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的具体方法
摘要:整体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基本理念,必须以整体性的观点和方法实现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再由教学体系向教学方法的转化。《概论》课教学特别强调采用问题教学法总揽教学内容的整体性,采用比较教学法分析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采用导读教学法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采用角色教学法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4-0267-02
整体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必须以整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才能讲得透、立得住、信得过。本文拟在整体性的教学理念下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整体性的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没有纯粹的哲学问题、经济学问题、社会学问题、政治学问题或思想文化问题,任何问题必然综合地、有机地包含着多方面相互影响的内容和规定性,中国实践的总体性决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笔者曾另文指出:“随着西方经济学实证经验主义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模型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泛化,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相互脱离对方研究的范畴,整体性研究社会经济结构为宏旨的历史主义学术范式受到严重挑战,这不能不涉及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优势能不能保持和发挥的问题。”[1]有学者认为:“其结果就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呈现一种散碎化的状态,没有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这一根本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2]“要研究后人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别要注重研究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3]《概论》课内容变动频繁,要保持教学实践的连续性,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论体系。就学科归属而言,《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为基本的学理支撑,教师必须跟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前沿,在整体性要素的历史地平线上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人进行跨时空对话,才能超越就事论事的经验层面,将语言、概念、范畴、命题等文本和史料从单纯的思想观念范围之内解放出来,探讨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之所意指,从而实现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向教学体系的整体性的转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谁来化、化什么、什么化”等基本问题的讲解入手,帮助学生廓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与“化”之物、所“化”之义和成“化”之人。在教学实践中,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逻辑径路是,首先分析中国国情和现实基础,理解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接着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做法,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最后考察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向马克思主义要立场、要观点、要方法,在现实基础上重新实现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做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从教育过程学的角度说,教学活动要依次实现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再由教学体系向教学方法转化。把握了整体性的观点和方法,教师就抓住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点“化”之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完整、准确地讲授教学内容。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方法举要
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逻辑径路同时也是教学体系向教学方法转化的逻辑径路,按照这一径路,《概论》课教学特别强调采用问题教学法总揽教学内容的整体性,采用比较教学法分析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采用导读教学法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采用角色教学法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一)问题教学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活动,问题以浓缩的形式整体性地包含了中国实际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和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要求教师科学地设计问题、展开问题、回答问题,用问题意识统揽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课堂讲授以问题阐述为中心,师生针对问题进行互动和对话,可以做到以点带面,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概论》课教学除了总论部分要交代“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四个总问题之外,分论各课次还必须设计和阐述中国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下的具体问题,涉及革命、建设、改革,内政、外交、国防,以及治党、治国、治军,这些具体问题相互联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设计起点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中国的实际国情决定中国社会主义不能照搬经典作家的论断和现成结论,教育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市场、国家和社会达到结构性和谐的状态,由此出发,引申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探索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实现国家重建、最广泛地发动社会依靠力量作为基本的问题视阈,这个问题视阈可以囊括分论各章的具体问题。例如,建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需要三个条件,即打破地主经济对传统市场体系的钳制,更高效率的现代工业体系,以及基层市场向高层市场的成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出三个具体问题,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问题、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问题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
(二)比较教学法
问题的现实起点来自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采用比较教学法讲授《概论》课,可以通过多角度的对比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依据。在教学实践中,国情的对比应该包括中、西、马三个角度,把当时的中国国情与中国的历史传统、与西方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条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特征和苏东模式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中国的特殊实际出发思考中国的具体问题。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分组安排学生从三个方面查找资料、阅读文献,教师在集中梳理学生准备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讲解中国的历史传统、西方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特征与当时中国国情的不同之处,启发学生发现中国自己的问题和解决中国问题的现有条件。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专题的授课中,讲清楚传统中国、现代化起步阶段的西方国家以及苏东走上社会主义之前的社会经济结构,让学生明白传统中国的基层市场密度低于西方,但高于俄国,近代中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表明传统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走到历史的尽头,但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既不能象英法等国那样完全依靠市场进行资源积聚,也无法象苏俄那样全靠超市场的国家力量完成积累,通过国情对比促使学生更真实、更客观地认识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三)导读教学法
新版《概论》课教材每一章后面都有推荐的阅读书目,教师根据问题展开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进行导读讲解,带领学生向经典作家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导读的第一步是教师设置若干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原著,这些题目不要多,关键是在逻辑上环环相扣,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并写下读后感,教师在阅览读后感和听取典型发言的基础上,依据问题设置的逻辑条理清晰地推导出反映经典作家精神实质的结论。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讲解中,选择《〈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论粮食税》、《新民主主义论》的相关内容,依次设置三个思考题:马克思是在什么条件下否定市场经济的?列宁如何把市场机制和社会化大生产联系起来?毛泽东又为什么在国家主导作用下保留了市场作用?教师通过阐释这三个一连串的题目,可以有说服力地从理论上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是无条件地否定市场经济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否定或认可市场经济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下作出的历史判断,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市场、国家和社会达到结构性和谐的社会形态,这就把马克思主义讲活了,引导学生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
(四)角色教学法
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喜欢表现自我,教师根据解决本专题所设定问题的需要,布置一定的情景,给部分学生在其中分派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揣摩和思索问题的最终答案,亲身体会和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同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授课中,首先设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情景,设定一家国有企业在经济体制转轨前后完成同样的生产任务并卖到农村;接着指派学生扮演计划干部、国企负责人、村干部、工人、农民、科技人员,明确告诉学生他的角色在转轨前后的不同社会经济功能;然后由学生自发性地围绕生产任务和城乡流通执行角色功能,教师提示未扮演学生应观察的项目,并指定观察结果报告,以保证表演后的讨论与分享效果;演出后教师即引导角色扮演者与观察者进行课堂讨论,对演出过程中不同角色在转轨前后的处境和当时表现出来的现场说词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市场在传递生产信号方面的准确性和商品流通方面的高效率。采用角色教学法,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以简单、直观和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中化难为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深思和感悟,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行为养成。
参考文献:
[1]靳书君.西方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范式[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9).
[2]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性研究——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张静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08,(8).
[3]逄锦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J].南开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