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山湖笔记
十一
虽说如今微信群之多,几乎无人不群,一如昔日民间茶馆,谁都可以进去信口开河。然而,群主却也不是好当的……余近日无奈辞去聊斋志趣群群主“职务”,多少有些郁闷,便回梓山湖小院,一心一意弄花种菜,不问世事。
忽然,有旧友再三邀请余去木兰湖畔的野村谷走一遭,笔谈几句。余犹豫再三,暗忖,不谈时事,谈风月总可以吧?借题发挥,出一口胸中鸟气,便从梓山湖出行散心。
野村谷,顾名思义,一座野趣迷人的山庄隐藏在群山环抱的山谷。这连绵环绕的山群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白龙山。它与木兰山一脉相承,是巍巍大别山系的余脉。
白龙山山势恰如白龙乘云驾雾,腾挪间闪耀浑身珠光宝气,抖落漫山翡翠,顺山坡骨碌碌滚出一颗熠熠明珠,却躲进山野幽谷。犹如璞玉待琢,野村谷静待世人慧眼识珠。
余初来乍到,但见野村谷幽深莫测,层林叠嶂,山水迂回,果然不识真面目。便延聘长期担任过此地村支书的王主任为向导,先沿山麓攀援而上,登高望远辨明方向。
仿佛爬上龙脊,眼前白龙山盘旋于天地之间,神龙不见首尾。余驻足的山巅四峰并肩排列依次为观音殿、晓山顶、头木山、陡坡峰。观音殿为主峰,海拔304.7米,位于北纬31°,东经114°。
伫立在山顶一块天台般的巨石上,举目环顾,木兰山在东北隔谷相望,木兰湖在正东山下遥相呼应。眺望正北方,黄陂城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似乎一箭之遥。而鸟瞰之下,木兰草原、木兰水镇、三台寺、玫瑰花园、胜天农场、美丽乡村、锦鲤园、华夏祖庭等景区一览无余,众星拱月般分布在野村谷周围。近处的村庄田畴,远方的山川苍穹,历历在目。
山风乍起,云蒸霞蔚。青天白日之下,气象万千……
向导说,须夏秋晴朗日,傍晚至繁星满天时分,于斯处观武汉城市远景清晰若图画,忽如海市蜃楼缥缈于云雾之上,忽如流星溢彩的天上人间。那般情景,足使观赏者陶醉,恍若羽化登仙。
野村谷山上野气弥漫,野劲十足。野树野藤,野果野草,野石野径。没膝的蒿草,没头的芦苇,荆棘丛生,菖蒲如剑。
山林中早年有豺狼虎豹出没,如今仍是狐猴獾鼬的乐园,时有野猪客串。只是它们潜伏在悬崖峭壁的密林深处,警惕地与人类保持足够安全的距离。至于野雉和云雀、黄鹂、杜鹃等等,这些飞禽本是山林常客。
向导回忆,当年生产队在山腰瀑布下曾就水潭拦坝筑水库,有年轻鲁莽社员以铁笼囚缚一条巨蟒。村中长者闻讯赶来劝诫,说这是一条雌蟒,断然不能伤害,不日必有雄蟒寻来。第二天果然潭里又冒出一条巨蟒,隔着铁栅栏与雌蟒缱绻不去。长者威颜厉声:此乃护山护水神蟒!尔等不信神灵总要信生灵吧?蛇精成蟒,生翼化龙,龙潭祸福无常。修水库造福一方,囚蟒蛇可能祸害一方!年轻鲁莽社员闻罢,唯唯诺诺将巨蟒放生……
向导指点山坳中水潭所在位置,说,古人相信龟蛇同寿,奉为图腾,故庙堂常见龟蛇一体的石雕。水库已年久失修,而那雌雄双蟒,或许还潜在潭中,也未可知。
说野村谷野,又怎一个野字了得。向导引领余翻山越水,攀岩走壁,甚至披荆斩棘,不惧胳膊腿划拉出道道伤痕,寻找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下掩藏的人文景观底蕴。一处处城墙、石堡、石桥、梯田、磨盘、摩崖图案、碑刻、墓冢、石塔,虽多为残垣断壁,而遗址废墟赫然在目。就连小径荒草中的瓦砾,随便俯拾一块,也是接近秦砖汉瓦年代的文物。
仿佛冥冥之中有山神启迪,余分明领悟到荒野中宝藏所在,不是庸俗故事所说的藏宝洞,这里没有金山银山,胜似金山银山,便是人杰地灵的深厚蕴藏。
于是,此行更像是一次田野调查,一番考古发掘,一场民间采风。
余在野村谷的见闻不仅是与一处旖旎风光、绝色美景的艳遇,还是一连串悲喜交集的传奇、扑朔迷离的哑谜和精彩迭出的故事。
十二
与野村谷的亭台楼榭隔山相邻的白龙寺,因白龙山得名。考证黄陂保存最久的县志和白龙寺村《王氏宗谱》发现如下记载:
“黄陂东乡三十里有一山名曰白龙岗……南窥江汉,北顾中州,黄麻在东,孝安接西……山下有白龙寺……”
“白龙寺乃黄陂八大寺之一,始建于唐代,五代毁于兵火,其后屡建屡毁。鼎盛时寺院有上中下三重,大雄宝殿三尊铸铁佛像高达十米,重万吨……”
“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除黄陂本县信众,外县黄安、新洲、孝感、安陆……乃至外省河南信阳、光山信徒,也来朝圣……”
“乡绅佃户皆捐香火……东乡寺富白龙最,僧人枕着银子睡……”
可见白龙寺名气之大,不让黄陂名剎木兰山。究其原因,原来与三个皇帝、四个重臣和好几个文人骚客有关。
相传隋末某年某月某日,秦王李世民与军师徐茂公率兵征战,途经白龙山。秦王对此地山水风光赞叹不已,却对民不聊生很困惑。军师不便说破百姓苦于战乱天灾两害,只说洪涝肆虐:白龙山虽乃风水宝地,却有恶龙兴风作浪,是故生民不得安宁。秦王问降龙大计。军师答:灾害频乃催生巧取豪夺恶徒,致人心不善。唯佛法无边,可以除恶扬善,普度众生。
李世民称帝,于登基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即命鄂国公尉迟恭往白龙山下建白龙寺,塑巨大佛像,并在佛像底座銘刻“尉迟恭奉旨监制”字样。寺庙开光之日,有高僧乘白龙而来,从此风调雨顺,百姓无不礼佛向善,一方安泰。
白龙寺声名远播,天下文人骚客慕名而来。当时定居安陆的李白,专程来参禅悟佛,留下“黄鹤楼前晴川阁,白龙寺下普安桥”的诗联。这座以整块青石板铺成的石桥,当年是南来北往商贩必经之道,历经千年风雨,如今依然保存完好。
到了元代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朱元璋屯兵白龙山白龙寨,与山下元军对峙数月,问计军师刘伯温。刘伯温踏勘山势,谓此山有龙脉通王气,不日将克敌制胜。朱元璋称帝后对白龙山的龙脉耿耿于怀,唯恐江山坐不稳,派御林军到白龙山挖断龙脉,掘成深坑,将一巨大铁桩打进龙脉深处。史称“斩龙潭”“屠龙剑”。白龙冤魂不散,斩龙潭喷出乌红龙血,经久不止,附近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幸有白龙寺僧人日夜超度,才逢凶化吉。奇怪的是,至今斩龙潭南端岩石上,确有锈红水渍浸润,当地人说数百年未曾干过。
乾隆皇帝下江南,遍访名山名刹,到白龙寺敬香求签。那皇帝虽微服私访,却被白龙寺高僧看出来历,也不说破,只管祭出上上签哄他开心。乾隆果然龙颜大悦,口占一联赠予白龙寺:“白龙寺内撞金钟,黄鹤楼中吹玉笛”。至今,这副楹联还挂在寺庙大门上。
时值秋高气爽,白龙寺村的村民忙着在山门石阶和石桥上翻晒收获的柿子和荞麦。跟随在乾隆身边的风流才子纪晓岚见状,即兴吟了一句下联:“白龙寺寺前柿日晒柿红寺不红”,想考考高僧。话音未落,高僧已对对出上联:“普安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未动”。纪晓岚不信,随高僧去桥头看究竟,果见桥上农妇撮起一簸箕荞麦,在顺风扬弃荞屑。
这些传说,当然都是民间穿凿附会。但千百年间口口相传,却也演绎了生动有趣的故事。
而史志资料可以印证,白马寺无论兴废,香火不绝。至明初,江西九江承天院高僧旮月和尚挂单木兰山,重建上古禅寺后,遣弟子灏公一源复建白龙寺。明末清初,白龙寺再遭张献忠、洪秀全所部兵将破坏。清末至民国,僧众和民众协力修缮。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白龙寺依然寺庙可观,佛相庄严。可惜文革期间彻底毁坏。
白龙寺现任住持释惟亮说,从一九八六年起,附近村民以山石垒成几间简陋廟房守护遗址。海内外善男信女纷纷捐资重建白龙寺,而今已按当年规模建成大雄宝殿,整座寺院全面修复指日可待。
如今晨钟暮鼓早已在白龙山山谷回响,野村谷梵音缭绕。
十三
野村谷有一条盘旋而上的傍溪石阶山道,直通观音殿。观音殿在山上,白龙寺在山下。山上山下,晨钟暮鼓遥相呼应。那么,观音殿是白龙寺的组成部分,还是另一座寺庙呢?
有人说,观音殿就是当年白龙寺的大雄宝殿。因山头面南矗立着一尊观音像,故名。其实在史志记载中,白龙山就叫观音殿。
有人反驳,当年的观音殿也是三重庙宇,沿山坳筑阶层而上,气势恢弘。鼎盛时期有僧侣近百,住持是高僧惠清法师。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观音殿还有一连串难解之谜。
立在巅峰察看,白龙山大大小小的山头如波浪起伏。民间传说,此山本是当年助唐僧西天取经的坐骑白龙马,功德圆满后回归东海,历经沧海桑田,在千万年地理变化中逐渐南移,因一次剧烈的造山运动崛起为白龙山。当年朱元璋派御林军来挖断龙脉后犹不放心,亲自赶来,执屠龙剑斩断龙头,抛于东南山崖下。龙头不腐,借日月之光华,吸天地之甘露,炼化成石。
传说固然不可当真,但千真万确的是,在白龙山主峰东南悬崖峭壁下,偏有一圆形巨石,光滑晶莹如白玛瑙,与此山石质截然不同。若非龙首化石,那么完全是天外飞来的陨石吗?此谜一。
观音殿寺院里有一眼古井,青石铺砌,一丈见方,深浅莫测。水质清澈,掬捧可饮,甘甜冰凉。在海拔三百多米的山上,井水为何一年四季不溢不涸?庙宇周围方圆几里未见山瀑石溪,千百年来,地下活水的源头在哪里?此谜二。
观音殿也是屡建屡毁。历朝历代,哪怕是庙宇毁灭仅剩一地废墟,总有虔诚坚毅的出家人守着残存的瓦砾不肯离去。远近的善男信女与僧人齐心协力,燕子衔泥一般,一砖一瓦重建庙宇。鼎盛之年,除了方圆几十上百里来的香客络绎不绝,南来的云游僧,北往的苦行僧,外县的挂单和尚,本地新剃度的出家人,僧侣最多的时候几近百人,却从未超过九十九人。
这里的和尚为什么不能上百呢?一说“九九”谐音“久久”,是谓吉祥安稳;一说观音殿建于白龙山山脊龙脉之上,循帝王之制尊九九数位;一说观音殿最早的住持乃白龙寺高僧门徒,上山建寺之日,遵师嘱领取衣钵度牒限九十九套,以免施主信众负担过重。各种说法都是猜测,此谜三。
观音殿之谜,还有一连串。比如悬崖下的摩崖石刻是谁的手笔,巨石上的引水槽是否鬼斧神工,幸存的钟字迹模糊难辨,它是铸于哪朝哪代。
谜底掩埋在尘封已久的废墟下……
观音殿最后一次倾圮是一九三七年,罪魁祸首是日寇。驻守黄陂城关的日军以观音殿有抗日游击队出没为由,出动大队人马上山扫荡,不仅火烧庙宇,掠走庙中经卷、字画、法器,还将住持惠清法师和僧侣居士近百人全部杀害。
经闻观音殿遭劫噩耗,同乡善男纷纷赶上山来,但见庙宇佛像已化为灰烬,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信众顿足捶胸,嚎啕怒吼。掩埋了罹难者遗体后,青壮年男人当即就告别了父老乡亲,往大别山深处投奔八路军游击队,誓与日寇死战复仇。而许多年迈的长者就留在山上不走了。清理废墟,以山石砌垒成一间石庵,从灰烬中扒出残存的石佛石鼎石香炉。他们叩天为佛,跪山为殿,就地摆开法场超度亡灵。
是的,见证日寇罪恶的灵魂不死,从山巅到山谷,漫山遍野,密林里、石缝中、草丛间,都隐藏着日寇抹杀不了的观音殿神灵之迷:西北面山坡上有高僧坟茔;南山峭壁下保存着和尚石塔;山谷水潭中潜伏了许多石碑和奠基石……
迄今几十年过去,观音殿遗址上的石庵又多了几间。香火不绝如缕,朝见的善男信女逐年增多。
据长年守护在观音殿修行的七旬长者梅师傅说,时有远道香客来参禅礼佛。还有不愿透露身份的学界商界人士上山勘探测绘。一切迹象表明,重修观音殿的规划一直在默默进行中。
许多哑谜将在开光之日,昭然若揭。
十四
野村谷山那边有三隐书院。由白龙寺翻过山脊,几棵古树下有一个院落的残垣断壁,这便是当年闻名遐迩的三隐书院遗址。
相传明洪熙年间,白龙山下十几个村湾的村民自愿凑了一笔盘缠,资助公认的三个品学兼优的学子赴京赶考。三人不负众望,在殿试囊括了状元、榜眼、探花三甲,都留在京城当了大官。但三人在官位上做了几年却如坐针毡,目睹官场腐败,毅然决然辞官返乡隐居,在白龙山山脊创建三隐书院回报乡梓。广招白龙山下乃至整个大别山乡亲的贫寒学子,在山上半耕半读,自食其力。
三个隐士皆满腹诗书,讲学几年,三隐书院就与黄陂的二程书院、甘露书院和新建的问津书院齐名。三位先生从英年才子慢慢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几十年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文韬武略的国家栋梁,终于灯油耗尽,于同一年先后倒在讲坛上,皆嘱学生,将骸骨就近掩埋在书院墙角,以便继续聆听琅琅读书声。
三位隐士姓甚名谁,民间传说无从考证。而可以考证的是,在白龙山村湾和紧邻的城关内外,自宋朝至明清年代,黄陂学子在科考场上屡屡金榜题名的何止三人:
宋庆历年间(公元1058年),崔颖进士及第,累官至监察御史。后辞官与弟程颐专门讲学。翌年,程颐考进士未中,却当上了帝师。兄弟二人皆北宋大儒,是二程理学的奠基人;
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郑佶进士及第,成为当朝名宦;
明万历年间(公元1554~1609年),张涛金榜题名,官至御史;
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叶封和姚缔虞两位同乡同时成为乙亥进士。后来一个是顺治名诗人,一个是康熙名臣;
清嘉庆乙未年(公元1799年),曾大观荣登榜眼;
清嘉庆辛酉年(公元1801年),刘彬士再登榜眼;
清道光戊戌年(公元1840年),金国均三登榜眼;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周垣棋进士及第;
…………
以上说的都是文人文官。白龙山下也出武状元。在野村谷周围的山湾里,九门提督王正起将军的名字家喻户晓。他是邻湾田铺咀人。史志记载,他以治理黄河、平定倭寇建功,被皇帝封为威振将军,官阶至正一品,其母被诰封为一品夫人。在野村谷关于他的传奇很多。
据说慈禧的宠幸太监安德海无法无天,连皇帝也畏他三分。一次慈禧命安德海下江南置办御用丝绸,他一路狐假虎威、为非作歹,官民皆敢怒不敢言。皇帝趁机急下密诏,令巡抚丁宝桢将安德海问罪。丁宝桢派出的大将程某尾随安德海三日不敢下手,改派王正起出马。王正起星夜追捕安德海,并以持刀拒捕、辱骂皇上的罪名将其先斩后奏,皇帝闻报大喜。
又传说王正起衣锦还乡时,金银珠宝装满了十八辆大车,他有十八个妻妾,子嗣遍及大江南北。他于一八九〇年去世时,出殡以十八口棺材分埋各地,至今不知真墓冢所在,唯田铺咀湾的故居,石墙犹在……
如今我们猜想这些文武状元、榜眼和探花中可能就有三位是三隐书院的隐士先生,也可能还有几位是三位隐士先生的高材生。其实具体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人品学问和经世济民的功德,使他们为白龙山留下了三隐书院遗址。虽然只是一堆废墟,却见证了历史的进程,留下希望的火种,让野村谷可以再传书香。
由三隐书院往上,登顶观音殿眺望,邻峰晓山顶近在眼前,峰头竖着高高的电信电塔。野村谷长者说,那里当年曾是一座状元楼。楼高三层,翘檐珠顶,云霞穿窗而过。令人遐想古人在楼上吟诗抚琴,舞文弄墨……
斯楼不再,书院倾圮。而遗址尚在。蓬蒿中静静躺着瓦砾,每一块断碑、石雕和木刻都是野村谷的密码,可以翻译三隐书院和状元楼的故事。
作者简介:金戈,本名钱鹏喜,自由撰稿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武昌理工学院教授。
推荐访问:湖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