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PI与居民物价感受的悖离:测度、原因与对策
总结了CPI偏差的来源、估算方法、估算结果以及CPI偏差所造成的影响,从多角度对CPI偏差测度问题进行了评析,对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郭凯等构建了一个考虑通胀惯性的高阶滞后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结构模型框架[9],通过估计其结构参数和深度参数来度量中国的通胀惯性,认为中国的通胀具有高阶滞后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特征,滞后阶数为2,同时存在向前看的理性预期和向后看的适应性预期,CPI的适应性预期特征强于理性预期特征。刘林和朱孟楠从货币供给和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的角度,运用平滑过渡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的非线性动态关系[10],认为在CPI上升机制和CPI下降机制的作用下,货币供给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不同,并且存在着较强的非对称性。
此外,有些学者也尝试着直接定量描述CPI数据与“居民物价感受”的不一致性。潘家芹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为参照系,试图从中国CPI编制的角度解释问题[11]。韦倩和段小霞实证分析了济南市某连锁超市2009年1月-2012年9月期间136种食品的月度价格指数,将其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食品类CPI指数相比,用以描述CPI数据与居民主观感受之间的差异[12]。
上一篇:对我国过度教育的教育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