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发型皮肤环状肉芽肿一例
[摘要]报道1例泛发型环状肉芽肿病例。患者,男,45岁,因双手、耳后、胸前起皮疹半年余而就诊。临床表现为双手、耳后、胸前可见数个环状斑块,直径大小0.5~2cm,为突出皮面界限清楚的淡红色斑块,表面光滑,边缘隆起,中央稍凹陷。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层见局灶性胶原纤维组织变性坏死,肉芽肿形成,少量炎细胞浸润,四周见栅栏状的组织细胞。
[关键词]肉芽肿;泛发型;环状;变性坏死;栅栏状
[中图分类号]R36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5)23-0047-01
环状肉芽肿(granuloma annular,GA)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良性皮肤损害。笔者于2015年5月诊治1例泛发型皮肤环状肉芽肿患者,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5岁,在家务农,因双手、耳后、胸前起皮疹半年余,于2015年5月25日到笔者科室就诊。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背皮肤出现散在多个环形斑丘疹,无自觉症状,1个月后双侧耳后、胸前逐渐出现上述类似皮疹,自行外用皮炎平后可稍消退,但停药后恢复(见图1)。患者既往体质一般,否认手术、外伤史及食物和药物过敏史,无肝、肾疾病、结核、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关节肿痛和晨僵,家族中无类似病例。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尚可,心、肺、腹部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耳后、胸前可见数个淡红色环状斑块,直径大小0.5~2cm,表面光滑,边缘隆起,中央稍凹陷,界限清楚,无水疱、糜烂、渗液,局部无压痛。余无其他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8.6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0.65,嗜酸性粒细胞0.05;血沉20mm/h,输血前四项(HBsAg、HCV、HIV、RPR)均阴性,AFP、CEA、EB病毒未见异常,大、小便,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各项检查均正常;腹部B超:肝右叶胆管结石,胆、胰、脾、肾正常;胸部X线片、心电图正常;结核菌素阴性;皮肤病理结果示:皮肤真皮层见栅栏状肉芽肿形成,中心部凝固性坏死,残存少量颗粒状物质,周边部分胶原纤维渐进性坏死性改变,外周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炎细胞浸润(见图2)。根据临床资料,诊断为泛发型环状肉芽肿。
治疗:给予患者口服雷公藤多甙片、阿维A胶囊,外用曲安萘德益康唑及去炎松局封等治疗,治疗1个月后大部分皮损好转,现仍在继续治疗和观察中。
2 讨论
环状肉芽肿(granuloma annulare,GA)是发生于真皮或皮下组织以环状丘疹或结节性损害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1]。虽然有较多的免疫学方面的依据,但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其发病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骨桥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糖尿病等多种因素有关。该病好发于儿童及成人,按临床特征分为局限型、泛发型、穿通型和皮下环状肉芽肿及弓状皮肤红斑[2]。环状肉芽肿有自限性,大多在2年内自愈,愈后无瘢痕。约40%的病例可在原处复发,但仍可消退,部分患者伴有风湿性心肌炎。但临床上有不典型环状肉芽肿损害而病理类似环状肉芽肿的老年患者,应检查是否伴有潜在性恶性淋巴瘤或其他肿瘤[3]。
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农民,无肝炎、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皮损数目较多,皮损主要分布以面部、双手背及颈胸前,考虑可能与日光暴晒有关。治疗GA有多种方法,疗效各有差异。部分局限型环状肉芽肿(LGA)患者的皮损可自行缓解,故无明显临床阳性体征的病情轻微者可不予治疗。泛发型环状肉芽肿(GGA)皮损难以自行缓解,常需要系统用药,文献报道,冷冻、外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E、氨苯砜、维甲酸类药、光疗等有一定疗效。本病例结合去炎松局部封闭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一起学习探讨。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5-416.
[2]毕新岭.顾军.环状肉芽肿病因及发病机制[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分册,2005,31(2):93-95.
[3]宋文凯.环状肉芽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43(4):361-362.
[收稿日期]2015-11-02[修回日期]2015-12-14
编辑/李阳利
上一篇:浅谈肝硬化的临床治疗
下一篇:多器官新型隐球菌感染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