心。量变引起质变,人们在癌症研究上取得的一丁点进步,只要循序累积,终将“摧毁”癌症。
癌症被誉为万病之王。在两百余种癌症里,哪一种又堪称王中之王呢?答案是胰腺癌。胰腺癌一旦诊断,其平均生存期多不逾半年,五年生存率不到5%。荣获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拉尔夫·斯坦曼教授,于获奖消息公布前3天因胰腺癌逝世,享年68岁。苹果之父,神一样的人物史蒂夫·乔布斯也因胰腺内分泌肿瘤(严格说来,只能算是胰腺癌的笼统说法)去世,享年56岁。
《拉克丝的不朽生命》则是从一株细胞入手,追寻出一个跌宕起伏的科学故事。有的人死了,她的细胞却永远活着——你能想象是什么情况吗?这位逝去的人叫海瑞塔·拉克丝,她的细胞是宫颈癌细胞,成为人类首株永生的细胞,简称Hela细胞(海拉细胞)。
她是一名美国黑人妇女,她因子宫颈癌于1951年10月4日病逝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年仅三十一岁。她原是无人闻问的小人物,却因取自她的活体癌细胞株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意外成为造福无数世人的无名英雄。她的细胞飞入太空,成就数位诺贝尔奖;无可量数的细胞,散布于世界各个角落,生长在实验室的培养瓶里。可是,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很少有人知道这种Hela细胞到底来自于谁。
如果你立志于医学或生物学,将来某一天极有可能与Hela细胞相遇,诱导你闯入微小却足够神奇的细胞之境。我清晰记得一位生物学朋友对我说过,“我最爱Hela细胞了。她好养活,不娇气,在显微镜下又容易辨认。”是的,Hela细胞培养了很多人对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的热爱。
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言,“美国人医治这种该死的疾病(癌症)的时间成熟了,我们应该集中像研究核裂变以及登陆月球所付出的力量来做这件事……”走过了40年,抗癌之战,有喜有忧!喜的是,威胁人类的七种主要癌症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趋势。忧的是,当研究愈发深入,困惑科学家与医生们的问题也越多。不过,面对癌症这个狡猾的老敌手,研究者们一直在努力,从来未放弃!
上一篇:汤钊猷院士详解抗癌处方
下一篇:解析诺奖自然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