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盆腔淋巴结微转移分子检测及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宫颈癌盆腔淋巴结微转移分子(HPV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4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与聚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PCR-ELISA),分析其盆腔淋巴结HPV载量、Ⅰa-Ⅱb期宫颈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实验组端粒酶、宫颈癌淋巴结HPV16/18阳性率明显较高(P<0.05),对照组均呈阴性;与病理阴性的端粒酶活性、淋巴结HPV16/18拷贝数相比较,病理阳性明显较高(P<0.05),但较原发灶低(P<0.05);端粒酶、淋巴结HPV16/18表达呈正比例关系(P<0.05)。结论 在与端粒酶活性表达检测中,FQ-PCR、PCR-ELISA技术的宫颈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较常规病理组织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宫颈癌;淋巴结;HPV;端粒酶
本文主要对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4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宫颈癌盆腔淋巴结微转移分子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均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后行全子宫与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在(45.12±7.35)岁;9例Ⅰa期,19例Ⅰb期,29例Ⅱa期,7例Ⅱb期;6例腺癌,63例鳞癌;19例高分化,28例中分化,17例低分化。择取64例良性女性疾病患者的淋巴结为阴性对照组,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在(45.87±8.05)岁。
1.2 方法
1.2.1 HPV16/18亚型检测方法 收集宫颈癌、淋巴结组织,1/2送常规病理检查,另1/2保存备用。取试剂盒HPV16/18阳性标准品,行FQ-PCR反应,包括终2LlDNA模板、HPV16/18反应混合液等。于60℃30s、95℃5s、94℃min、37℃5min扩增条件下,行40次反应循环。对每一浓度标准品行测3次,绘制标准曲线。标本HPV检测需组织匀浆,将裂解液50mlDNA置入其中,提取DNA,行PCR扩增。
1.2.2 端粒酶检测方法 取匀浆组织50mg,将裂解液冰浴30min,按照12000转离心20min,取上清液2m,以备检测。接着,施加48ml效应体系,涵盖dNTP、生物素标记引物等,于72℃90s、50℃30s、94℃5min、25℃30min条件下循环30次。扩增产物检测:取扩增产物5ml、变性液20μI,于10min室温变性下,施加杂交混合液100ml,在37℃微孔板上杂交持续3h后施加100ml杂交混合液,持续半小时后添入底物缓冲液,当显色停止效应,测定吸光度值。
1.3观察指标 分析HPV、端粒酶,其中一项阳性则为淋巴结微转移。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宫颈癌、淋巴结组织HPV16/18检测结果分析 宫颈癌组织HPV阳性59例,其中54例HPV16阳性,5例HPV18阳性;宫颈癌淋巴结中12例阳性,21例微转移;对照组淋巴结HPV均呈阴性,三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M与原发灶组比较,P<0.05;N与病理阴性淋巴结组比较,P<0.05
2.2 宫颈癌、淋巴结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分析 在宫颈癌组织64例中,58例端粒酶表达呈阳性;常规病检转移的13例淋巴结呈阳性;对照组宫颈癌淋巴结呈阴性,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M与原发灶组比较,P<0.05;N与病理阴性淋巴结组比较,P<0.05。
2.3淋巴结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与HPV阳性相关性分析及宫颈癌淋巴结微转移影响因素淋巴结端粒酶表达与HPV阳性呈正比例关系,见表3。
3讨论
淋巴结转移属于诱发宫颈癌转移的关键途径,已成为宫颈癌预后与治疗判断的依据。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常规病理检查证实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术后可能还会诱发盆腔复发与转移,可能与癌细胞微转移存在一定的关联性[1]。在本文研究中,从分子水平出发,检测宫颈癌淋巴结HPV与端粒酶,从而对微量癌细胞进行预测,补充了病理诊断的缺陷。
本文研究发现,HPV阳性患者转移淋巴结HPV全部呈阳性,病理阴性淋巴结HPV部分呈阳性,表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其HPV亚型与原发灶一致,提示原发灶可转移为淋巴结中癌细胞系,且淋巴结病理阳性HPV拷贝数较病理阴性患者高,与相关文献报道吻合。究其根源,可能与癌细胞数量相关[2]。
有学者认为,常规病理组织检查癌转移淋巴结端粒酶表达相对较高[3]。在本研究中,宫颈癌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端粒酶表达上升,良性女性疾病患者淋巴结未发现端粒酶活性,提示端粒酶活性表达可预测淋巴结转移。究其根源,其与癌细胞数量、癌细胞增值程度相关。此外,端粒酶活性表达与HPV间呈正比例关系,转移癌细胞中的HPV经由癌基因刺激活端粒酶,致使癌细胞增值[4,5]。
综上所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存在HPV与端粒酶活性表达,已成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可对淋巴结微转移进行预测,为预后与术后辅助治疗判断提供了可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吉宏,李莲英,任锦霞,等.CK19检测早期宫颈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研究[J].甘肃医药,2011(02):74-77.
[2]邵峰,楼寒梅,高永良.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J].肿瘤学杂志,2011(05):385-388.
[3]何善阳,袁力,李捷等.宫颈癌盆腔淋巴结高危型HPV分布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6):1259-1261.
[4]刘正玲.高危型HPV在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中的研究[J].哈尔滨医药,2013(01):9-10
[5]刘爽,茹明芳,刘开江等.子宫颈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4):480-483.编辑/王海静
下一篇:小议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