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短跑途中跑屈蹬式技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作用
对照法
1.通过试验班和对照班:历时三学年的分班试验(2002.9--2005.7);
2.通过试验组和对照组:体育高考术科训练(2002.9—2005.3)。
(三)综合分析法
1.通过试验班、对照班,试验组、对照组对30米途中跑技术评定及100米跑成绩达标情况的数据进行分析;
2.通过现代生物力学、解剖学的角度对屈蹬式技术和蹬直式技术进行分析。
二、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试验组:泗洪中学高一1班,男30人,女30人;体育生,男15人,女5人。对照组:泗洪中学高一2班,男30人,女30人;体育生,男15人,女5人。
(二)研究内容:30米途中跑技术评定,100米跑成绩达标。
三、研究结果
(一)普通班教学试验过程中,试验组采用屈蹬式技术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蹬直式进行教学,在第六学期掌握了技术后进行30米途中跑技评,100米达标考核。总成绩=技平成绩40%+达标成绩60%,其结果如下:
表1表明两组的成绩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80-90分数段,技评、达标及总成绩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同时,表2表明两组的P值<0.05,说明差异显著,有力地证明短跑屈蹬式技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也能推广使用。
(二)体育生训练试验结果,于2005年3月参加2005年度广东省招生体育术科考试,考试结果见:
从表3中不难看出,试验组各项指标都高于对照组。
四、分析与讨论
(一)传统的蹬直式的技术特点:在一个跑的周期中,当身体重心移过支点就开始后蹬。后蹬动作首先从伸展髋关节开始,当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时,才迅速有力地伸直膝关节和踝关节最后脚趾蹬离地面。
(二)生理学的角度上,屈蹬式技术不强调蹬地腿充分蹬直,主要取决于人体生理结构特点进行解剖分析,短跑后蹬的最大用力用时大约为0.09秒-0.11秒,而人体肌肉收缩发挥最大用力只需要用时0.07秒-0.09秒,所以人体在后蹬阶段不可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要求蹬直是不现实的。
五、结论
进行屈蹬式技术训练,不但从国际上、国内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实践结果,而且从笔者多年的教学与训练实践的结果都得以证明,受训者在熟练地掌握好这一技术的情况下,运动成绩提高明显。
参考文献
[1] 王保成,李鸿江.短跑[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4.
下一篇:人到底有没有“第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