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
摘 要:随着研究的深入,课程是否能够满足智力残疾学生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以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依据,吸取我国特殊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重新制定了培智学校课程方案。通过解读此方案,对培智学校课程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培智学校课程 方案 解读
1 对培养目标的解读
培智学校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思想上,培养智力残疾学生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品德上,让他们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在生活上,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总之,要把智力残疾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此方案的培养目标具有以下特点:①不论是在思想品德上还是文化技能上,都对智力残疾学生提出了要求,让他们能够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②从“初步”和“基本”这两个标准词上,我们可以看出培养目标的制定是以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依据的,从而也与普通学校的培养目标区别开来;③此培养目标的重心放在了社会生活的适应上,而不是单纯地把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作为重点。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只是适应社会以及更好地生活的基础,最终的目标是把智力残疾学生培养成能够独立生活并接近正常人的公民。
2 对课程设置的解读
2.1对课程设置原则的解读
课程设置原则体现在六个“相结合”上,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以及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通过这六个结合,可以看出该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①体现了个别化教育原则。在课程的设置方案中,既有一般性课程又有选择性课程,这样既可以满足广大智力残疾学生对教育的基本需求,又能够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智力残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从选择性课程中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从而满足自己不同于其他智力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②体现了实际运用性原则。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既满足了智力残疾学生对各科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一些事物的基本了解,又通过综合课程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③体现了社会适应性原则。此课程的设置注重了对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不论是对智力残疾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还是开发其潜能培养个人才能,都是为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生活,更加接近正常公民的生活做准备;④体现了医教结合性原则。很多人认为,医疗的终点是教育的起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医教是不可分的,二者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互惠互利的关系。不能把医疗和教育完全分开,不能一致认为医疗和教育是两个不同阶段的不同过程,在医疗中运用教育或在教育中运用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能力;⑤体现了发展性原则。课程的开发不是只关注革新,而是在继承原有优良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是一个逐渐去糟粕沉淀精华的过程。此课程的设置不仅关注了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知识还关注了智力残疾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不仅吸取了我国特殊教育的成功经验还借鉴了国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经过了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的过程;⑥体现了多样性原则。此课程是国家规定课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各个培智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对课程进行修改开发校本课程。课程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学校本身对课程具有选择性和开发权,课程具有多样性。
2.2对课程设置表的解读
从课程设置表中可以看出,横向把课程分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纵向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一般性课程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和运动与保健六门课程,选择性课程有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语言、艺术休闲和校本课程。
低年级的课程设置,生活语文3-4节,设置比例为10%-12%;生活数学2节,设置比例为6%-7%;生活适应3-4节,设置比例为11%-13%;劳动技能1节,设置比例为3%-4%;唱游与律动3-4节,设置比例为10%-12%;绘画与手工3-4节,设置比例为10%-12%;运动与保健3-4节,设置比例为10%-12%;选择性课程6-9节,设置比例为20%-30%。中年级的课程设置,生活语文3-4节,设置比例为10%-12%;生活数学2-3节,设置比例为8%-9%;生活适应2-3节,设置比例为7%-8%;劳动技能2节,设置比例为5%-6%;唱游与律动3-4节,设置比例为10%-12%;绘画与手工3-4节,设置比例为10%-12%;运动与保健3-4节,设置比例为10%-12%;选择性课程6-9节,设置比例为20%-30%。高年级的课程设置,生活语文4-5节,设置比例为13%-15%;生活数学4-5节,设置比例为13%-15%;生活适应1节,设置比例为3%-4%;劳动技能3-4节,设置比例为8%-9%;唱游与律动2节,设置比例为6%-7%;绘画与手工2节,设置比例为6%-7%;运动与保健2-3节,设置比例为11%-13%;选择性课程6-10节,设置比例为20%-30%。由上可以看出,低年级的课程生活适应占的比例比较大,中年级课程中有关运动和艺术的课程占的比例较大,而高年级的课程中文化知识的课程占的比例很大。低、中、高三年级相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和劳动技能不论是在课时上还是课程比例上都呈上升趋势,运动与保健虽然课时减少了,但比例是上升的。生活适应、唱游与律动和绘画与手工课时减少,设置比例上也呈下降趋势。选择性课程在这三个年级中课时和设置比例都呈稳定状态,几乎无变化。
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约占课程比例的70%~80%;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约占课程比例的20%~30%。总之,课程的设置更加多样化和生活化。课程的种类比较多,内容比较丰富,课程名称更贴近生活,这样不仅增加了智力残疾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为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普通学校相比,对知识的要求比较低,掌握的内容比较浅显,但对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规定要比普通学校更加明确和重视。选择性课程决定了课程的弹性化,这样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奠定了基础,同时对计划可实施性提供了保障。
3 对课程评价的解读
课程是否能够适应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评价系统的反馈和总结。课程评价系统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此课程评价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评价方法多样化;②评价内容全面化。要从情感、认知、语言、自理和运动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轨迹;③评价人员多层化。参与评价的人员需要各个相关层次的工作者,不仅要有老师、家长,还需要社会人员的共同参与,这样才能提高评价的效度;④评价结果发展性。评价应促进学校高质量实施课程,促进课程长远的发展。
下一篇: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