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环割”与“根系死亡”的因果关系
“用环割及同位素的方法已经证明,有机物质的长距离运输通过韧皮部的篩管。剥去环割圈内树皮(韧皮部),因为根系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沿导管正常上运,经过一段时间环割口上端积累许多有机物质,所以形成膨大的愈伤组织或瘤状物。如果环割较宽,时间久了,根系长期得不到有机营养,就会‘饿死’。”[《植物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全国高等农村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2017年1月第二版第155页第10行)。“通常如果环割不宽(0.3-0.5cm),切口能重新愈合,如果环割较宽,环割下方又没有枝条,时间一久,根系就会死亡,这就是所谓的“树怕剥皮”。[《植物生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年7月)](第160页第7行)]。
被环割过宽的树其根系的死是由于根系得不到有机物而被“饿死”的吗?为了探素这个问题,我做了如下的实验。实验一:如图:
2015年5月将一棵生长旺的三角枫树在C处横锯,深度接近树横截面的一半,然后将横锯上方扳劈。今年6月将做实验部分锯下来。发现横截面B处的死亡现象及A、D处活的现象。B处的死亡现象说明:1、木本植物的木质部有运输同化物的功能。由于三角枫树C处被锯断,B所指的木质部得不到同化物,所以被“饿死”。也就是说B所指的木质部活着时所需要的营养是通过B以上的木质部输送的。2、同化物在木制部中有横向运输的可能,由于横向运输满足不了B的需要,所以造成了B的死亡,如果没有木质部的横向运输,B的周围木质部会死的更多。
实验二:
2015年5月初将一棵三角枫树的枝(刀把粗)进行环割 ,由于环割较宽,到9月中,这根枝逐渐走向死亡。
根据实验一中发现树的木质部有运输同化物的功能,那么被环割的树的树根完全可以从木质部中得到营养而达到长期生存结果,这说明被环割树的根系之死亡不是被“饿死”的。
在实验二中,唯独被环割的枝死了,这棵树的根系、树干、其他枝叶都活着,这说明被环割的树枝的死不是因为根系被“饿死”而死的。
从以上两个实验可以看出:“如果环割较宽,时间久了,根系长期得不到有机营养,就会‘饿死’”。教科书上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树被环割而造成死亡原因的“误诊”。
为了弄清由于环割过宽而造成树的死亡问题,2017年8月初,我做了几个同样的实验。如图:
实验的方法是用食用麦面做成饼,用饼将树干环包住,然后用塑料而将饼包住,再用绳将环饼的上、下扎住(上面的绳子可扎松一些),使塑料布内饼的水分不易被蒸发。过了几天,塑料布里的麦饼变质,麦饼变成了麦糊,麦糊将树干包得紧紧的。到了十一月底,也就是初霜前,几棵参入实验的树都死了。死因是什么?我联想到在粘质土的地里,两三寸的芝麻(没有薅过头道草)如果遇到一场暴雨过后又连续晴上十天半月,这期间抓住墒情[墒情,即土地的干湿度。《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1985北京)对墒情的解释是错的]进行薅锄,芝麻就生长兴旺,不进行薅锄的芝麻又黄又瘦,长期不见长,成为僵苗,究其原因,是因为不薅动的芝麻的根无法进行正常呼吸。
根据芝麻的根呼吸好与差反映的不同现象,可以推测麦糊包裹树干,致使树死的原因是树干被包裹部分呼吸受阻,导致树干的树皮和木质部而坏死,进而导致整棵树的死亡。
综上所述,说明“环割过宽,时间久了,根系长期得不到有机营养就会‘饿死’”,这种观点是不对的。环割过宽,树的韧皮部长期不能愈合,致使该处木质部长期不能正常呼吸,而导致坏死,进而导致环割以上部分或整棵树死亡。
对于植物的呼吸问题,劳动人民向来都很重视,比方说,在水稻种植方面,当秧苗刚进入发棵阶段,农民就将水排掉,进行所谓的烤田,通过烤田,使土壤透气,秧苗根系得到了好的呼吸环境,促进了秧苗的生长。
环割处理可以使果树增收,这说明环割处理技术是很有价值的,然而,环割到底使果树受到创伤协迫为主,还是使果树受到呼吸协迫为主,不弄清这个问题去讲环割宽度是不妥的;再说,环割的时间问题,什么时候进行环割?这个问题不弄清就无法讨论环割的宽度问题;环割使果树受到协迫的时间以多常为宜?这个问题是关系到既使果树多产果又能减少果树营养生长受到伤割的问题。总之,环割技术是需要认真实验、探索的,只有通过实验弄清理论问题,才能使环割技术充分完善。
(作者单位:242300安徽省宁国市鼎湖小学)
上一篇:慢性疼痛也能破坏大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