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教学法在滁州市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评价的重要手段,它又是学生将间接经验转化成直接经验的基本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适当的穿插运用一些比賽教学法能对教学起到积极作用,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巩固和提高篮球技术、战术水平,调动学生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增进学生间的友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品质以及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滁州市五所开设篮球课程的中小学为研究对象(滁州市第二附属小学、滁州市龙蟠小学、滁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滁州市第三小学和滁州市逸夫小学)。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登陆中国期刊网,查询关于篮球教学和比赛法应用的文献,以及如何能够更好地把比赛法运用到篮球教学中的相关期刊。同时参阅了《体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多本专著,获得了较为详尽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0份,有效收回率86.7%,对各校学生采取随机发放问卷,每个学校60份。
3.数理统计法:利用《体育统计学》中的相关理论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学生对篮球课的态度
从表中可以看到:71.2%的学生对篮球课是比较喜欢的,21.9%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另外有6.9%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上篮球课,这说明学生大部分对篮球课都是比较感兴趣的,这为篮球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同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采取中立态度,如果能丰富一下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
(二)学生比较喜欢的练习方法统计表(可多选)
从结果来看:学生对比赛的喜爱程度还是比较高的,85.0%的学生认为在篮球课上运用比赛法能够更好地起到练习效果,并且能够让自己集中注意力认真上课。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天生好胜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突出自己,而比赛法正好具有这些特点。而且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是首要任务,从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为今后踏上社会打下基础。
(三)比赛教学法在篮球课中的应用对掌握基本技术的作用
有75%的学生认为比赛法的应用对篮球技术的掌握起积极作用,一小部分学生认为只能起到一点作用,只有少数的几个人认为没有帮助,从相关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在上篮球课时,适当地穿插运用一些比赛教学法,无论从生理学或教育学方面来说,都有积极作用,因为比赛教学法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大脑处于良好的机能状态。运动生理学认为:当人的大脑处于良性兴奋状态时,最有利于学会各种运动技能,因为任何技能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来解释都是条件反射,而当大脑在良性状态时,最有利于这种条件暂时性神经通路形成。
(四) 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身体负荷影响
多年来,体育课程的运动负荷一直是评价体育课好坏的重要指标。 由表中可以知道,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各种比赛的方法上体育篮球课,比根据大纲要求及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累很多,这从侧面反映出比赛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对完成教学中运动负荷指标体系要求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以比赛形式为核心组织篮球教学的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法,它突出了教学的完整性、实效性和娱乐性,使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达到统一。新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愿望,培养了自我锻炼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2.通过比赛教学法教学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教学局面,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因而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建议
1. 在篮球教学中运用比赛法,一定要注意控制调节好运动负荷,量小达不到锻炼目的,量大对学生的身体发育及心理产生影响。
2. 比赛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应该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校的场地设备。比赛教学的安排要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刚开始结合篮球的基本技术和技能,配合教学内容可安排两三人一组的半场比赛,待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及体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后,再安排全场教学比赛。
3. 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比赛方法。这要求教师在篮球教学初期深入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和对篮球技术的掌握程度,这样才能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选择适当的比赛方法。此外,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安全问题,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冉.体育专业篮球专选课引用联赛制的实验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1999,35(12).
[2]白微.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传统教学法与比赛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
[3]刘淑慧.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4]廖菲菲. 关于普通高校应用比赛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J].四川体育科学,1998(3).
上一篇:性别差异对高中生化学学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