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在声乐训练中的应用
[摘要]从生理学和物理学角度不能完全解决声乐训练中遇到的问题,要结合心理学的角度发掘深层次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心理因素之想象在声乐训练中歌唱三要素的应用,并解决一些声乐初学者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声乐训练 想象 歌唱三要素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99-02
在声乐训练中,由于人声“乐器”特殊性,它是既摸不着也看不到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要用一些手势和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歌唱状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把心理学应用到声乐教学由来已久,很多声乐论著中,都有把声乐理论与心理学的理论结合起来用来解释和说明歌唱者的音乐感受和艺术实践经验,由此产生的新一门学科——声乐心理学或者说是歌唱心理学。它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声乐教师的教学实践及声乐学生与广大歌唱者的歌唱状态。P•M•马腊费奥迪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中写到:“关于心理学对这种艺术的影响,就不拟在这本书里展开讨论了。然而,简明扼要地认识它,是太重要了……学唱歌的学生必须注意: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我国著名声乐理论家、教育家沈湘先生在声乐教学中告诉学生:“要学好唱,光有好嗓子不行,还得有一个好脑子。”声乐教育家赵梅伯在《歌唱的艺术》中写到“一个有修养的歌唱家,除了有自知之明以外,还要在声乐技巧方面做一彻底的研讨,才能将歌词中每一字每一句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出来,然后再按词律把重要、次要的文字容入乐律中,结合感情和想象力与完美的音色自然地唱出,这才是正确的演唱方法。”这么多声乐大师、声乐教育家都谈到过歌唱需要好“脑子”,演唱需要结合想象等其他心理因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想象,就没有美妙的歌声,没有想象,就没有声乐艺术。
一、想象的概述及声乐中的想象
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下想象在普通心理学是如何定义的: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再创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在声乐训练和演唱过程中,声音的发出直接受到大脑的控制和指挥,歌唱的肌肉运动也必须用想象等其他心理因素来调整。声乐中的想象是歌者在感知、记忆、思维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美妙的新歌声的想象过程。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有了正确的声音概念,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展开想象,形成自己对正确声音概念的理解。那么什么样的声音是正确的或是标准的呢?正确的声音概念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调动身体各个发声器官发出的声音。拥有与自身生理条件相匹配的声部、声区,气息协调、灵活,咬字吐字自然、清晰、准确,歌唱表情大方得体,情绪符合歌曲情景。在声乐训练当中,各个环节无不渗入想象,教师应用语言或手势等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去理解、指导发声的心理活动及生理肌肉,形成正确的发声技能和技巧。可以肯定地说,歌唱技巧的形成必须通过想象来完成。
二、想象在声乐训练中的应用
(一)想象在歌唱呼吸训练中的应用
正确的歌唱呼吸,腔打开,软腭提起,两肋扩张,每个发声器官与共鸣腔体自然是歌唱艺术最重要的基础,我们都知道呼吸乃歌唱之根本,是歌唱的动力,也可以说歌唱就是呼吸的艺术。谁掌握了歌唱的呼吸基本上也就掌握了歌唱的方法。在声乐训练中,教师往往启发初学者闻花香,学生想象在花丛中闻花香的同时,口腔形成了歌唱状态,这样不知不觉就能发出松弛、通透、明亮的声音。如果教师一再说打开口腔或是提起软腭等书面上的词语,初学者即使打开了口腔,提起了软腭,也是被动的、不自然的。这样的动作是做了,但是不是歌唱时所要求达到的。歌唱的气息不是僵硬浅显的,有些学生不能唱完一个乐句,或者唱着唱着气息越来越紧越来越浅,教师启发说:“贴着咽壁吸着唱”,这样学生在体会气息的控制力,喉头也稳定在自然状态下,经过长期的磨练和实践,气息的运用会越来越自如。有些学生在中低声区演唱不错,到了高声区气息也跟着跑了上来,憋着唱高音,一是不好听,二是时间长了对嗓子破坏力较大,这个时候,教师说把气息的支点放低,可以想象在肚脐下三指“丹田”之处,甚至更下方,“高位置、深呼吸”,这样气息吸得深、吸得稳,两肋扩张,气息的支点和声音的高位置尽量拉长,气息和声音形成了一个反向,发出来的声音是立的、稳定的,气息不会再跟着音高越高而变浅,喉头也稳定了,高音也上去了,声音自然、圆润了。气息浅的问题迎刃而解。
(二)想象在“打开喉咙”训练上的应用
打开喉咙是歌唱三要素之一,也是声音教学与训练中很多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要想打开喉咙,喉结必须保持在相对较低的位置,用打哈欠的方法是比较容易找到的这样的感觉。贝基先生说:“我只能教给你像打哈欠那样打开喉咙,你按打哈欠的喉结位置去发音,这是非常简单的途径。”当我们用打哈欠的方法打开喉咙时,同时也体会到喉结降到了最低的位置,喉咽腔甚至还有一种兴奋的扩张感。但是打哈欠的方法,有些学生往往会做过头,或者把握不好这个歌唱时需要的度,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学生记住刚打哈欠那一瞬间的感觉,开口就唱,“吸中有呼,呼中有吸”,这样形成气息的对抗,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就已经形成。有些学生在初学期间,对声音没有正确的认识,总是虚的,躲开嗓子发出自认为美声的声音,教师在纠正这个错误时,提出“胸支点”,沈湘先生也要求“声音要从嗓子眼儿出来,但是嗓子眼儿的感觉不在声带处,而是在上胸部,美声唱法在第二钮扣处。”歌者的注意力一旦转移到这个“胸支点”上,实际的喉头自然放松,自然而然地下降到合适的位置,喉咙也随之打开了,这样也是打开喉咙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声乐训练中,学生一出现气息浅,喉头不稳定的问题时,教师只要稍加提醒,点点胸支点,学生能很快地调整好状态,这也正是发挥了想象等其他心理因素,使学生尽快地“迷途知返”。
(三)想象在歌唱共鸣训练上的应用
我们要节省嗓子的“本钱”,利用共鸣的“利息”来歌唱,这样才能增强声音的持久力,永葆歌唱嗓音的青春。意大利声乐大师巴拉说:“谁会运用头腔共鸣,谁就能唱一辈子。”在声乐训练中,教师会用“面罩”“眉心地方出现振动”等词汇帮助学生体会和想象歌唱时所要求的共鸣效果,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运用哼鸣练习,是找到头腔共鸣的最好训练手段,学生在练习时,感觉眉心地方出现振动,这个振动的方位其实也是想象出来的。
总之,想象是贯穿声乐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歌唱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意境的领会也离不开想象的作用。19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兰培尔蒂指出:“你的歌曲产生自你的想象,歌唱的强度是出于想象,你的技艺闪烁着你的思想。你的解释是你的思想和想象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情感和气质。”可以这样说,在声乐作品的演绎过程中,想象力越丰富,发掘音乐内涵的深度就越大。
声乐训练和表演是集实践性、理论性于一体的工作,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其具有复杂性、抽象性、多样性和不具体性,单从物理学和生理学是不能完全解决声乐训练和表演出现的很多问题的,应该要从心理学角度来发掘认识深层次的问题。研究声乐表演艺术的心理因素,尤其是研究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想象,有利于提高声乐技巧,更好地诠释、表现声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