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过度教育的教育经济学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过度教育在我国的表现,介绍教育经济学度量过度教育发生率的方法并分析了我国过度教育发生的情况和过度教育将会造成的影响,并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过度教育 所需教育 结构性过度
[作者简介]朱健(1978- ),男,江苏无锡人,上海电机学院校长办公室主任,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上海 200240)
[中图分类号]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20-0022-02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倡导下,世界各国的教育普遍有了较大发展,对经济的增长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尽管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受过教育的人特别是对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的需求急速增长,但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大量失业的反常现象。1976年,弗里曼(Freeman)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一书中,把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教育收益率下降的原因归结为教育过度,即教育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这一被称做“过度教育”的现象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的关注。
一、过度教育内涵
尽管西方经济学对过度教育已有二十多年的研究,但学者们对过度教育的界定仍未取得共识。J.毕晓普(J.Bishop)在《教育经济学国际大百科》一书中对过度教育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或个人)拥有的教育超过了它(或他)的所需或期望。”约翰·罗布斯特(John Robust)对此下了一个更为简明具体的定义:“一个人获得的教育超过其职业通常要求的水平,便属于过度教育。”曾满超(Mun C.Tsang)和莱文(Hey M.Levin)认为,属于下列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应称做过度教育。一是接受过同等教育水平的人,其经济地位或收入比以前下降了;二是受教育者没有完全达到他们预期的职业目标;三是工作人员掌握的技能超过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需要。
尽管对过度教育这一概念的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主要归结为:从宏观上看,教育供给超过教育需求;从微观上看,个人拥有的教育存量超过了现有职业岗位的需要。具体表现主要有: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口失业率较高;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口初次就业收入下降;高知低用。
二、过度教育的度量与我国过度教育分析
(一)过度教育的测量方法
根据不同的分析理论和框架,过度教育的量化或测定,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分析方法。主观方法,也叫自我评价方法(WA法),是直接询问劳动者他们的工作岗位所需教育水平与他们所受教育水平的关系,劳动者直接回答他们目前的岗位,并指出他们是教育过度还是教育不足。客观方法,主要是比较劳动者所受的教育水平与工作所需教育水平。在实践中通常有两种操作办法。一种是根据职业分类中所确定的不同工作所需的教育水平与工人实际的教育程度的比较确定其是过度教育、教育不足或与工作所需教育相匹配(JA法)。另一种方法(RM法)的思路是某类工作岗位所需的教育水平通常与工人所接受的教育水平的平均数和分布有关,因而可将某一特定职业中工人实际的教育水平和平均的教育水平进行比较,当工人的实际教育水平超过或低于平均教育水平之上或之下一个标准差时称之为过度教育或教育不足,而当工人的教育程度落入平均教育水平的正或负一个标准差之内时,称为其教育水平与工作所需教育水平相匹配。
(二)我国的过度教育分析
第一,从宏观上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过度教育在宏观层面上的意义就是教育供给超过教育需求。教育供给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单位教育成本下,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表现为教育机构培养一定数量、质量、结构劳动者的能力。教育需求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教育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在教育质量一定的条件下,教育供给就是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毕业生人数,教育需求就是经济部门对毕业生人数的需求量。我国并没有教育需求的直接数据,本文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每年年底的就业人员数表示这两个产业每年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未考虑第一产业的原因在于高校毕业生只有极少一部分直接从事农业,因而忽略不计。
由表1(见22页)、表2可见,自20世纪末实施教育扩招政策以来,我国教育供给的速度就远远大于就业人员的增长速度,即使考虑我国人力资源开发落后、教育事业不发达等原因,我们也需要慎重地考虑社会所能承受的就业人员数量。如果考虑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即需求量,这种需求量包括了对高素质劳动者(含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和对其他劳动者的需求,实际的高校毕业生可供就业的岗位更加有限。此外,由于全球经济形势的波动对我国经济走势的影响,教育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从高校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签约率来看,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签约率统计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监督,个别高校为提高就业率,“注水”严重,导致现行就业率统计的口径、时间和依据一定程度上缺乏公正性和可比性。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中专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签约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从微观上分析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收入下降。目前无论采用JA、WA方法,还是RM方法,都没有相关的数据对我国过度教育现象进行量化分析。但从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收入上还是可以直观地分析出过度教育。
收入在经济学中指的是剔除物价水平变动后的实际收入。近几年,虽然我国社会的总体工资水平逐年上升,考虑到通胀因素和物价水平,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收入水平,尤其是初次就业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远远低于前些年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蚁族”现象和“大学生与农民工同薪”便是明证。目前,大学生就业“零工资”的现象也日趋增多,这种扭曲的薪酬心态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对工作机会的极度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第三,人才高消费。这一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高知低用。当工作机会有限时,用人标准就会水涨船高。学历是反映求职者水平的最直观信号,因此无论是什么职位,单位通常都会选择学历更高者。高文凭者进入单位后干的工作常常是以前低文凭者就能胜任的工作,这就造成了个人拥有比其工作要求更高的教育技能。人才高消费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了个人方面的过度教育现象。
三、过度教育的影响
(一)过度教育在个人收入方面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工作所需的教育的收益率要高于实际所获教育的收益率。过度教育的收益率为正,但是小于工作所需教育的收益率。通常情况下,过度教育收益率为所需教育收益率的1/2~2/3。统计显示,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上,教育水平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工人比过度教育的工人的收入要高;在相同教育水平上,教育水平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工人比过度教育的工人收入要高。
(二)过度教育对企业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过度教育的社会收益率为负,而个人收益率为正。对教育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显示出过度教育对公司的产出可以造成不良影响,过度教育每增加一年,则平均的满足感下降3.3%,而工作满足感每增加1%,则公司的产出增加2.53%。
(三)教育过度将会导致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
教育深化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现代部门倾向于雇用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去做本应由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所做的工作。知识失业是与教育深化伴生的现象。受教育者沦为失业者,形成知识失业。两者发展的严重后果是教育的盲目扩张。就业状况的每一次恶化,都要求把各级教育做一次扩大。如此一来,教育与就业的矛盾冲突就陷入了可怕的恶性循环怪圈。教育资源配置不当和投资效率低下,教育的质量和信誉严重降低是这种现象的必然结果,严重发展下去甚至有可能影响社会安定。过度教育造成数量庞大的有文化的人失业,文化程度越高,破坏行为越激烈,他们会成为动乱的极端主义运动的后备军,这一点已为亚、非、拉欠发达国家国内动乱的现实所验证。
四、教育经济学上的对策建议
过度教育不仅造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正常、健康的发展。因此,消除过度教育,是当前我国经济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决定了教育的规模及发展速度。教育规模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达程度、人口数量、文化传统等,其中经济发达程度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社会经济总量规模越大,教育发展的规模就越大。社会可能为教育提供的资源,是教育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脱离经济条件,探讨教育规模应该多大是不符合基本经济理论的。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协调发展,应当首先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促使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快速发展,创造更多适合知识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提升就业岗位质量,从根本上消除过度教育。
(二)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
优化教育结构应调整财政教育投入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财政要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放缓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变对高等学校投入过大的局面,促使高等学校这种“公共物品”性质较弱的教育机构进一步市场化。同时,应加强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在非义务制教育中,要改变中等专业学校教育事业费和基建支出水平较低的局面。同时,还应建成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在加大对西部教育政策倾斜的同时,着力关注中部地区的教育投入。
(三)大力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重视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风尚
要进一步打破“唯学历”观,宣传优秀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倡导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要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为技能型人才的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保障。
(四)适度控制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我国教育部等管理部门已认识到大幅度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稳定高等教育规模”的意见。然而控制教育的规模既是总体规模也是各层次、更专业的教育规模,而不是停止某层次教育扩招,又开始另一层次教育的扩招。这几年虽然本科生已停止大规模的扩招,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却一直在超常发展,而且还没有看到减缓的迹象。与此同时,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却较为落后。因而当务之急是适度控制教育规模,集中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学校要切实担负起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健全职业生涯指导和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职业教育要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强调实践导向,完善各级职业教育专业标准,全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更好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Hartog J.Over-education and earnings:where are we,where should we go?[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0(19).
[4]Tsang C,Levin M.The economics of overeducation[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85(4).
[5]Verdugo R,Verdugo N.The impact of surplus schooling on earnings [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89(4).
上一篇: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