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纹样在公共艺术中的变奏
摘 要: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之眼,应当体现该城市的历史文化。由于地域不同、文化差异、经济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日渐重视,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如何在现代公共环境艺术中汲取传统元素的精华。本文探讨将传统艺术纹样融合于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之中,介绍了传统纹样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方式。
关键词:传统元素;公共艺术;纹样
检 索: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4)09-0062-03
Traditional Chinese Pattern Applied to Public Art
Lu Yan-ho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Art, Jinzhong, 030600)
Abstract :The public art as the eye of a city, ought to reflect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Because the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eople’s growing emphasis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return,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how to draw in modern public environment art is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 ele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fusion the traditional 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public art an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value of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in public.
Key words :traditional elements;the public art;decorative pattern
Internet :
引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需要城市为他们提供可供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互动、交流情感的公共场所。那么这个场所就需要做到既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满足娱乐休闲的要求,又能表达民众情感,传递民族精神,提升城市魅力。公共艺术作为构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中国传统元素——纹样
中国传统元素包括内容甚广,凡是历史上伴随着华夏民族演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都可称之为中国传统元素。本文只在中国传统纹样中探求其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纹样就其本质来说是服务于主体之上的纹饰或图案,是装饰花纹的总称,又称花纹、花样,也有泛称纹饰或图案的。①纹样的产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大多是由于功能上的需求演化而来的,所以说,纹样最初都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中国纹样史》记载“纹样首先是它的功能基础,它具有加固、防滑、开启以及指示等方面的功能。”①举例来说,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将尚未干透的陶罐,放在草席上而在底部表面留下了痕迹,不仅防滑而且具有装饰效果,后来人们就有意识的去组织这些痕迹,慢慢形成了具有装饰性的几何型纹样。再比如,传统民居大门上的门钉,本意是为了加固房门,却形成一种装饰形式。
除了功能性,纹样同时具有符号意义。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曾记载“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举一名以为标识耳”。纹样的符号意义,是群体认知的表达,可以反映出约定俗成的观念。如原始彩陶上部落图腾的纹样;青铜器的饕餮纹;明清各种蝙蝠、狮子纹样,都被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
传统纹样虽多种多样,究其本质意在装饰,那就是遵循着共同的审美法则,美化丰富着人类的生活,带给人们更多美的感受使人精神愉悦。
二、现代公共艺术和传统纹样
公共艺术基本概念的形成,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美国。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NEA)开始实行“公共艺术计划”,并且直接赞助公共艺术。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场所中出现的图腾纹样等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品就不具备公共艺术的属性。公共艺术不仅强调艺术性,也要强调公共性,是开放的,是以大众为主体的。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触摸它,欣赏它,与之互动,使生活本身变为品味艺术的过程。公共艺术不同于封闭的、高高在上的为少数权贵服务的精英艺术,而是真正体现了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精神和态度,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情感载体。
公共艺术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灵魂,其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在广场上摆放一件“快餐”似的“艺术作品”,而应该是一种精神投射下的社会行为,是以满足城市人群的精神需要,给人们心中留下地域文化印象为目的。公共艺术应当通过自身强大的“精神磁场”向人们传递情感,唤起记忆。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情感的载体,有义务向民众娓娓道来这座城的历史,这座城的喜怒哀乐。公共艺术有利于一座城市地域风格的形成,在空间中起到区域文化起搏器的作用。
装饰纹样作为一种具有空间整合能力的艺术形式,可以被广泛的运用于美化生活空间。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是在历史的浪涛中,经过历代工匠艺人的雕琢传承,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化的传统装饰艺术。传统装饰纹样不仅具有表面意义的吉祥美好的祝福,还蕴涵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及思想意识等,代表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
在现代社会文化向着更加人性化、地域化、特色化发展的大趋势中,将传统纹样巧妙应用于公共艺术中,是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的回归与致敬,这并不是呆板的照抄复古,而是在传统审美上的创新。
三、传统纹样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价值
(一)城市气质的标识
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并非是纯物质的堆砌,它的生成和各种机能的运转促成了人类文化历史的长足发展。现代城市不仅仅服务于地区或国际间的商业、贸易、等,也是人们各种信息、知识、文化娱乐、艺术交流、旅游观光及民俗世情的大舞台。一座城市的沧海桑田,无不铭记着它的子民们在历史的轮回中,在共同的成长背景中所形成共识的那些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民间传说。也正是这些,铸就了一座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精神气质。
一座城,自身独有的气质,是应该可以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乡人”清晰的感受到的,成为他认识这座城、记住这座城的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如奥运期间北京地铁的公共艺术成功运用了青花瓷的“卷草纹饰”,集中显示了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在古往今来,时空转换之中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精神。
(二)人性化的体现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之眼,与人们朝夕相处,是我等普通市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无论我们想不想看,我们有没有审美能力,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它们。试想一下,我们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希望看到让自己愉悦的东西,而不是让自己感到别扭的东西。丑陋的没有内涵的公共艺术,是对我们精神的侵害,只会让我们对城市环境产生厌恶感。而真正的尊重历史文脉、尊重环境,尊重大众情感的公共艺术则可以充分体现对公众的关怀。
四、公共艺术中对传统装饰纹样的应用
公共艺术的目的是完善民众公共生活空间质量,丰富民众精神生活。在不同的空间里公共艺术所要表达的主题也会不同。传统纹样带有历史的印记,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特征。传统纹样运用于现代公共艺术中,除了挖掘自身的时代特色,还应该赋予它更广阔的空间。
原始时期的装饰纹样,精简抽象,概括力高,传递给人们一种平等、安静的最原始的信息。使现代人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放松心情。如,在自然形态的公共场合中,公共艺术以原始纹样作为创作灵感,可以使人们心灵更加放松,回归到最原始的自然状态。
商周时期,纹饰以青铜装饰纹样为主,造型往往以动物为原型,严峻狞厉、神态夸张,结构以几何形式为基础,整体讲究对称,纹样正好置于几何框架之内。纹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夔龙纹、饕餮纹、雷云纹。整体造型多变,且极具神秘色彩,带给观者敬畏、震慑之美,产生摄人心魄的威慑力。因此,在当代公共艺术中应用这类纹样,需要注意摒弃原有的压迫感,消除紧张恐慌的情绪,结合现代审美适当加入新的元素,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强调稳定与庄重,以满足现代大型公共场合集会空间,表现出质朴、庄重而有秩序的美感,引导人们产生祥和、安定的情绪。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奴隶制社会的瓦解,社会思潮随之活跃,艺术格调也由原来的静止凝重转向生动活泼。纹样选取的题材不再是以动物为主,穿枝花草以及藤蔓纹样成为新时代的特征,活泼而富于浪漫色彩。这类柔美的纹饰十分具有东方气质,吻合于艺术气息浓厚的当代公共空间,加强整个空间的古典气质,使观者明显感受到场所内的中国情调。
提到秦汉,自然想起秦汉瓦当与画像石,纹样多以平面剪影的手法表现,善于捕捉动态和外轮廓特征,质朴优雅、大气恢宏、画面饱满而有条理,既可以表现恢弘的大场面,又可以雕琢人物、动物等各自不同的精神面貌。在当代公共艺术中,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壁画雕塑的创作中,根据这一时期装饰纹样的特点把握,看似笨拙,实则蕴涵着原始的力量,古朴雄沉、让人心胸开阔,使空间充满气势。
盛唐时期,是我国极为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纹样造型日趋完善,以丰满、圆润、富贵精致为主,经常用于高档端庄的公共空间,可以表达现代人生活的闲适、富足与美好。
近代明清时期,装饰纹样更倾向于吉祥美好的寓意,如求子、祈福、辟邪、授教和审美心理等,热衷于宣传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多表现礼、仁、忠、孝、信、义等等。这一时期的装饰纹样种类繁多,寓意吉祥美好,符合多数当代人的审美情绪,只要不与文化背景相冲突、生活习惯相抵触,它几乎可以用在当代公共空间装饰的任何地方。
五、小结
中国传统纹样,汇聚了中国传统的精华,在方寸之间海纳百川,反映出民族文化独特的审美。在具体实践中,传统纹样融入现代公共艺术中要根据创作主题、内容、空间环境、历史人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纹样。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装饰纹样的艺术审美特点,与空间、群众形成情感共鸣。同时还要考虑到公共空间的自然条件,根据纹样的特点以选择合适的材料。
注释:
① 田自秉.吴淑生.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参考文献:
[1]田自秉,吴淑生.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2]雷圭元.图案基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12.
[4]展望之.中国装饰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
[5]田自秉,吴淑生.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7]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上一篇:心理暗示作用堪比药物
下一篇:古今结合,揭开失传汝窑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