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辅导学困生的几种方法
【摘 要】培养差生学好数学,是一件较复杂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学困生,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讲究方法,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信、可敬、可亲、可爱的。许多“学困生”经过老师的教诲后是有成就的,关键是看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何辅导他们走过“学困”的那段路。
【关键词】融洽;兴趣;弥补缺陷;有信心
在每一个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都会有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人们私下称之为“差生”或“学困生”。对这些所谓学困生,教师若是置之不理,弃之不顾,既不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又有很大程度的影响着教学的整体效果,更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因此,了解和研究学困生,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是现代教师的必备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辅导学困生呢?
与数学其他过程一样,辅导也是一件较复杂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辅导的形式和内容是广泛的,也是多层次的,有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有对一般性问题与针对性问题的辅导;既要辅导学生理解课堂所学基础知识,也要辅导他们提高能力、开发智力;还要辅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心所欲的辅导是无好效益可言的。执教几十年的经验:教师辅导得法,学生在课后阅读、思考、书面作业中遇到障碍可以得到及时扫除,出现的错误可以得到及时纠正,学生在上课中的不足可以得到及时弥补。这样,辅导就成了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如若辅导不得法,那它往往又会成为消耗师生精力、增加学生负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
一般来说,对成绩差的学生除了分析其原因,正面引导外,还可运用下面的方法:
一、融洽师生感情
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教师就要积极调动情感因素,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并在情感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听之入耳,理之达心,那么,怎样才能积极调动情感因素,让数学课堂情深意切呢?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为喜欢、崇拜某一个老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所以,我认为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功能,首先得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感情。
亲切友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桥梁。“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的要求、期盼易为学生接受,内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有一句话说得好:“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 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这无声的语言,捕捉时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予激励。例如:在数学课堂的讨论中,学困生胆小不敢发言,这时,我们教师就应该及时地用目光激励他们,即使他们的回答不够准确,也首先表扬他们的勇气。在课堂上,我们还要常常面带笑容,以和蔼可亲的形象示人。虽然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也没有不怒而威的气势,但是我们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手势,成了课堂和谐的音符。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平时也要主动和学困生交知心朋友,关心爱护他们,发现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给学困生辅导一定要和蔼、要耐心的启发诱导他们,使教师的爱和期望给他们以感染和鼓舞,诱发努力向上的学习热忱。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敬、可亲、可爱,才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二、重视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懂得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应努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学困生的最大弱点是思维能力差,特别是抽象能力差,由于他们缺乏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教师的讲解他们一知半解,对教师讲的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辅导中必须多用直观教具,更要通过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测量,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或课件等手段来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完圆柱的体积后,教师出示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硬纸,制成两种形状不同的圆柱模型,要求学生比较体积的大小,由于负迁移的作用,一般学生不加思索,都说一样大,这时不要急着否定,而是要求学困生自己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试一下,一般学困生对这种活动也很感兴趣,通过计算大家都感到不能凭想象乱说,同时学困生也弄清了不相等的道理。这样做,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兴趣,增强效果的作用。
建立学困生数学兴趣组,打破学不好数学的心理负担。一般教师热心于学困生的补课,给他们开小灶,其实学困生进了你的“补习班”,心理就想,我的数学成绩差,这种被动负疚心理控制了他们的学习情绪。因此,可以更名为兴趣组。不先进行系统补课,而是先给他们讲解数学趣闻,数学名人,数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且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组织攻关小组,评比攻关英雄,进行数学竞赛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感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自己并不是学不好数学的。
捕捉“生活素材”唤醒学困生学习兴趣。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绝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大胆而有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利”我认为,教学时可以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替换或改造,采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素材来取代,以唤学困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困生亲身经历生活中的数学,用心灵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形成学困生自己的直接经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要强调“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乏味的状态。二要优化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力求在现实世界里寻找涉及学困生生活的素材,用生动具体,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替换和改造,较好地体现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增强了教学实效。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从0点时刻引入,围绕“正月初一你在干什么”?让学生谈一昼夜的活动安排,结合钟面操作,了解24时计时法的意义。又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不用课本的例题,而是教师自己编了这样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明的妈妈和黄阿姨领了工钱,去星港超市购物,小明的妈妈看中一双皮鞋,售价是290元,她身上有现金329元,黄阿姨看中了一条裤子售价是248元,她身上有现金350元。她们会怎样付钱呢?怎样付得更快些?生1:妈妈付300元,找回10元。即:300-290=10(元)。生2:黄阿姨付250元,找回2元。即:250-248=2(元)。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材,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又让差生真正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合理安排,逐步弥补知识缺陷
教师要根据差生的特点,弥补知识缺陷的工作应本着“长计划短安排”、“宜分散忌集中”和“急需先补”、“重点详补”的原则来安排。除了用一定的课外时间及早给这些学生补上“表内乘、除”和“简单应用题”等最基础知识技能外,讲课时要特别注意观察他们;课堂提问时尽量让他们回答能够回答的问题;其他一些应该掌握而未掌握的知识则可以分散到章节的教学中去补。妨碍学习新知识的内容课前补;有些尚不理解的知识穿插在有关的新课中补;有些初步理解了但未形成熟练技能的知识,结合新课后的练习去补;有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在比较、运用时补。这样逐步补上以前欠缺的知识,便于学困生接手、消化。常人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只有循序渐进,给学生足以时间,特别是要多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掌握学习技巧,发展技能,提高学习成绩。
四、设计“区域”目标,引导学困生“拾级而上”
所谓设计“区域”目标,就是把数学目标分解成逐步递进的几个阶段。比如“圆柱体体积”的认识和运用,听懂圆柱体公式的推导、熟记公式,丢开课本板演例题,当堂完成书中的基础练习题,这是初步认识阶段的目标;运用公式解决书中的习题,这是深一层次的目标;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两道老师指定的综合运用的练习题,自己编一两道题解答,在班上数学角上刊出,或者兴趣组交流。设计切实可行的目标,就能让学困生循序渐进,逐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五、课内辅导,实行优先
学困生遗忘快,学习上漏洞多,上课思维往往容易“卡壳”,若长时期利用课外辅导,不但会增加他们的负担,还会使他们感到“低人一等”。因此,在教学中应以课内辅导为主,课外辅导为补。课内辅导,主要通过“五优先”来实现:优先答题,优先板演,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五优先”大大减轻了学困生的负担,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自尊心得到保护,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
上一篇:财政分权\激励结构与专项转移支付
下一篇:目标教学在英语课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