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3+2”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中高职衔接培养实践中取得的改革成效,提出了“3+2”五年制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性目标取向,审思了“护考”和“转段”对中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前瞻意义,同时指出了临床实践分层、理论教学分层和基础课配比等急需优化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 “3+2”护理专业 分层衔接 课改探索
现行“3+2”五年制护理专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学生前3年在中职卫生学校进行护理中专阶段学习,“转段”成绩合格后,可进入高职学院护理学专科阶段学习。“3+2”护理专业学生,前3年既要准备中职转入高职的“转段”考试,又要准备职业生涯(从业)的“护考”,而后的两年是大专深造,或奔“护士执业资格”这一职业目标。因此,探索优化课程设置,怎样衔接中、高职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过关率”问题等,已成为急需研讨和探索的教学问题。
一、关于“3+2”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2”高层次护理人才是按照“中高职一体化”的培养思路设计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应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联合实施五年制“3+2”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分阶段、衔接、协同和一体化,取向中职“技能”、定位高职“执业”的课程体系,为中职“护生”的成材或成长搭建新的阶梯,向社会输送复合型高级技能人才。
(一)恪守“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
“3+2”护理专业,为对口高职专科层次,因此,取向“护理技能+”是“3+2”培养模式的追求目标。“+”追求的是“复合型”技能,具有以高护知识武装头脑而分析临床护理疑难的应用能力,或应对操作技能。所以,卫生职业院校应选聘医院一线护理专家组建临床教学团队,或“基础+临床”护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指委”,可根据医院护士职业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和岗位设置改革动态,结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适时修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大纲》,开发临床护士校本教材。
(二)坚持“一体化”设置“3+2”护理课程体系
医院、中职卫校和高职院校应“自下而上”合作制定联合培养“高护”人才的课程群,保障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性、连贯性、实践性和可行性。通过“合力优化”课程设置,避免某些临床理论课程的过分交叉和重叠。
二、基于执业资格标准,重构中高职课程体系
护理教育改革的重心,是课程体系的时代性和衔接性,符合社会需求和护理理念的新取向。“教指委”指導下的护理专业建设,可分析高职“转段”考试要求,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职业资格标准,以执业资格技能为本位,按照分层递进、梯度推进、循序渐进的总体思路,构建中高职“知识与技能”衔接的递进式课程体系。分析中高职临床理论课程的衔接性,优化公共基础课、专业临床课、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开放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课程的选择性,让中职“护生”通过努力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即使“转段”落榜,也能圆梦护士职业资质。
(一)公共基础课程
1.开设“人文素养及社交课”
人文素质是中职学生就业的内部隐性竞争力,也是近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增加人文学科《德育》、《人际沟通》、《英语》、《卫生法律法规》、《语文》的课时比重,在专业核心课程中相互渗透人文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这有利于人文知识“护考”应试储备,为在高职段研修拓展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2.重估“基础文化课”
中职学生没有普高基础文化课的学习经历,对人生发展形成缺失。因此,《语文》、《数学》文化课为“转段考试”科目,符合高级技能型人才素养需要。为了让这些“知识基础差”的中职学生顺利通过转段入学考试,中职校应当重估“基础文化课”。我校在2011后(到2017年),逐年递增《语文》、《数学》课程的学时,并遴选《语文》、《数学》“教学能手”承担“3+2”护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学校不定期地开展数学竞赛、征文比赛,激发学生对数学和语文的学习兴趣,以此提高学生转段考试“基础课”的合格率。
(二)专业核心课程
1.关于缩减《解剖学》、《生理学》学时的思考
从2016年开始,上级主管部门宣布取消《解剖学》、《生理学》作为“3+2”护理专业转段考试的专业课,把《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作为专业课转段考试(专业)课程。因而,我校及时缩减《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学时,增加《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的学时比重。
2.关于增加专业课程学时的思考
由于《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这三门专业课程在“转段”考试和“护考”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我校进行了课程内容、考核评价方式及标准的改革,不仅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上述理论课的学时,而且以培养学生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注重基本操作技能、护理岗位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以真实的项目、真实的案例为载体,渗透完成各项护理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护考”专研团队负责把握两大考试的脉络:研讨各章节疾病知识在近年“护考”和“转段考试”中的分值比重,分析病例(问题)高频考点,并通过教研让教师融入专业教学中,既增强中职学生的应试竞争力,又实现输送“技能扎实”的高职新生目标。
(三)关于“社区—急救”方向课程
针对人口老年化现象,老年病在护士资格考试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我校《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课程学时,一直保持恒定的水平,并与养老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深入养老机构、社区服务机构,了解社区护理问题。为此,我校将急救护理技术从外科护理学中分离出来,增加大量的急救设备设施,课外开放急救模拟病房,通过网络版交互式急救系统、智能化高级生命支持训练教学系统,让学生体验抢救情境与技术,锻炼护理临床思维和应变力或“护考”应试力。
(四)关于毕业“见习—实习”与“双考”
在第三学年的毕业实习中,我校除“实训科”管理学生实习外,还把双师型教师“带实习”作为制度,按专业特点分配到医院指导学生实习,包括指导临床护理行为、规章习惯、医学理论和操作技能;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导讲座、案例分析、促进毕业实习与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紧密结合。实习结束后,承担返校学生参加“护考”的考前辅导,如串讲、分析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经典试题,将转段考试与“护考”模拟衔接,大大提高“护考”和“转段”的通过率。
三、分段侧重技能性和理论性取向
中职段落,主要以“厚护理技能”为课改方向,高职段以“厚护理理论”为教改取向,以致合力培养“技能扎实、理论深厚”的高级护理人才。因此,中职校要鼓励临床课教师考护士执业资格证,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
由临床课双师型教师组建实习指导小组,按专业特点分配到实习医院开展行业实践;组建“护考”专研团队,研究“考纲”变化趋势,把握命题规律和新取向,如关于“护理人文”知识的導学导考。
中职校,以医院有关临床护理专家与“护考”专研团队组建的护理专委会,与学校护理老师共同研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评价模式,校院共同修订考核标准和实施考核方法。结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建立考核内容与职业能力相一致,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为高职校输送“技能扎实”的新生。
四、实践探索和审思
我校“3+2”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现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融合、转段考试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齐头并进,学历证与执业资格证“双赢”。
(一)成效
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不断提高,从2011年到2017年我校“护考”通过率提高了约20%。②中职高职转段考试过率不断上升,从2011年到2017年我校“中职高职转段”通过率达96%。③参加各类护理技能竞赛硕果累累,2011年、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组织学生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多项。
(二)审思
1.文化课与专业课程配比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界,需要手脑并用。”当文化课比重增加,减少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影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当文化课比重偏低,学生可能难以通过转段考试,要么失去从业资格证,要么失去深造机会。因此,基础文化课与专业课的配比,还有待优化。
2.探索分层教学
“3+2”高职护理新生可根据是否已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为分班依据,把新生区分编入实验班和普通班,探索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实践。对普通班,以“护士执业资格证”为任务驱动,实施“临床护理理论”目标教学,让普通班学生“人人过关”。
对已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学生,编入卓越护士实验课程体系教学班,以围绕临床护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核心课,实施包括临床护理操作、病案分析、护患沟通技能等“取向培养能力或技能”的目标教学,进一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3.临床实习的重复性
中职段第三学年8个月临床实习与高职段临床实习,有否存在重叠或重复?设想中职不安排临床实习,采取集中见习的方式,其可行性值得探讨,但对于无法考入高职学院深造的学生,势必造成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
参考文献:
[1]田娟.卫生学校护理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2]程颖.论“新护考”与中职医学教师专业发展[J].考试周刊,2017(37):194-195.
下一篇:做福尔摩斯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