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结合,揭开失传汝窑的神秘面纱
体会到“烧天青釉难,难似上青天”的寓意。足足两年时间,只是换来了汗水和失望。想到李国桢、冯先铭这些老前辈期望的眼神,以及他们的鼓励:“你千万不能退却,要坚持到底!我们能等。”朱文立倍感煎熬,攻关小组也在这时被解散了。
找不到真正失败的原因,朱文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时,清华大学杨根教授给他寄来了一本《古代名窑资料汇编》的手抄本,其中一段关于汝瓷的传说引起了他的注意:北宋年间,皇帝传旨要烧新瓷,此时正好雨过天晴,天边显示出一种非常神秘的青蓝色。于是,皇帝向汝瓷官下了一道圣旨:“雨过天晴云破出,者(这)般颜色做将来。”结果接连两任瓷器官都没烧出这种“天青色”,均被斩首。到第三任瓷器官接任后,连烧两窑,也未成功,回去后闷闷不乐。他的女儿当时七岁,问其原因,瓷器官说,我已烧两窑未成,再烧不好就要被斩首了。女儿问:“有何法可烧成?”答:“民间传说有活人入窑即可。但我作为瓷器官,怎忍心害百姓。”其女暗记心中,等烧到第三窑,乘父亲不备,一跃跳入窑中。顿时,窑器崩裂,光怪陆离,片瓦值千金。
这个民间的故事给了朱文立一个灵感。他认为“天青色”很可能与骨头的成分主要是磷和钙有关,于是他用猪骨和羊骨进行烧制。带着仅有的这点希望又开始了漫长的试烧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偶然的烧制中,他终于发现有一根骨头上出现了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天青色。紧接着又是3年时间的无数次试验、失败,但他梦想中的天青色仍未出现。就在他已经身心疲惫并且还剩最后一个可能的配方时,奇迹出现了。最后一窑烧完了,他累得连睡了几天几夜,当他打开窑门时,一丝天青色透过已经熄灭的窑火闪电一样击入他的眼帘。就在这最后一窑中,4件瓷器中出现了他梦想中的天青色。
这一成果,得到了叶民教授、李国桢教授和冯先铭先生的高度评价。1988年7月,朱文立所烧汝瓷“天青釉”通过了轻工业部和河南省科委组织的鉴定,鉴定意见是:1.该项目试验资料齐全,数据完全可靠,完成了部和省科委签订的科研专项合同要求,研究是成功的。2.通过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一致认为胎体致密、釉色莹润,经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和北京钢铁学院分别测试结果,表明各项物理、化学性能指标均接近宋代汝窑水平。3.该项目的研制成功,对中国古陶瓷名窑的恢复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近2000个日日夜夜,328次配方的调整,1500多次的失败之后,朱文立终于使断代800多年的汝官瓷“天青釉”重回人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下,朱文立等人筹建了“朱氏汝瓷公司”的前身“河南省科技史学会温泉汝瓷工艺试验厂”。
寻找古窑遗址,传承瓷文化发展
汝官窑“天青釉”的研制成功,给朱文立带来荣誉,同时,也让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开始了寻找汝官窑遗址、探询汝瓷文明新的跋涉。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所赵青云对宝丰清凉寺遗址进行第一次正式发掘,出土了一些完整的汝窑瓷器,并发表《汝窑新发现》一文,轰动了古陶瓷界,以致当时的学术界普遍认为宝丰清凉寺窑址就是汝官窑遗址。但是对汝瓷有着深厚感情和长期思考的朱文立,却对此存在着疑问。
为了解决这个谜题,朱文立多次到北京和国内外陶瓷专家一起讨论汝官窑问题。有一次,在与冯先铭谈及汝官窑窑址时,他说:“据我多年对汝窑的探索和研究,汝官窑宫中禁烧,如果有第二处,只能在古汝州城内,如果城内找不到,就只有宝丰清凉寺一处了。”得到冯先生的认同,并叮嘱他:“你一定要在汝州城内找找看。”回到汝州后,朱文立便开始在汝州城内寻找起了汝官窑遗址。
1992年10月,文庙地区汝瓷博物馆东院修建家属楼期间,发现两个宋代的陶缸,在陶缸边上有大约3立方米的经过淘洗的纯木灰,后又在陶缸东南角发现一堆釉料、一口荒废水井和几件瓷片,但是瓷片比较粗糙,没有达到汝官窑的水平。朱文立推断这里曾经是汝官窑配釉作坊,于是他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勘察和研究,希望可以将汝官窑定位在文庙附近。
1999年3月,一户民居在文庙东南开始修建,在地下发现了灰青色和灰白色的两堆堆积物,非常纯净,而堆积物下面则是大面积的宋代青砖。朱文立马上把两种物质带回去做烧成研究,结果发现这正是配置汝官瓷的重要半成品釉料。同时,在这次挖掘中,他还在现场发现了天青荷叶碗残片、支烧天青平底小洗残片和豌豆青凹足深腹盘残片等。而其中的豌豆青釉色恰恰是“汝州新窑器”所独具的釉色特征。“汝州新窑器”是在汝官窑被毁后,宫廷为恢复汝瓷建立的官窑,但是由于无法烧造出与汝瓷相当水平的瓷器最终被废。如果此处出土的陶瓷残片就是“汝州新窑器”,恰好能证明此地就是“汝官窑”的所在。后来通过专家们的考证与化验,证明此处即为“汝州新窑器”的遗址。
在后来的研究中,朱文立还确认了张公巷是人们寻找多年的“北宋官窑”遗址。他还在多篇论文中指出,张公巷是一把金钥匙,破解了中国陶瓷史上众多悬案,从而理清了宋代陶瓷文明的发展和演变。2005年8月,他又把张公巷北宋官瓷研制成功。2005年11月1日至5日,第八届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朱文立应邀出席,并发表了论文《再论张公巷、文庙窑址》。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评价说:“朱文立同志不仅首先发现、研制汝州张公巷官窑青瓷,而且还能本着薪火相传的精神,开发、仿制张公巷北宋官窑青瓷,由于其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该仿品的造型、胎釉已具形神兼备的水平。为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提高汝州市社会知名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值得赞扬。”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郭演义教授、陈士萍工程师,北京大学考古系陈铁梅教授,复旦大学现代物理所承焕生教授称赞道:“看过你们仿制的张公巷官窑青瓷展品后,通过与你们发掘收集到的张公巷古瓷片样品标本相对照,感到无论在釉色和釉质上都十分相近,可以认为仿制比较成功,达到了较好的水平,特此祝贺。”
硕果累累,继续奉献华夏瓷文化
如今,朱文立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民间文化(汝瓷) 杰出传承人,中国十大杰出陶瓷人物,中国陶瓷大师联盟副主席、河南省优秀专家、高级工程师。他的个人事迹被载入了日本国家编纂的大型史册《中华五千年》及《陶说》、英国人撰写的《宋代瓷器》、中国文联编著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人物》等多国史册。以朱文立先生姓氏命名的朱氏汝瓷有限公司,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对汝官瓷进行深层次开发研究,研制出了寓观赏、收藏、实用于一体的汝官瓷、北宋官瓷系列产品。
如今,集众多光环于一身的朱文立,仍默默躬身在他所钟爱的汝瓷探索中,汝瓷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谈到瓷器,年近古稀的朱老眼中仍熠熠发光。我们祝愿朱老的瓷器人生更加绚烂。
上一篇:中国传统纹样在公共艺术中的变奏
下一篇:口渴需解体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