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使用与疾病转归分析
摘要: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许多误区,滥用现象十分普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尽量避免药源性损害,同时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能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抗菌药;合理应用;疾病转归率
抗菌药物自发明以来,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但是,也带来了不少棘手的问题: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出现等。现对我院2013年1~12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与疾病转归情况进行分析,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1 资料与方法
统计我院2013年1~12月出院患者人次,对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及疾病转归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1.13%,超过标准1.13%;使用强度50.79DDDs/100人·d,超过标准10.79DDDs/100人·d(见表1)。我院2013年1~12月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在73.93%~46.14%,使用强度在68.70-25.91DDDS/100人·d之间,呈逐月下降,而疾病转归率在97.60~98.81,没有明显变化(见表2)。
2 讨论
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但呈逐步改善并趋向合理应用常态化。应用抗菌药物应有其适应症,对不明原因的发热,无细菌感染征象不宜应用,抗菌药物主要适用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烧伤、复合外伤、溺水、溺粪;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密切接触史的易感人群;风湿热、有结核密切接触史而结核菌素转阳者;婴儿室为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流行预防用药等。原则上根据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参照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但若经验治疗已获确切的临床效果时,则不必急于更改。若病原菌不明或单一用药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可联合用药,一般可用两种药物联用,三联、四联合用实无必要,不但浪费,且导致耐药菌株增加,而且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呼吸内科及儿科为著,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支气管肺炎等最为常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单纯的抗菌药物治疗是不科学的,而应以改善环境,改善通气为主,做到防治结合;儿科上呼吸道感染80%以上为病毒所致[1],因此,抗生素不应该用来预防感冒时并发的细菌感染。如怀疑有链球菌、肺炎球菌或流感杆菌感染时可用磺胺甲恶唑,扁桃体有渗出物时可用青霉素。对轻型胃肠性的沙门菌感染不主张用抗菌药物,因它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约有63%的婴幼儿感染性腹泻为轮状病毒和产毒肠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既不能缩短病程,亦不能减轻腹泻症状,反而导致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发生[2],支气管肺炎是小儿常见的肺炎,病原主要是细菌或病毒。大多数重症肺炎系由细菌感染引起,或在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
凭经验选用抗菌药物仍然是我院临床最初和通行的治疗模式。由于绝大多数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仍敏感,轻度肺炎一般先用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也可选用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估计一种抗菌药物难于控制病情时,可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如能正确选择,则可取得协同或累加的疗效,否则尚有发生拮抗的可能。联合用药主要适用于严重的医院内感染肺炎,疑有混合感染或考虑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者。新的高效广谱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或耐酶的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亦被提倡单独用于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目前,用药提倡两阶段序贯疗法,即静脉给药3~5d后,原药改为肌注或口服用药至临床症状消失后3d或体温正常后5~7d。支气管肺炎用药至少2~3w,重症肺炎在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2w,"降级"或改变治疗药物不可取。
总之,只有掌握患者感染的病原菌,或感染的部位、病理或免疫状态,根据卫生部2004年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2005年编写的《抗菌药物儿科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意见》[3],合理的选择抗菌药物品种、制定适宜的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频次、用药疗程,才能真正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延缓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怀有为,朱启.在儿童中应用抗菌药物应注意的问题[J].新医学,1999,30(9):502.
[2]陈翔,陈顺烈,黄汉中.儿科药物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
[3]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抗菌药物儿科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意见[J].儿科药学杂志,2005,11(6):42.编辑/王敏
上一篇:蜂蜜的6种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