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总结探索,最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丽水秀美的山水、丰盛的特产、浓郁的风情、传奇的人物及独特的民俗信仰等,是产生民间传说故事的源泉,而劳动人民是创造的主人。在丽水流传的民间传说故事种类多、分布广,人们最熟悉的传说故事有:龙泉山传说,百山祖传说,九龙山传说,卯山传说,少微山传说,大山峰传说,东西岩的传说,仙都的传说,轩辕皇帝在鼎湖峰升天的传说,葛仙翁在南明山炼丹的传说,通济堰的传说,南明湖的传说,云和湖的传说,八面湖的传说,陈十四夫人收妖的传说,欧治子铸剑的故事,哥窑与弟窑的故事,青田石雕的传说,吴三公种香菇的故事,叶法善的传说,刘伯温的传说,张玉娘坚贞不二的故事,高机与吴三春的爱情故事,汤丞相与何丞相的传说,处州赵本府的故事,汤显祖遗爱遂昌的故事,处州白莲的传说,欧江香鱼的传说,景宁惠明茶的传说,云和雪梨的传说,罗隐仙的传说,乾隆皇游处州的故事,却金馆与孝子坊的故事。另外还有许多神话寓言、笑话在丽水流传,并有畲族的传说故事等等。丽水民间歌谣,还有种田歌、砍山歌、牧牛歌、长工歌、采茶歌、三十六行谣、菇山谣、送灯歌、婚嫁仪式歌,各种情歌、生活歌谣、历史传说歌、儿歌、畲族歌谣等等。丽水谚语,也很丰富。可分时政类、事理类、修养类、社交类、生产类、生活类及自然类等方面内容。谚语有很深的哲理与实践经验,都是丽水人民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华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1984年5月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发文决定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1985年11月中央宣传部转发民研会《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1986年5月,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正式列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这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大工程。丽水地区各县(市)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成立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委会,进行宣传发动、搞试点,经过1987年、1988年的民间文学大普查,深入城镇乡村全面搜集记录、采风,然后进行重点整理,编辑出版全区各县(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卷。1988年3月出版了青田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卷,同年9月、12月出版了遂昌县、庆元县卷;1989年2月、4月、6月、10月先后出版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缙云县、云和县、松阳县、龙泉县卷,同年8月出版了丽水市(县)卷。1993年12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丽水地区故事卷》《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丽水地区歌谣、谚语卷》。丽水地区9县(市)共采集记录民间故事10211则,整理出版2273则;采集记录民间歌谣9465首,整理出版1214首;采集记录民间谚语25147条,整理出版6432条。各县(市)卷共采集记录民间文学文字2580万,整理出版文字共437万。丽水地区卷是在各县(市)编辑出版的基础上进行的。丽水地区故事卷正式编辑出版的故事共392则,70万字,丽水地区歌谣、谚语卷正式编辑出版的歌谣231首(汉族歌谣187首,畲族歌谣44首)、谚语3235条,38万4千字。丽水地区民间文学集成卷全书共有108万4千字。这一项丽水全区的文化大工程历时8年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保存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丽水整个地区编辑出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后,青田县尤为重视民间文学事业传承与发扬工作。2006年5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由青田县文联、青田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辑的《青田民间故事大观》上下册,全书70万2千字,编入青田地名景点、刘基传说、青田石雕、华侨趣闻、名人轶事、世俗风情、智慧人物的故事共300多则。青田县为保护和传承“刘伯温传说”这一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又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青田文联与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辑的《刘伯温传说》。全书共有35万字,精选刘伯温传说160余则,分“平生家世”“勤学多才”“南征北战”“关爱民生”“足智多谋”“国师饮食”“习俗风情”等8卷。其内容全面、丰富、流传广泛,雅俗共赏,对研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有较高参考价值。丽水市民协会员个人整理出版的民间传说故事与歌谣也有多部。丽水各县文化局、文化馆汇编的民间传说故事与歌谣集子也有多册。
在丽水除采集民间文学外,还同时在采集丽水风俗资料。1984年6月地委宣传部发文并于7月召开丽水地区风俗志编纂工作会议,布置了各县采集调查风俗资料任务。1985年,在各县风俗资料采集基础上,完成了丽水地区风俗篇与畲族风俗篇任务,收入1986年11月正式出版的《浙江风俗简志》中。1992年12月,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丽水地区召开了丽水民间文学与民俗论文作者年会,这次年会论文研讨会共收到丽水民间文学研究论文与民俗学论文32篇。1992年底,丽水地区文联计划组织编写《丽水风俗》(地区风俗简志)。1994年底《丽水地区风俗简志》编委会完成了《丽水风俗》初稿。1995年上半年进行修订、增补、定稿。1995年8月,《丽水风俗》(地区风俗简志)出版问世。该书对丽水地区人民历代传承的风俗及民俗事象作了较为全面的简述,全书18万字,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第一章概述,第二章生产风俗,第三章生活风俗,第四章礼仪风俗,第五章岁时风俗,第六章信仰风俗,第七章畲族风俗,第八章本地风俗调研文选。本书填补了丽水地区缺乏风俗简志的历史空白。1995年10月,全国陈十四传说暨青田石雕艺术研讨会在青田召开。研讨会收到陈十四传说研究论文18篇,及石雕技艺与传说研讨论文12篇,共30篇论文。参会的上海、浙江、福建的专家学者,论文作者代表共47人。对陈十四信仰风俗与青田石雕技艺与传说在会上进行深入研讨,弘扬了民俗传统文化,对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丽水地区文联于1995年、1996年间,在征集《浙江民俗大观》上下两册书稿的同时,策划编辑了《丽水名胜与风情》一书。该书1996年9月印行出版,集丽水名胜典故、民俗风情的宝贵资料,荟萃了地区传统文化之精华。全书由名胜篇、风情篇、畲族篇三大部分组成,共约35万字,共选编入203篇,其中名胜篇70篇,风情篇91篇,畲族篇42篇。1998年10月浙江省民协编辑的《浙江民俗大观》出版,其中选编了丽水民协会员整理编写的民俗事象共有169个实例。对深入挖掘丽水地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及民间民俗宝藏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本地经济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也起到了具体服务作用。1990年至1998年之间,丽水地县(市)文联与民协还积极进行民俗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先后接待中日两国民俗文化考察团来丽水相关县市进行考察交流活动7次,扩大了丽水的对外影响,提高了丽水民间文化艺术研究的层次与水平。
丽水是个大山区,丽水地区文联于90年代先后多次组织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深入山区农村调查民俗文化,并召开多次研讨会征集有关民间文学、民俗研究论文与调查报告。本地会员撰写的论文与调查研究文章的就有100余篇,在本地与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据不完全统计有48篇。2000年6月,浙江省民协编辑的《山里人的生活》(浙江山区民间文化调查)一书共选入调查研究文章15篇,反映丽水大山区民俗文化的内容,本地作者撰写的就有10篇,占了本书三分之二篇幅。丽水市民协会员有多人出版了民俗资料专著。
丽水民间工艺美术,首称“三宝”的龙泉宝剑、龙泉青瓷、青田石雕最引人注目,早已名扬世界。其传承技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欧冶子铸剑在龙渊,相传始于春秋末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传统工艺精湛,产品独特美观。龙泉青瓷工艺始于南朝,距今已有1500余年。龙泉青瓷产品分“哥窑”与“弟窑”两类,哥窑已成为我国五大名窑之一,弟窑被誉为我国青瓷民窑巨掌。龙泉窑遗址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田石雕,其精雕细琢之工艺久负盛名,其产品始于魏晋时期,浙江博物馆珍藏的六朝时的殉葬品青田石雕小猪,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云和木制玩具,其产品工艺也已闻名海内外。云和木制玩具工艺源于民间传统工艺制造,始于乡村小作坊,现已变成为云和中国木制玩具城。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等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丽水根艺,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现民间保留有《奔月》《送子观音》等根雕艺术作品,据考《送子观音》为当时担任处州录事的高则诚(字明、号採根道人)所作。当代丽水根艺发展迅速,丽水市根艺美术学会会员创作的根艺水平不断提高、技艺不断创新,在全国根艺美术界颇有影响。遂昌黑陶、松阳黑陶,都传承着传统历史工艺技术烧制,采用独特的压光工艺和碳化窑变技术精制而成。它以遂昌好川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黑陶为样本而制作,具有无釉无彩、古香古色的独特风格,典雅古朴,成为香供、馈赠的上等珍品,很受人们青睐。丽水市内还有畲族彩带手工艺品,是畲族服饰衣边的装饰物,又是畲民腰带和背带的日常生活用品,同时也是畲族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近年来已作为旅游商品走向市场,走出国门。缙云河阳剪纸,丽水华夏折纸工艺,其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如今也得到发扬光大,成了中国工艺美术一绝,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遣产保护名录。
丽水民间戏剧和曲艺,也是丽水人民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松阳高腔是一个地方剧种,生根于松阳县玉岩镇周安和白沙岗民间,形成于明末,兴盛于清乾隆道光年间。常在松阳、遂昌、龙泉为中心以及处州、金华、衢州,江西上饶、玉山,福建浦城等地演出。演出剧目有正本大戏30部39本,小戏6个。表演艺术古朴粗犷,颇具山村特色。唱腔曲牌多种,演唱时常用高八度假嗓甩腔,句尾多带帮腔。舞台上话白主要用松阳官话(当地语),常演的《夫人》戏中丑角法清全讲土话,别有风趣。现今松阳高腔是浙江省唯一能演出的高腔剧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处州菇民戏,以庆元二都菇民戏最负盛名,故又称“二都戏”。清末民初在庆元和景宁有十多个戏班,活跃在庆元、景宁、龙泉及福建一带种香菇的山村中演出,大多在庙会时演平安戏,以祈求家人外出吉祥平安,香菇生产丰盛。菇民戏剧目有上百个,戏的唱腔由京胡戏、横风戏、毛胡戏三类板调组成,音韵优美激越,表演文武兼备。遂昌十番,是民间传统器乐演奏活动形式,富有地方特色。始于明万历年间,大戏剧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构思创作名剧昆曲《牡丹亭》,推动了昆曲在遂昌的传播。民间艺人在学习婺剧曲牌同时,也吸收了昆曲的精华。久之逐渐形成了“十番”器乐演奏形式,保留着古昆曲的原味,被人们称为昆曲的活化石。至今遂昌十番尚流传于遂昌湖山、石练、妙高、大柘等地。一般用于喜庆堂会、闲暇娱乐或庙会、迎亲、元宵灯会、节日游行演奏。一般十人左右组合而成,石练一带流行“文十番”,采用吹奏乐,湖山一带流行“武十番”,演奏时增加打击乐器。其演奏曲目有90多个,参加演奏的不仅有老艺人,且有很多年轻人,在石练一带还有女子大班与小班演奏队。中国汤显祖研究会在遂昌召开首届年会时演出十番,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赞扬。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处州乱弹,旧称“处州班”,盛行于清代中叶。原在处州各县大多有处州班社,在丽水碧湖一带居多,主要流行于丽水、温州、金华三个地区,也曾有班社进入江西、福建毗邻城乡演出。处州乱弹早期系徽乱两种声腔混在一起,称为“双合班”,后来出了以“大玉班”为代表的“三合班”,其中高腔是金华的“西吴高腔”。处州乱弹主要班社有丽水大品玉、遂昌蔡和班、青田黄庄班、缙云子仙班等。其演出剧目有170本,在表演艺术上有一套传统的特技,如耍牙、变脸、甩佛珠、摸烛花、夹卵、滚灯、射叉、双龙出海等,还有轻功、矫功、武打等高难度的表演技巧。乱弹的主要曲调、唱腔、剧目和表演技巧,至今均为缙云婺剧所继承。
缙云婺剧其前身是处州乱弹,现已成为丽水地区最主要的一个剧种。缙云婺剧保留传统剧目有150多本,其表演艺术生动、夸张、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特技表演仍然殊多。解放后,缙云县婺剧职业剧团,原先是民间职业性乱弹“梅子仙班”。在缙云民间性业余婺剧团一直遍布全县各地。婺剧在丽水各县城乡演出,深受民间群众欢迎。
另外,丽水市还有丽水木偶戏,木偶戏由来已久,至清末民初在丽水地区各县盛行。木偶戏班人员大多教4至8人,木偶行头、乐器道具只有一个箱子,队伍精干,行动方便,长年累月活跃在山沟乡村演出。在浙西南山区有广泛影响。主要演出剧目有100多本,解放后最多时丽水地区有42个戏班,处州木偶戏曾经兴旺。
丽水民间曲艺,形式多样。有丽水鼓词,丽水鼓词是丽水市各类鼓词的统称,由于方言不同、曲词各异、伴奏乐器有别,又称丽水鼓词、青田鼓词、松阳鼓词、缙云鼓词、云和鼓词、景宁鼓词等。专唱陈十四夫人的就称《夫人鼓词》。丽水弹唱,从兰溪传入,有唱《西湖十景》《貂蝉拜月》《酒楼醉归》等曲目。遂昌滩簧,一般在外地演唱用“金华官话”演唱,在本地用遂昌方言演唱,保留有苏州滩簧的韵味,又有金华滩簧的婺剧韵味。畲族说唱,其表演形式只有唱不说、只说不唱和又说又唱三种,均用畲土语演唱。处州花鼓,从安徽传入。与丽水各地的小调民歌相融合,既有“凤阳花鼓”的传统演唱形式,又有自已鲜明地方特色。景宁、云和花鼓班最多,仅景宁花鼓班就有100多个,云和包山花鼓班最有名气。处州莲花,在丽水市各县均有流行,其中以缙云莲花班最有名。莲花班演出,扮成乞丐样子由十几人或几十人组成,有站唱、坐唱、走唱三种形式表演,由讨饭头领唱,一领一和,群唱合拍,滑稽动人,妙趣横生,受人喜爱。丽水道情,从金华传入,可分为遂昌道情和松阳道情。表演形式与金华道情相同,在演唱时以本地方言为主兼带点地方官话,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与创新。
丽水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民间传统音乐流传下来的数缙云、莲都民间音乐为多。缙云新碧有:满堂红、新妇游桥、送轿歌、五更歌、十望郎、十月怀胎;舒洪有:挑水歌、山歌对答;新建有:行十礼、喀姑姆;溶江有:长工歌、洗菜心、十二送郎等。景宁畲族民间音乐也甚多,有情歌对唱、畲族山歌、迎亲歌、敬酒歌、彩带歌、织布歌、砍柴歌、茶女歌、采茶歌、盘古开天、广东歌、及夫人歌等。云和民间音乐有竹溪锣鼓、过街调、忏悔调;庆元有曼头缔(器乐曲),孝敬歌、放排歌、送船歌;莲都区有将军令、看花灯、十二花名、十劝郎、月光调、采莲船、道场锣鼓,丽水鼓词锣鼓头、孟姜女送寒衣唱曲、西湖十景小调、五更调、渔家乐、胜利歌、莲花落、畲族柄歌、高皇歌、想念祖宗、丧事曲调等。
民间舞蹈,有丽水采茶灯舞,主要由“采茶”“倒茶”和“打花鼓”三大部分组成。以遂昌高坪与莲都区泄川、岱后等地最负盛名。处州板龙舞,板龙舞一般以制龙,祭龙、领灯、舞龙、盘龙、入水等六个程序进行。处州板龙舞流传广泛,处州板龙最著名的有云和县云和镇、莲都区武村、青林、龙泉安仁、遂昌蕉川、景宁英川、缙云壶镇等板龙。缙云最长的板龙有360节。缙云迎罗汉为民间一种大型舞蹈、武术和杂技相结合的特殊表演形式,历史悠久,昔日常参加永康方岩胡会大型庙会活动。从永康传入,在壶镇、盘溪、大洋一常盛行。缙云钢叉舞,又称响铃叉,是迎罗汉队伍中的一个项目,演变成为一个独立的独特的表演节目,表演者手持钢叉,边走边舞,摇动钢叉托钹,铿锵有力,时而将钢叉抛向空中,时而钢叉绕身飞舞翻滚,动作惊险多变,呐喊声震天。它与时俱进,无论在道具、服装、技艺等都赋予时代新意,能推陈出新,成为民间舞蹈的精品,至今盛演不衰。曾获浙江省广场文艺演出金奖,参加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又荣获文化部授予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特别奖。青田鱼灯舞、百鸟灯舞,是青田农村的一种传统灯舞。鱼灯舞由“红珠”领舞,龙头鱼身有红鲤鱼、田鱼、圹鱼、金鱼、石斑鱼、青龙鱼等各种各样鱼组成。表演者每人举一盏鱼灯,过走边舞,演出多种不同阵式,以春鱼戏水,夏鱼跳滩,秋鱼泛白,冬鱼结龙等形式进行表演,全舞以鲤鱼跳龙门为结局。百鸟灯舞,全队32人组成,以两朵牡丹花领队,凤凰灯与青鸾灯为群鸟之首,百鸟灯舞除保留有传统的龙摆尾、四方阵、双飞燕外、又根据鸟的习性,创新表演接龙,啄米、惊飞、凤采牡丹、喜鹊含梅、雀跳、燕惊等舞蹈动作。青田山口的百鸟灯队队形变换自由,表演极具特色。
畲族民间舞蹈,在丽水、景宁、云和极为突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有畲族祭祖舞、传师学师、摇竹、砍樵、行嫁、彩带舞等等。莲都区有狮子舞、夏庄跑马灯舞、张村街三线狮子灯、碧湖闹荷船、余庄三人花鼓灯、大港头竹鼓舞、西溪狮子灯舞等。缙云仙都的竹马舞、莲花舞,五云镇的抬阁狮等。
丽水民间建筑艺术,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建筑,数世界第一的丽水通济堰的拱形大坝,及其干渠上石涵——三洞桥建筑开创了我国水利立交分流的先河。它的竹技篱形的堰渠水网,众多的圹湖与闸门建造对调节、平衡各支渠的水流都极其科学、独特、实用。丽水通济堰建筑位于莲都区碧湖平原西面,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大坝长275米,高3米,距今已有1490余年。丽水通济堰建筑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管理养护的完善性都是十分罕见的,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松阳延庆寺塔,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位于延庆寺前,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建筑独特,一派宋风。塔体以古砖垒砌,楼阁式,每层均有木构飞檐。塔身呈六象、六面辟门、每层设有平座回廊。塔分八层,高38米,可登至顶层。上世纪八十年代对该塔进行了修缮、加固,依然保持原貌,斜而不倒。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宁时思寺,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位于景宁大漈村旁。该寺占地1193平方米,由大雄宝殿、三清殿、马仙宫、心经钟楼和山门构成。1995年经国家文物局古建筑研究所专家鉴定为宋代建筑,省内罕见。1989年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丽水灵鹫寺佛塔,为古石塔,宋嘉定九年(1216)建造,有嘉定十年(1218)的铭文。共4座,高4米,塔基为直角至上,六边形须弥座,塔身球形中空,塔顶覆以六角形塔檐,并冠为五重相轮的塔刹,周边刻有佛教神怪和花纹图案。统体精工雕凿而成。灵鹫寺早毁,该塔现移至万象山公园,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莲都区有巾山塔,厦河塔古建筑,为明代时建造。缙云河阳古民居,位于仙都风景区内,现存的宗族庄园式建筑和十几座祠堂为明清两代所建;还有壶镇吕氏九进厅,建于清代,气势恢宏,构建科学完整,门、窗、厅堂、栋梁雕凿精美,花式多样,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民国初的吕逢樵故居建筑,也是很有保护价值的民居建筑。遂昌独山古民居,位于独山脚下,现遗存着明代一条街,民居均为马头墙飞檐桃角,有宗祠、古井、石牌坊,明代寨墙等文物保护单位。松阳石仓古民居,位于石仓镇,有30多幢气势非凡的明清建筑。每座宅院均有堂号。建筑门窗、柱梁、装饰均有精雕细刻的花纹图案,形像逼真、栩栩如生,房舍美观实用。2000年2月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丽水城内谭氏故居,位于酱园弄48号,占地面积1760平方米,是原处州府城首屈一指的豪宅,也是丽水市现存规模极大,保存极为完整的宅院。宅院布局达四进,院落高深,气势恢宏。谭宅旁门牌16号的小谭宅,占地面积530平方米,同为谭氏家族所建造。高井弄28号、19号古宅,亦是谭氏在清代的建筑,名为高井弄上当店、下当店。酱园弄大谭宅建于清道光年间,小谭宅建于清中后期,具有浙西南地区清式民居的典型风格。谭氏因在故居创办教育、倡导新学有功,民国初年有大总统褒题“儒林模范”匾额。谭氏故居现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丽水在高井弄86号,为清光绪12年所建的丽水清真寺,现保存完好,古建筑独特,具有回族教堂风格,这是丽水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场所。
丽水廊桥,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而成的特殊桥梁,又称屋桥,风雨桥。按材质与形态可分木拱廊桥、石拱廊桥、平梁廊桥。据查丽水全市现存廊桥134座,主要分布在庆元、景宁、龙泉,其中庆元县最多、最著名。木拱廊桥是廊桥中的珍品,是古典桥梁建筑的奇葩,在世界桥梁史上实属罕见。丽水木拱廊桥拥有30座,其中古廊桥22座。庆元如龙桥,建于1625年,现为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庆元兰溪桥,单孔跨36米,是全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桥;庆元黄水长桥,是全国现存廊屋最长的单孔木拱廊桥。丽水木拱廊桥工艺精湛,大致由拱架、廊屋、屋顶三大部构成。廊桥功能多种,可通行、避风雨、歇脚休闲、祭祀神灵,甚至可以集市交易,节庆时还可进行文艺演唱、舞狮耍龙等活动。廊桥上一般有碑刻、铭记,留有文人的诗词歌赋,匾额题字,楹联对句,以及装饰性的图画等,可谓为文化走廊。庆元如龙桥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稍后,庆元县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廊桥之乡。
丽水民间节庆习俗礼仪,来由已久,代代相传,约定俗成。其节庆习俗活动形式多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缙云黄帝祠祭典,祭典场面十分壮观,仪礼规范。缙云仙都鼎湖峰相传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驾龙升天的地方。为纪念轩辕黄帝升天,在黄帝祠宇,缙云县每年九月九日举行公祭黄帝,每年清明节举行民祭。丽水元宵灯会,在民间是一项最隆重、最热闹的活动,每年各县均要兴办。丽水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闹元宵,元宵灯会从十三开始上祖灯,每家每户、庙宇、店堂、街道两旁都要悬灯,表示灯节开始,小孩子执各式新灯嬉戏。元宵灯会主要活动有迎灯、迎夫人(即陈十四,妇女,儿童保护神)、耍龙灯、舞狮子等。正月十三日夫人判官出巡清道,驱闲神恶鬼。正月十四为陈十四夫人出巡,参会者装扮各种戏剧人物游行,仪仗队举牌执旗先行,锣鼓喧天,吹吹打打,热闹非凡,礼仪隆重。父母、小孩叫“从夫人”或迎灯。十五、十六两夜,是管痘夫人、催生夫人出巡。迎龙灯、耍狮子一般从初七、初八开始,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为止。元宵灯会有由各村、街道自发组织的,也有由文化部门组织的。在元宵节期间丽水各县往往都举行灯谜活动,灯谜是民间以文字为谜底的一种文字游戏,俗称猜谜。莲都区灯谜活动搞得极为突出,极为活跃。有时在其它重大节日也常举行灯谜活动。在工人文化宫、文化馆、公共场所举办过多次。参加省、全国灯谜活动竞赛曾屡次获大奖。丽水城农历传统节日三月三,举行温琼太保庙会,出巡仪式活动,声势浩大,迎太保老爷的花样表演家喻户晓,热闹非凡,轰动全城。
农历三月三日是畲族传统佳节。三月三日畲族有吃乌饭习俗,并在这一天举行盛大歌会,畲族同胞穿鲜艳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祭祖先,男女青年举行对歌,表演文艺节目等。丽水县于1957年举行过畲族歌舞会,1984年三月三丽水县政府部门组织了一次盛大的歌舞会,畲族群众成千上万人参加。丽水人于1994年开始,每年举办“竹柳新桥”(老竹、柳城、丽新、板桥)畲族三月三歌舞会,观众达数万人。现在景宁畲族自治县也每年举行畲族歌舞,凡逢三月三四方宾客便会聚在景宁,好不热闹。畲族歌舞会对增强民族团结,传承畲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都起了积极作用。畲族在举办婚丧喜事,祭祀仪式活动方面都别具民族特色,引人关注。丽水龙舟赛,主要流行龙泉、莲都、青田。龙泉龙舟,俗称“华船”,在龙渊镇端午节划龙舟已有8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四月廿九,龙舟相继下水,到五月初四这一天各龙舟进行赛事训练,敲锣打鼓,相互结集追逐。初五端午节正式举行大赛,大闹一天,初六上岸,龙舟归库。龙泉龙舟,传说是照宋朝皇帝出巡乘坐的龙船而造的。制造精致、寓意深刻,结构华美。船上龙门两边有“吉祥”“如意”四字,龙柱上有“纪念屈原”“健身强国”的对联。龙泉、莲都、青田及其各县举行龙舟赛,往往作为端午节的庆典仪式而举行。但在其它节庆活动中或在体育竞赛中也经常举办龙舟赛。丽水市在江滨大溪则举行过多次龙舟赛。青田县鹤城镇、温溪镇都举行过多次龙舟赛。划龙舟技艺和体力竞赛,也是各界民众和团体拼搏向上、团结祥和的象征。莲都太平庙会,自南宋嘉定以来,太平乡每年八九月间以太平殿为中心举行庙会活动。太平殿又称惠应祖庙,供奉金端公(也称金端王或惠应王)及其十子弟(又称十相公),相传他们是附近村民的祖宗。太平殿是丽水四大庙宇之一,此殿大门与厅堂至今尚存,建筑宏大辉煌。庙会活动内容有游祖先神像,出殿、归殿、演戏、祭祀礼仪等。庙会由十会组成的各会轮流举办,除举办大的庙会活动外,每年四季还有种种民俗活动。有元旦瞻拜、元宵灯会、清明后选花船与草船、六月祈雨和典田、八月中秋祝寿诗会、九月迎祖神等。松阳道惠夫人会,夫人会奉祀陈十四夫人,会期为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夫人会开展祭祀供品制作比赛、会餐,唱夫人鼓词,演夫人戏,进行新灯制作与表演比赛,许愿还愿拜夫人等等。通过各种方式活动表示对妇女的尊敬,对长辈的孝顺,祈求儿女平安、好运亨通、健康长寿。丽水各地庙会众多,如莲都还有孔子庙会、太保庙会、景宁汤夫人庙会、庆元吴三公庙会、缙云胡公庙会、青田阜山庙会等等。庙会往往与相关节庆活动举行,许多节庆也常常同庙会相融合。丽水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也因此能得到充分展示,从而使民间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
经中国民间艺术专家考察团在丽水考察评审,丽水市于2007年8月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丽水市获颁该称号,完全名符其实,当之无愧。这里自然环境独特,以生态优良取胜,诸多自然景观名扬天下。人文景观也特别亮丽。因传统文化艺术受到丽水市委、政府的重视关爱,而又能得到市、县上千名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传承与保护,并借古鉴今、推陈出新,故而这里有殊多的民间艺术珍品名闻中外,广受赞誉。
上一篇:泰山民俗信仰:渿河与魂归泰山
下一篇:新世纪广西舞台艺术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