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在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行肠梗阻导管治疗,实验组患者行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排气时间和胃肠减压量等临床治疗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用于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因而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生长抑素肠梗阻导管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17-01
粘连性肠梗阻是因腹腔内粘连或肠粘连所导致的一种急腹症,该疾病的发生率约为20%至40%左右。大部分患者通过及时有效的保守治疗,肠梗阻症状能够逐渐缓解。生长抑素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由恶性肿瘤或早期炎性肠梗阻所导致的肠粘连的临床治疗药物。本次临床实验对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在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实验以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105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70例,女性35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0岁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4.4)岁。患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原因包括:5例腹腔化疗,9例结核性腹膜炎,6例卵巢和子宫切除术,4例小肠部分切除术,8例肠粘连松解术,8例胆囊切除术,9例直肠癌术,4例结肠癌根治术,13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11例胃大部切除手术,12例胃癌根治术,5例腹部多脏器损伤探查术,11例阑尾切除术。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并保证两组患者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全胃肠营养支持,纠正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以及禁食等。对照组患者行肠梗阻导管(日本Create Medic公司生产)治疗,该导管长3.5m,由硅胶制成且具有X线不透性,前端是由聚乙烯塑料制成的先导子,由气囊、内管和外管三个部分组成,三腔两囊。在X线和内镜透视下置入导管。待患者X线片、体征和临床症状显示肠梗阻解除,能够自主排气后,夹闭导管,并留置到患者可以进食或是留置24h,再拔除导管。实验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生长抑素(醋酸奥曲肽注射液,北京诺华公司生产)进行治疗,在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0.6mg生长抑素,通过微泵连续24h静脉泵入,待患者肠梗阻体征和症状缓解,且排气恢复后,降低生长抑素使用量至0.3mg,持续用药24h后停药。
1.3观察指标。腹部CT、腹部超声和腹部X线片检查,观察患者肠管扩张情况,以及腹腔是否有几页和肠梗阻导管位置;记录患者每天胃肠减压引流量;自主排便、排气时间;患者体征和腹部症状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临床治疗,患者的腹胀、呕吐、排便排气障碍、腹痛、高热等典型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实验组患者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排气时间和胃肠减压量等临床治疗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生长抑素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肠梗阻临床治疗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在于:降低门静脉和内脏血流量;抑制肠道蠕动;减少胰液中的酶和碳酸氢盐的分泌;促进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胰液素分泌;抑制血管活性肠钛、胃酸和胃泌素分泌。肠梗阻导管能够经过幽门,直达发生梗阻的小肠近端。在使用生长抑素之前,使用肠梗阻导管将肠腔内的积液彻底清除,有助于充分发挥生长抑素的药物作用。特别是发生低位肠梗阻的患者,应用肠梗阻导管后,能够有效提高引流的效果,缓解肠梗阻症状,减轻肠梗阻部位的水肿和肠壁扩张现象。同时,肠梗阻导管能够通过X线造影,查明梗阻发生的原因、程度和部位,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应用于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有助于降低患者胃肠减压引流量,缩短自主排便排气的恢复时间,加速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的环节,并显著提高非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因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鸽文,谭辉,李劲东,李新营,周乐杜,梁帅,王志明.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早期应用生长抑素的临床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0)
[2]赵洪礼,吴战军,谢艳娜.生长抑素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齐鲁药事,2009(07)
[3]徐稳深,钟连英,黄慧珍.生长抑素在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