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梨形虫病的流行、诊断与治疗措施
摘要:奶牛梨形虫病是一种血液寄生虫病,由于感染牛梨形虫而导致,且需要通过硬蜱进行传播。虫体往往会破坏血液中的红细胞,且其产生的毒素能够对机体造成不良刺激,从而导致病牛出现高热、血红蛋白尿、贫血等现象。本文主要对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进行分析,并总结治疗措施。
关键词:奶牛;梨形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5-0160-01
1 流行病学
该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夏、秋季节容易发生。有些奶牛还会在夏秋季节感染虫体,但由于机体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出现隐性感染,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冬季和春初由于气候寒冷,加之可能处于妊娠后期或者刚刚经历过分娩等导致机体抵抗力有所降低,从而引起发病。
奶牛感染虫体后一般呈隐性感染或者带虫感染,但如果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就会继发该病。例如,奶牛饲养管理不规范,饲料过于单一,气候突然发生变化,环境闷热潮湿,温度过高或者过低,疫苗反应,生产负担过重,以及患有真胃移位、创伤性心包炎等,都能够引起该病。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牛表现食欲不振,采食量明显降低,并减少反刍,有时出现吃土的现象,但容易被忽略。发病中期,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牛开始逐渐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在唇边、可视黏膜、会阴以及乳房等部位的皮肤会从白色变黄色,出现黄疸的症状;体温有所升高,达到39.5~41.5℃,呈稽留热;心跳加速,每分钟达到90~126次,且第一心音显著增强;呼吸频率加快,每分钟达到45~90次,肺泡音比较粗厉,且伴有流涎、流鼻液的现象;拒绝采食精料,只能够采食少量的青草,且停止反刍,颈静脉明显扩张,出现嗜土癖;体质迅速消瘦,同时产奶量骤然减少;体表淋巴结发生肿大,用手触摸产生明显的痛感,特别是肩前淋巴结的右侧淋巴结发生非常明显的肿大,通常能够达到5~10cm;行走不稳,无法随群正常走动。发病后期,病牛食欲彻底废绝,少数的可视黏膜存在出血斑点,全身乏力,无法稳定站立,肘肌震颤,目光呆滞,心率每分钟超过130次。分娩期,病牛往往呈急性发作,且症状严重,大部分愈后不良。
3 实验室检查
在表现出明显症状病牛的耳静脉处采血制成涂片,经过姬氏液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用100倍镜进行检查,能够看到存在少量的小虫体,大小在红细胞直径的1/2~2/3左右,呈梨形、分叶形或者椭圆形,大多数通常在红细胞的内边缘处散布。红细胞大小不均匀,且数量明显减少,分布疏散,染色较浅,部分甚至如同有核,如幼稚型红细胞。另外,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且血沉加速。
4 治疗措施
该病要做到及时确诊,尽快采取治疗措施。病牛可单独使用下面4种特效药物用于杀灭虫体,同时还要根据机体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并注意加强护理,可使治愈率超过90%。
三氮脒,也叫做血虫净、贝尼尔,病牛按每千克体重使用5mg,并添加适量的蒸馏水配制成7%的溶液,在臀部深层肌肉进行分点注射。如果症状较轻则用药1次即可,如果症状严重则每天进行1次,连续使用3天。另外,也可使用生理盐水配制成1%溶液,用于静脉注射。
丫啶黄,也叫做锥黄素、黄色素,病牛按每千克体重使用4mg,并添加适量的蒸馏水或者无菌生理盐水配制成1%的溶液,用于静脉注射,如果需要可间隔1天再进行1次注射。但要注意,该药不能够漏到血管外,且病牛用药后对光比较敏感,因此一段时间内要避免其直接接受强烈的日光照射,防止灼伤发生。
咪唑苯脲,也叫做咪唑啉卡普、双咪苯脲,病牛按每千克体重使用2mg,并配制成10%水溶液,用于皮下或者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续使用2~4次。
硫酸喹啉脲,也叫做抗焦虫素或者阿卡普林,病牛按每千克体重使用1mg,并配制成5%溶液,用于肌肉或者皮下注射,为确保治疗效果更好,可经过2天再进行1次注射。另外,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妊娠奶牛可能发生流产。
如果病牛症状较重,则要配合采取对症治疗,避免引起继发感染。病牛可静脉注射由1500mL生理盐水,2000mL5%葡萄糖, 50mL安乃近,40mL安钠咖,20支80万IU青霉素,40mL维生素C注射液组成的混合溶液1次,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牛出现严重贫血,每次肌肉注射1~2mg维生素B12或者直接进行1500~2000mL输血。
此外,该病可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原则是杀虫驱邪,行气化积,清热宣肺,健胃健脾。取120g生姜,60g黄芩,120g青蒿,100g陈皮,30g甘草, 60g乌梅,60g炒神曲, 100g柴胡,60g炒山楂,100g青皮, 60g厚朴,60g黄芪, 100g常山,60g炒麦芽,加水煎煮后给病牛服用。
上一篇: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