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三问
大学生等不同年龄特点和受教育程度。我们应当本着有序性原则即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原则,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所包含的五大类素养,还需要进一步分解细化,形成科学的纲目种属关系。
层次性原则 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是有层次的。这里我们借用形式逻辑关于概念属种关系来说明学生核心素养的层次性问题,使其逻辑关系更清楚。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包含关系,可以用属种来划分,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或上位概念;外延小的概念叫种概念,或下位概念。这种属种关系也可以用纲目关系来取代。据此,我们可以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大类称为“纲”,纲的下一层次则是“目”。据此,我们可以把学生核心素养定为“五纲二十目”:思想道德素养纲包含五个目: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修养道德,理想信念,面向世界;身体心理素养纲包含三个目:尊重生命,心理健康,体魄强健;科学文化素养纲包含六个目:励志勤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人文关怀,文化底蕴,敢于创新;审美艺术素养纲包含三个目:审美情趣,艺术鉴赏,艺术创造;劳动技能素养纲包含三个目:热爱劳动,热心公益,专业技能。
发展性原则 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所包含的每一种素养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因此,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依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业水平进行深化和细化研究。
最优化原则 学生核心素养所包含的每一种素养在整体素养中都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功能。哪一种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哪一种素养是可有可无的,需要进行最优化的比较研究。思想道德素养是核心,对整体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身体心理素养是基础,因为“体者,载智之舟,寓德之舍也,无体即无德智也”(毛泽东语);科学文化素养和审美艺术素养是特点,就学生个体而言,有的科学素养突出,有的人文素养较好,有的艺术素养见长,这是学生各自的个性特长;劳动技能素养是归宿,每一位学生最终都要走向工作岗位,成为职业人,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管是管理工作,还是技术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素养,或称之为职业素养。因此,我们认为“五纲二十目”是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最优化结构。
(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模型
根据上述五个基本原则,我们可以建构一个同心圆状的学生核心素养模型,见图1。
第一,同心圆由中心、内环、中环、外环构成,包含学生核心素养的“五纲”和“二十目”。圆形具有圆满、完美之意,这象征着学生核心素养是由“五纲”和“二十目”构成的统一整体。
第二,同心圆的中心是学生核心素养,围绕这个中心向内环辐射出学生核心素养的“五纲”,即思想道德素养、身体心理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审美艺术素养、劳动技能素养。
第三,同心圆的中环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二十目”: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修养道德,理想信念,面向世界,尊重生命,心理健康,体魄强健,励志勤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人文关怀,文化底蕴,敢于创新,审美情趣,艺术鉴赏,艺术创造,热爱劳动,热心公益,专业技能。
第四,同心圆的外环是把学生核心素养 “五纲二十目”继续分解细化,得出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需要在深化研究过程中继续加以解决的问题。
【詹万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