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史”教学的探讨
摘要 “化学史”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但长期以来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不够重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化学史”教学过程中采用分段教学与过程评价,即参与型教学、学生试讲、学生论文及学生过程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化学史 高师院校 参与型教学 教学策略 过程评价 分段教学
“化学史”是高师化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1]:“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要看到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那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虑它现在是怎样的。”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更直接地说:“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化学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但从中国知网查阅发现,“化学史”教学的探讨并没有受到教育者或研究者应有的关注。笔者在“化学史”的教学中利用分段教学与过程评价,即教师授课,学生参与合作、学生试讲、论文写作、学生过程评价。此教学方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参与型教学
这一阶段主要是采用参与型教学模式,即以教师授课讲解为主,学生参与为辅。该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由张家治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史教程》。本着厚古薄今的观点,在第一阶段18学时教学中,教师讲解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一编古代化学发展(共4章),以及第二编近代化学发展(前3章)。通过这些讲解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化学基本理论产生、演化和发展的过程;通过举例使学生学习前辈化学家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大量数据列表说明及分析使学生熟悉化学发展各个时期的重大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总结化学发展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化学史”课程本身是一门文字性较强学科,书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和理解,倘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只局限于书本内容,学生是没有任何兴趣和学习激情的。因此,笔者在精炼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参阅了由《化学思想史》编写组编写的《化学思想史》、袁翰青、应礼文合编《化学重要史实》、柏廷顿的《化学简史》、郭保章编著的《中国化学史》、何法信主编的《化学史纲要》、周嘉华等编《世界化学史》、山冈望(日)编《化学史传》、李乔苹著《中国化学史》及张子高编著《中国化学史稿》(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冶金、酿造、陶瓷)。除此以外,还参考了学术期刊上有关化学史的论文。资料占有详实会使教师在化学史授课中游刃有余,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积极,教师趁机布置相关内容让学生查阅资料作为补充,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炼丹一章中,涉及的内容有唐朝6位皇帝因追求长生不老,误用剧毒的Hg炼制的丹药而归天。但课堂时间有限,可以布置学生课堂外查阅6个皇帝究竟是误用哪些丹药而亡,当时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在下一次课开始时,可以让查阅过的学生到课堂上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讲解补充,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还可以在下一堂课将要降解的内容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主题让学生事先查资料,在下次课教师讲解该节内容时让学生适当补充。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教师也可以从师生互动中受到启发。
2 学生试讲
经过前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学生有讲课的倾向、胆量,也具备了一定的讲授基础。本阶段16学时主要以学生上台讲课为主。在前一段学习的基础上,让每一位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常不能选取教师已讲内容)进行较深入探究,争取可以找到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以期能弄清某个化学家的生平事迹,某个概念、原理或定律、推论所产生的背景和重大意义。通过查阅资料并进行追根溯源,学生将所查资料理清思路,将内容利用PPT的方式呈现出来,每个同学利用课堂30分钟内的时间将内容陈述清楚,不仅锻炼了自己,还丰富了其他同学对化学史知识的认识。实践表明,学生非常重视这一环节,讲课过程中重视展示自己形象;注重语言的表达和PPT制作的精美。教师当场进行点评,指出改正方向,也为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前的试讲打下基础。很多学生在讲完之后还特别请教老师在今后的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有一位同学还将色谱分析作为试讲内容,以童话的形式进行编导,颇为新颖,同时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于“化学史”这门课程的重视。
3 论文写作
“化学史”论文写作是该门课程教学及对学生评价的重点。学生在“化学史”课程学习结束后要提交一份与化学史有关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这是学生完成“化学史”课业的标志,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更是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论文写作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是检验学生掌握化学史知识的程度以及利用所学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化学史”论文写作可以初步训练学生科学研究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环节,教师还要利用最后2学时为学生讲解论文的写作格式、要点及如何开展创新研究。
4 评价方式
本门课程是专业选修课,一般采用的是开卷/半开卷考试形式,或者加上一些实验考核的内容。笔者采取的是考查的方式,没有采用闭卷考试。考查形式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学生的参与度(课堂主动回答问题)、学生试讲、化学史期末论文的撰写。
5 成效与问题
在上述3个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得到相当的锻炼,诸如口头表达能力、归纳能力、写作能力、教师技能、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都得以提高,PPT制作技能同样得到加强,有部分学生的论文还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但在学生试讲及论文写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核心内容把握不当。如学生在选取高分子化学进行讲解时,没有将该门学科的发生、发展的具体阶段介绍清楚,只是笼统地流水式地介绍高分子化学的发生发展,没有一定的深度及可供他人参考的价值。
(2)资料未深入挖掘。有部分学生在分阶段、分时期对内容进行阐述时,没有对每一个阶段、时期出现的代表人物、里程碑式的发现或贡献,该时期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如一位学生选取了生物化学的发展阶段与进展内容作为期末考核论文,题为《从诺贝尔化学奖看生物化学的发展》。虽然写作过程中对生物化学的萌芽及发展进行了分时期考察,把生物化学的发展划分为:早期知识积累阶段、生理化学阶段、生物化学诞生及发展、分子生物化学时期,并从诺贝尔生物奖、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角度出发为何这样划分给予了详实的论证。但在每个时期生物化学所表现出具体的现状、不能解决哪些问题及发展趋势、代表科学家及其合成方法没有讲解到位。
(3)试讲或论文写作过程中,没有妥善解决好学术理论与化学生活化的关系。学生在选取试讲及写作内容过程中有的选取过于理论化的内容,而有的学生则选取了较为简单的内容——生活化学片段。如有学生选取的是高分子化学的合成方法,而部分学生选的是纤维的利用、陶瓷与生活、能源的利用等简单内容。
(4)不够重视科学精神的体现。试讲或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只对化学家在从事化学科学研究过程的史实进行了陈述,而缺乏对化学家曾经运用了哪些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神和博大胸怀进行剖析。
对于学生在“化学史”学习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指导,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学习“化学史”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学生思想与科学家思想的碰撞,方法与思维的链接,情感与态度的传承。
参 考 文 献
[1] 《化学思想史》编写组.化学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上一篇: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水质分析中重金属检测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