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波那龙山寻梦
在我的心目中,龙山一直是一块圣地。曾多次从龙山下经过,就是没有亲临,更一直不敢用我那轻佻的笔,去点开心灵深处那扇深沉而厚重的大门,怕它的厚重把我的梦淹没。直到今年国庆大假的一天,为初稿完成的章回小说《彘梦南云》,去寻找更丰满的的素材,才和孙子云、杨峻峰相约一起探访龙山,于是,一个文人,一个艺人,一个军人,去刘厂镇大波那龙山寻梦。
刘厂镇位于祥云县下川坝东北部,东西北三面环山,东北靠东山乡,东南接下庄镇,西南接云南驿镇,北邻禾甸镇。最高点为东端的色碑摘么罗山,最低点为东南部的练渡河谷,北有大波那龙山。
雄踞大波那镇后的龙山,一山翠色草木蓊郁,嶙峋石立,与四面群山遥相辉映。
这古称“大勃弄”谐音的大波那,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是白族的发源地之一,是千年白子国的故都,是由战国铜棺遗址见证青铜文化的一块风水宝地,是彩云南现龙山白崖的地方,是2007年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大波那栉比大楼环集,宽阔街道纵横山脚,在龙泉公园东面,通往文源楼大街口的石牌坊上,两面书写的对联“赞腾龙起凤新城邑万般气象风云焕继往开来波推浪涌写壮篇:看白国故都大波那千秋文脉源流远薪火传承代有贤杰著华章”。“纪张叔慧眼明心负籍求学若水历艰诗书礼仪播云边传两千多载薪火得中原汉家文化开蛮荒创造泱泱文献名邦大理写壮篇:念仁果雄才大略肇基白崖立国祥瑞德治武功铸高原续三十余代王脉承张乐进求禅让助巍蒙成就煌煌南国大诏鸿业谱丹青。”道出了大波那的文化底蕴。
车行至龙山脚下,我们先到喷珠溅玉的“龙泉洞天”上方的缓坡平台上,去看一级珍贵文物——战国铜棺陵墓遗迹。
走进大波那铜棺出土纪念亭,从亭里立的《铜棺墓遗址勒石碑记》可以清楚地看到,1964年3月,兴修祥云飞机场从这里取石料,在采石料的施工中,出土了战国时期的墓葬文物木椁铜棺。这口木椁铜棺工艺精湛高妙,风格神圣独特,造型古朴生动,雕刻丰富多彩,彰显王权威严,规格震惊世界,是全省出土最大的青铜器,是国家的珍贵文物,是现有的云南青铜文化中年代较早而又有重要代表性的文化遗存。铜棺内的陪葬品除一根象征着墓主身份和权力的豹头铜杖外,还有大量铜制器具和其它随葬品。
因为我写《彘梦南云》一书,对战国铜棺遗迹有一些了解。我与二人说,这木椁铜棺距今2350余年,它对研究战国初期洱海地区的青铜文化发展水平,研究云南青铜文化从滇西洱海地区向滇池地区的传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看完遗迹,再往前走几十米,就到了龙山脚下的“龙泉洞天”灵地。走进古滇民撰写的“玉甲山前,勘认出土铜棺王侯将相皆是谜,滚滚英雄唱大风;龙泉水边,洗磨现世权杖江河湖海化桑田,巍巍青山志凌云”对联的大门,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天义阁”。
话说这天义阁,公元前109年,王然于奉刘彻皇帝之命,率一队人马,一路追寻吉祥七彩云踪迹,见七彩云现于这龙山的白崖上。回朝禀报后,汉武帝认为,这是天意,吾汉王朝崇尚天人合一,朕就将“彩云南现”于白崖视为天人符瑞,把彩云南现之地命名为云南,县城驻地就设在西南夷通身毒的必经之路云南驿。并命县令在彩云南现之地大勃弄大兴土木,筑建天义阁,以作纪念。再将原先建成的“水母寺”改为“龙泉寺”,并在寺内设“庆云坛”,举办庆云大典。刊刻“辅善青云坛”之印,作为祭祀活动重要印证之用。
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汉武帝,击溃匈奴,开拓西域,征服朝鲜,开拓闽越,现在,汉武帝不仅在彩云南现之地设置“云南县”,在彩云呈祥的龙山下建“天义阁”,还以梦中的彩云南现,预示开拓“西南夷”的天降祥瑞,作为最高国务会议的决策。从此,汉朝使者的脚步踏上了彩云南现的福地,拉开了开拓“西南夷”的正式帷幕。在掌握了通往西南交通线的交通咽喉之地后,继续杀往西边,兵锋直指身毒,不断地开疆拓土,彪炳载入史册。
汉武帝的彩云大梦,为云南绚丽的天空填入了最具传奇色彩的内核,既为大汉王朝增加了许多的灵动感人。也使边陲云南的地理元素更具传奇性。这诗情画意的“云南”县名,为七彩祥云飘落的地方,抹上一层浪漫与柔性的色彩。我曾有诗赞曰:
良田万顷米粮川,平坝宽广渺无边。白崖顶上呈祥瑞,绚彩云翻倒影天。
七彩南云深锁处,益州设县冠全滇。云南驿道通天下,汉县云南首自开。
原有的天义阁就坐落在现在的龙泉边,共分三层。第一层,分平台和楼阁两部分。平台正中间是楼阁。支撑阁的16根红漆网木柱,光彩夺目。阁的四个飞檐上是四个高昂的龙头,龙角高高翘起,龙眼网睁,龙口中含一颗绿莹莹的珠子,四条龙好像要带着天义阁腾飞而起似的。龙身是用彩色琉璃瓦砌成的,一直连到阁脊,使得整个天义阁匀称平衡。飞檐下梁除了“龙头”,还有常见的“麒麟四象”等,造型小巧玲珑,活灵活现。正门上方挂着由汉武帝亲笔题写的“天义阁”的镏金匾,台前铜制的“彩云南现”四字笔力雄健。第二层檐装有雕花木饰,正面雕刻着洗脸盆大小的彩云.工艺十分精美。第三层呈八方形,专供游人远观。斗拱三挑出檐,结构精密。楼顶饰琉璃宝顶,檐瓦均用红、绿、黄等彩色琉璃瓦铺就。游人登楼揽胜,便觉置身于祥和、静谧的文明胜地。极目四望,一览空阔,烟波浩渺,山原盈视,川泽骇瞩,处处铺锦叠绿,流彩飘香,令人心旷神怡。层层飞檐翘角向上,有凌空飞腾之势,似腾龙之尾,又似翻卷的浪花。角下有风铃和角梁饰,下有角梁“龙头”,造型生动多姿。屋顶安置着一片七色的彩云,阁顶红、黄、绿三色琉璃瓦相间,与蓝天相辉映,灿烂辉煌,别具一格。远看飞阁流丹,流光溢彩。
整座楼阁,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黄瓦红柱,巍峨璀璨、玲珑剔透,腾蛟起凤,金碧辉煌,溢彩流红,十分轩敞。整个建筑凝重中见庄严,古朴间显肃穆,一派府衙的庄严。在广阔的天宇下,楼阁城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宛如横卧在华夏大地上的灰色巨龙。楼阁四周是用青石板铺的路,有二尺多宽,供人行走。洁白的花式栏杆环绕着台座。周围种植了苍松、古槐、翠柏、香樟、紫竹,并堆石造景。楼阁旁有两口水塘,接纳龙山下龙泉的流水,塘中碧波粼粼,塘畔垂柳依依,十分壮观。
云南焕彩,丽日春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川楼阁,交相辉映,气象恢弘之态,绘就云南天义阁之大观,可惜早已毁去。
现存的天义阁,远不及原来的雄伟壮观,但在淡淡阳光照耀下的天义阁,仍显得紫气霏霏,云雾缭绕,呈现出令人炫目的光彩。
天义阁旁边是出了名的溶洞,当地人所称的“龙眼”,溶洞与洪水塘落水洞南北相通。县志载:“狮山龙泉,在其东云川之北大波那山下,有碉青石嶙峋,豁开门户,深邃莫测,水从中出,力可浮牛。云川龙泉,以此为大,邑人建庙,每年三月十五日祈赛。”近前观看,但见:幽幽活水涌流,隐隐溶洞莫测,几多老树映红霞,数片云飘远金岫。
我们往左边前往剩宝寺,寺前的龙上天树傲然挺立,给人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顺着犹如云梯的石级缓步登阶,到了剩宝寺寺门,门两边刊刻有楹联:“佛在心中勤修忠孝节义贤良为人时坦荡:法缘自然苦持智勇诚信方正处世常磊落。”步入寺内,放眼望去,奇景天开,门的右边题有《大波那村赋》,左边的龙石象昂首挺胸,前方两路石阶向高处延伸,我们沿一路石级而上至最高处,大殿的红柱林立,甚是威严。
穿过殿后侧,沿着蜿蜒的山道拾阶直上龙山,蜿蜒起伏的山势,宛如一条静卧的巨龙,沿途茂盛浓绿的柏树,像在鼓励着我们攀向高峰。
龙山是一座连绵数公里长的石灰岩山,由于长似一条卧龙,既有分明的龙首龙鼻,又有一片片裸露的岩石形成的龙鳞呈现,因此被人们称做龙山。
山路漫漫、层峦叠翠,林荫中的白崖气势巍峨,眼前尽是自然天成,很有魅力的多种生灵形象,如石公公、石婆婆、仙人井、仙牛脚印等。村民用白语把石公公和石婆婆称之为“诏波”和“诏约”(白语发音)。
这天生地造的青灰白崖和特殊的自然地貌,使它成为原始氏族有宗教意识以来,多种神灵崇敬重要的始源地。白崖神灵崇拜成为滇中地区原始宗教崇拜的“圣地”,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正是白崖崇拜这一特殊文化,为古白民在这里“肇基”立业打下了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信仰上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古白民立国后,一直以大波那为首府。因这一政治中心崇拜白崖为保护神,视其为图腾,因此人们按照这一习俗,将这一民族政权视为“白崖国”或“白子国”。白崖国立国后,长期在这里行使类似于国家政权的职能,是大首领行政的地方。人们就用白语称呼它“大勃弄”,久而久之,这一称呼代替了老地名白崖。
白崖是神灵崇拜的圣地,民众们在白崖上建立神庙,将农耕社会普遍敬奉的猪、羊、鸡、牛马诸神都请进古庙供奉,其名声在附近的多个村邑都很有名气,朝圣者来自四面八方,就连途经白崖的马帮也要上山朝拜祈福求财。
白崖一直以来是令人神往的秘境,这里彩云经常飘落,显其仙气和灵性,吉祥、美丽、亲切。公元前109年七彩云现于白崖。一大臣告诉追云到白崖的王然于:“我们这里奉天承运,经常看到七彩云。这一次是最为耀眼的一次。那天,一道赤气如龙纹一般冲将起来。赤光缕缕,天空出现一朵硕大的七彩云,云后发出一圈彩色的奇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组成,照映半天,其状如龙。想不到这气落之异景处,就有天子梦游寻来,看来这龙山就是天子山了。”
王然于一行和大臣们走出殿外看白崖上,彩云缥缈沉浮,如蓬莱仙岛,玉宇琼楼,蔚为壮观。整个坝子更是色彩华丽,灵动感人。曾有诗为证:
水碧天青展画图,复合色彩影扶疏。彩云飘渺当头见,灿烂灵动人称奇。
飘摇欲雨色青青,艳红生烟水澹澹。天灯悬空彰灵性,气势恢弘奏玄曲。
其实,彩云现于白崖本是一种自然景观,是太阳光线与云彩中的冰品结构产生的自然现象。在合适的天气状况下,太阳光正好和云构成一个合适的角度,太阳光通过云彩时,通过折射和反射作用,上空云彩内的水汽将太阳光谱分离,不同色光的衍射角度不同,一种色光的明亮区在另一种色光的阴暗区显现出来,渐次形成色彩次序,从而散射出七色光芒,在离太阳愈远的地方色彩愈淡。再由于云朵为不规则片状分布,因此产生不规则片状的艳丽彩云。
这景观出现在白崖,可缘于皇宫天子梦里,那就非同小可了。汉武帝崇信“天人感应”,视“天人符瑞”为天心所见,将封建制的“观天象,知天意”的“政治气象学”推向了极至。这在汉武帝的执政中就曾有记载。元狩六年十月,武帝狩猎获稀有独脚雪白奇兽一只,白认为这是吉祥之物,改国号为“元狩”;元狩六年时,在山西获三足宝鼎一尊,武帝又改年号为“元鼎”:元封二年,汉武帝梦见七彩云起于皇宫,现瑞于南中,这对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国库空虚、民怨浮动、暗诽丛生的汉王朝是莫大的喜庆之事,对汉武帝来说,更是朝思暮想之事。“太平瑞应,则景云出”,“德高至山陵,则景云现”,这景云现,这不正兆示“过整天心顺”、“天下太平”、“天从人愿”,汉王朝将大兴之意吗?
两千多年过去了,汉武帝已随着时间的河流漂向了时空的深处,现在由于气候、环境的改变,彩云现于白崖的自然景观很难遇见,可当年白崖上空常有彩云汇集,长久不散,至今还在令人惊叹。
如今,彩云下的山水更具独特魅力,全方位展现了一个云起云飞的炫彩云南,为此,我作一联赞曰:
水碧天青展画图,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荫荫夏木影扶疏。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我们来到了当年七彩云飘落的“诏波”、“诏约”的石壁前,站在崖顶放眼望去,整个坝子像无垠的波浪,一直伸到蓝天白云下。
我们围着“诏波”、“诏约”前后左右忙着拍照,心中涌起一股股温馨的暖流,忘却了脚底下拆除的废弃物,一只脚踩到长满野草的石坎下,脚刚要陷进去冷汗唰地一下就冒出来了,头发也立起来了。天哪,脚底下被一颗钉子戳伤,拉开马步才连钉带木板拔出,鲜血直流。
这样的情景,不得不下山去治疗。于是,二人连扶带背,把我送到刘厂卫生所。在卫生所等待、清洗、消毒、打破伤风、包扎等,整整折腾了三个小时。
这样,龙山寻梦就此告一段落,留下的是再寻机会,重返龙山续写。
龙山既灿烂辉煌又扑朔迷离,给我留下难以解开的“千千结”。2015年2月7日,祥云县文联组织文化友人到大勃弄书苑活动,我们在苑主张如旺和原祥云县副县长杨国龙的带领下,观铜棺发掘地遗址,看战国墓葬群考古现场,览文源阁、牌坊等风光,品书苑文化之后,再度上龙山,续写龙山寻梦。
这天,我们直上山顶。
远远看去,龙山形似卧龙,满山斑驳犹如犁过的耕地。从山脚攀至山巅,要穿越一大片像耙过一样的白色崖石。说起这黑龙山一大片独特的白崖石,还有它的一段传说。据传远古时代,龙山曾是一座金山,白天黑夜金光闪闪,照得整个下川坝子白天是白天,夜晚也是白天。然而,也正是这座金山,惹得人间不太平。村里的两大户都想将这偌大座金山的全部金子据为已有,为争夺这座金山,不惜招兵买马,发动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彼此之间打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周围黎民百姓一代又一代承受着苦难。一次又一次的恶斗激怒了天神,天神决定给贪婪的人们一个惩罚,天神扛着耙,吆着两条水牛下凡来,架起仙牛,一夜之间,将金山来来回回耙了个遍。经过神仙吆着牛这一耙,金山不见了,所有的黄金都变成了白色崖石,山下热泉、冷泉水涌流。于是两大户争斗偃旗息鼓,坝子里的黎民百姓摆脱了战争的阴影,既可开采石料,又可利用水源浇灌和洗浴,过着和平的日子。
虽说这是民间传说,可下川坝人都坚信这是真的。也难怪,今天,站在下川坝原野上,眺望龙山,阳光下,月晖里,那一排排耙迹清晰可见。
而今走在这白色岩石间,大大小小的每一个石头上,都留着耙齿耙过的耙钉印,其间还有深深的牛脚印。这些不规则的形状,大概只有风雨和岁月才可以雕琢,完全称得上是鬼斧神工。今天到此一观,满山斑斑剥剥的耙齿印,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其实,这古白民神灵崇拜的圣地白崖,是在亿万年前的大石山。它沉浸在大海中,海水的冲刷、侵蚀,给它造下各种奇异形态。伴随着云贵高原在造山运动中的不断隆起、上升,终成这座矗立在平地之上的白崖。
巍巍龙山,龙走蛇行,一路跌宕起伏,逶迤而上。
龙山上野草、野花,花花竞垒,香香竞溢,蔚为壮观。行走其间,抬袖拂香,回眸听醉。小树,簇簇茂盛的叶子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山中风光。
那草,那木,那石,宛如绣丝绣在龙山之上,永不褪色,而它的传说和沧桑点缀在丝绣里,堆积一片片的时光,成就了它的厚重和价值。
走着走着,醉了,在诗里,在词里,在梦中,在龙山的翰墨里,我见此景,宠辱皆忘,诗兴豪发,不禁吟咏:
风入松杉万壑暝,浮云扶我上龙山。
晨风清爽精神气,红霞映水散红光。
近观青岩留耙印,遥望白塔沐银辉。
千山图景无边际,尽日双眸彻紫冥。
站在山顶,整个大波那镇奔来眼底。东望,东升的红日破雾而出,悬挂在万山头上,朝霞映红了半边天,薄雾笼罩原野,田野沐浴在金色朝晖中。近看,高楼栉比,大道纵横,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已成一幅完整城市立体画图: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商贾云集,集市繁隆:南观,王家庄村白墙掩映在绿树丛中,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腾,恰似一幅静谧的山村画图,土碱地环绕村庄,蜿蜒曲折,左旋有转,水泛轻烟;西瞧,绣球山系一宝鼎山形,前有沟,后有河,山环水绕,真是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墓群佳城永固,百世流芳。高大的墓碑后体量巍然的坟茔,与龙山浑然相融。这些个在绣球山中安眠的灵魂此刻会从沉睡中醒来吗?还是他们从来就不曾离开过人世,而是选择在山清水远、林茂竹幽的绣球山以一种别于流俗的方式清醒着。北看,环抱着村庄的另一臂膀——象山雄伟神奇,形象逼真,尤其是那长长的弯弯的象鼻,伸入前面的海水中足有500多米长。这象山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据县志载:“昔有浪穹进士阮氏,官至山东曲阜县令。请到圣象同归家园,(沿古丝绸之路)路经波川,忽沉重难移,圣象变化为山,波人为此建庙祀之。庙内曾产神草灵芝,如期必发,乡人引为神药。”
象山的传说就在于这象鼻子上。据传古时象鼻子周围的田地,几乎每年庄稼都会受害,即使是下了工夫管理也没有好收成。
一年的夏收季节,恰好一位外地来的风水师路过村里,听闻人们唉声叹气地说庄稼歉收之事,热心的风水师询问了象山之名又仔细看了半天,恍然大悟:“既然是象山,这片田地又恰似象鼻子,用同样的耕作方法,却与其他地块长得不同,庄稼长不好是大象损害的原因。”人们半信半疑向他询问解决办法,这位先生答道:“你们只要对着象鼻子的地方用土筑一个老鼠形状的土堆,让鼠头对准象鼻子就可以了,因为大象怕老鼠钻进它的鼻孔伤害它。要你们这样做,就是用老鼠克大象的方法。”于是,人们在离象鼻子西边约300米的地方,筑成了一个土老鼠。说来奇怪,自此以后,庄稼也好了。
龙山、绣球山、象山和龙泉河的风光水色相交辉映。我有些服赝龙山了,因为它没有枉对这个名字。
上一篇:唾液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下一篇:针灸标准化病人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