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研究
/w'w~)Z+i^)ޱ")bͫbqhhƧv櫲^ zǧjب+uݭkۜy^ڶ*'o(ڶ*'r)ȞСwy˥jw[睊x-r+'^ mްwjsq"wZǨ~'y'^ m+av+-w-ƥri^+-!aezrmnyݺvڕyނ*'jWbnbr-趉~ƙh֧v-֧&x+ڔw֠yj[("+~jw]zaz.+&wnqޝϮǮzǚb 'ڜ)܉H֧&x+ڔw֠{i)찢lڞ)x֭ږWzR'^rm ޖfz{_]}m}m6Mچ"http://www.ysttech.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代表作名录》被正式设立。同时,现在为人们广泛接受和采用的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被确定了下来,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民间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知识、技能,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确定,使得非遗开发与保护的各项活动得到公众与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会分出不同的类别,目前大致采用以下两个分类标准:一是按级别划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级别划分,分为五个级别,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它们分别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级别分类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建档、开发与保护工作的开展。二是按表现形式划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其表现形式分类如下。如表1所示。
表1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表
根据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把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10类,河南省公布的每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涵盖了这10个类别。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表
2.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河南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饶、交通便捷、文化厚重。九州之中为豫。中 国,原意为中间之国,即在今天河南所处的区位,后扩展为全国的名字,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这里先后有20个朝代的政权在此更迭交替,有2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从夏代到宋、金,这里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使得商丘、郑州、安阳、洛阳、开封等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古都,河南还有一系列全国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如南阳、商丘和浚县等多个县市。
截至2011年,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而河南在全国又名列前茅。2006年至2011年,河南省先后78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在2006年入选22项[2],2008年入选33项,在同年公布的第一批扩展项目中河南有11项[3], 2011年,河南又入选4项,扩展名录入选8项[4]。这些项目的入选,是河南在非遗保护方面的重要成果,也表明国家对河南省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
2.1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分布
河南省的7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广泛地分布于省内的18个地市。它们的综合分布情况可分为以下两种。一是从国家级非遗类别数量分布来看,河南省18个地市中最少分布有1类,最多有6类,本文依据数量将其分为三级:有1~2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为一级,有3~4类的为二级,有5~6类的为三级;二是从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分布来看,河南省18个地市中最少分布有1项,最多有10项,我们根据数量也将其分为三级:一级是有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二级是4~6项,三级是7~10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数量分级分布图中可以看到二级和三级呈现“点-环”状分布,即以郑州为中心,濮阳、焦作、开封、洛阳、周口、南阳、驻马店环绕于郑州四周,呈环型状,而其他地区则零散分布,且分布较为稀疏。如图所示。
河南省国家级非遗类别、项目数量分级分布图
2.2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构成
河南省非遗种类齐全,在78项入选的国家级非遗名录中,若从数量上来统计,排名第一的是传统戏剧类,有21项,占26.92%;民俗类和传统音乐类并列第二,各有9项,均占11.54%;第三是传统美术类,有8项,占10.26%;第四由7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和7项传统舞蹈类共同摘得,均占8.97%;第五名传统技艺类有6项,占7.69%;第六是民间文学类,有5项,占6.41%;第七曲艺类有4项,占5.13%;传统医药类只有2项,仅占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2.56%,因此名次最低。
2.3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百姓长期在此繁衍生息,这些都生活孕育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因子,使得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种类齐全。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齐全,涉及民间文学、舞蹈、音乐、戏剧、曲艺、美术、手工艺、杂技、民俗、传统等十个方面。这些遗产中的豫剧、安阳汤阴的剪纸艺术、开封的汴绣、登封的少林功夫、焦作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等等在国内外都有较广泛的影响力,具有较高的地位。二是地域特色鲜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黄河流域,古老的华夏文明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河南非遗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沃土。如郑州新郑的黄帝故里祭祖大典、周口淮阳的伏羲太昊陵庙会、开封清明上河园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展现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三是地区分布不均衡。虽然10个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河南有分布,但就类别数量而言,作为三级地区的南阳、焦作分布有6类之多,而一级地区的济源、漯河仅有1类;在项目数量上,南阳和焦作地区有10项,而济源和漯河仅为1项。就综合分布而言,洛阳、开封、郑州、安阳作为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商丘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类别数量和项目数量均相对较多。这使得 “郑州—洛阳—开封—焦作—安阳”这条沿黄河旅游线上的非遗资源数量众多且类型多样。这说明河南省的非遗的地区分布并不均衡[5]。
通过对河南省非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河南省非遗蕴藏丰富、种类齐全、项目繁多,且区域分布与河南精品旅游线路划分一致,这为河南省非遗的保护、抢救、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我省非遗的开发与保护,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原传统文化,增强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就国家层面而言,对于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力与辐射度,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纪文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南京旅游职业学院,2009,(5).
[2]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
[3]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
[4]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11〕14号).
[5]李志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于旅游开发视角[J].北方经贸,2012,(05).
上一篇:金代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