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潞盐
编者按: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资源,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本刊作为山西重要的文化窗口,宣传山西,促进山西文化资源开发,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尽一刊之力责无旁贷。本期特别推出著名作家周宗奇的长篇纪实文学力作《守望潞盐》,其意即此。潞盐乃人类最早取用的盐种之一,是与“华夏民族同龄的古老而殊异的宝藏”。“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几千年来,潞盐对人民生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潞盐文化。潞盐是河东文明的遗产,华夏文明的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遗产,对于这份遗产的认识与开发时不我待。作家周宗奇先生几经辛劳,对潞盐文化进行了翔实的挖掘、研究、整理,以一个作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与一腔赤子之情,将其成果奉献于读者面前。文章洋洋博大饱含激情,语言通俗、诙谐、生动,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既有史料性、学术性,又有纪实性、可读性,无论作为研究参考,还是一般了解都值得一读。正如作家所言:“守望这样一份国家宝藏,该是一种多么值得自豪的荣光与责任!”
世间食盐种类有四:曰池盐、海盐、井盐、岩盐。何谓潞盐?中国池盐之一种,产于山西省运城市,即古之河东郡。运城古名盐氏,汉时曾设司盐都尉,故又称司盐城。元初改称潞村,于是运城盐池所产之盐便称作“潞盐”,潞盐大名遂流传至今。
潞盐是人类最早取用的盐种之一,其信史可远溯于周代,古名亦称作“苦盐”、“解盐”、“硏盐”、“颗盐”、“大盐”等,均可在《周礼》、《春秋》、《竹书纪年》、《山海经》、《左传》等古籍中得到证实。故其煌煌信史少说也有三千多年,若要加上传说历史,那就悠久得老鼻子了!有方家说:“睽诸史册,运城盐池(所产之潞盐),可谓与我华夏民族同龄的古老而殊异的宝藏。”那么,守望这样一份国家宝藏,该是一种多么值得自豪的荣光与责任!
——题记
第一章盐乎火乎
人类是先学会吃盐,还是先学会用火?这个问题有意思。
关于用火,原先说是早在距今69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的山洞里发现了木炭、灰烬、烧石和烧骨,证明那是最早知道用火的人类。这是1927年的考古成果。但是32年后的1959年10月,这个结论叫贾兰坡和王健两位先生给推翻了,因为他们在山西河东地区发现了西侯度遗址。在这处距今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中,一是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化石,包括巨河狸、鲤、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三门马、古中国野牛、晋南糜鹿、步氏羚羊、李氏野猪、纳马象等;二是出土了一批以石英岩为原料的原始石器,包括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三是发现了令人好生振奋的奇迹,文化层中居然出土有若干烧骨!目前,属于更新世早期的这处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
潞盐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至今没有发现人类最早食用它的考古学证据。最古老的潞盐如此,其它海盐、井盐、岩盐以及外国各地的盐,同样也没有这方面的考古发现。但你不能说因为缺乏考古证据,就断定人类用盐的历史一定比用火的历史短,绝不能。这里,盐有个吃亏的地方,它是一种化学物质,一个大毛病就是见水就溶化。有人拿盐出谜题,谜面说:“水和太阳生宝宝,洗礼要用火来烤。人人见了都喜欢,跌进水里找不到。”抓的就是(煎煮盐的)这一特点。古人类那时连粗陶器都不会造,怎么来储存盐?真就到了能造陶器的年代,装在里面的盐巴能不受潮吗?时间久了能不溶解消失吗?去年,2005年10月3日,俄美两国三名宇航员抵达国际空间站时,迎接他们的礼物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种真空包装的面包和盐。可惜我们的老先人那时候还不会搞真空包装,一不小心就犯了个无法弥补的历史性错误。
那么,人类用盐的事应该怎么说呢?用我们的想象力说一说行吗?不但行,而且也应该。让盐历史空白着源头那么一大段总不是个事。
就说西侯度人。对他们来讲,学会用火的机率要比学会用盐小得多。那时,他们当然还不会钻木取火,人工取火那是燧人氏的事,要再晚上大约177万年左右,他们只会利用自然火。最常见的自然火莫过于雷电引发的森林大火了,但这样的好事也不会天天发生,夏季多些,而一年中的夏季又会有多长呢?
用盐呢,情况却是大大不同。现代科学认为,盐是生命的源泉。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海洋,一切生命包括人类生命在内,其体液是由和海水中类似的盐类所组成,是咸的。血不就是咸的吗?于是,古人类早就从生长在盐沼地区(比如黄河滩涂的盐碱水洼之类)的植物和含盐水中,从猎获动物的血液里品尝到了盐的滋味。这样的机会要比等待雷火多得多,而且做起来一点也不难,伸伸舌头而已,比保存火种要容易得多。
人类用盐肯定比用火早得多,还有一个死证。人类不用火,顶多是吃不上熟食,即所谓的“火食”,继续“茹毛饮血”,大不了闹闹肠胃病什么的,对进化没有大碍。不用盐可就麻烦大了,头昏,恶心,休克,像电影中的白毛女一样长白头发,最后导致人体生理平衡紊乱而死亡。可是事实上人类自从300多万年前出现在世界上之后,并没有发生过太大的进化悲剧,这也就从反面证明,人类早就自觉不自觉地享受到用盐之福了。
那么,西侯度人会不会用上潞盐呢?应该说,用上的机率相当高。
潞盐的历史当然要比人类历史久远得多了。发生在新生代初期的那场叫作喜马拉雅运动的地壳运动非常伟大,不仅造出了青藏高原以及无数的高原盐湖,而且捎带着在河东地区造出了一个神奇的小盐湖。具体来说情形是这样的:它向北波及到峨嵋岭,向西波及到黄河对岸的朝邑、富平一带,沉陷成一个原始湖泊的的雏形,也就是运城盐池的前身。新生代分成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末第四纪初那会儿,又来了一次地壳变化,发生垂直升降运动,有的地方向上隆起,有的地方向下沉陷,中条山北麓造成断裂,形成狭长的陷落地带,其最低处便成了现在的运城盐池。它在河东地区海拔最低,盐湖水面比黄河水面还要低20米。于是,水向下流嘛,周围的水都流向了它。这些水里含有大量的钾盐、石灰盐、镁盐、硫酸盐和食盐,它们与早期的淤积层相结合,经长期日晒蒸发,盐类沉淀,形成很厚的盐层,经地壳不断变化与池水融合,便成了真正的天然盐湖。据现代钻探结果来看,在盐池附近地下两个层面上发现一种叫作有孔虫的化石,这种有孔虫只能生活在与海水有联系的地方,这就判明在新生代的上新世晚期和更新世晚期,运城盐池发生过两次海浸。海浸会带来大量盐分,特别是第二次海浸,咸化的地下水,埋藏的古海水,蒸发浓缩的海水以及盐类的沉积,无疑对盐湖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总之,运城盐池就这么形成了,它的面积据说要比现在大,北面一直到古猗氏县的南境。它静静地躺在那里,默默地奉献出白花花的盐巴,等待着最早的人类来亲近它。
这年夏季的一天,一位好奇心最强的西侯度人,带着他的一帮哥们儿,为追逐一只硕大的山西披毛犀,绕过了中条山的西端,一鼓作气追下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盐湖边,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哇噻!这白茫茫一片是什么呀?”他天生的好奇心要探个究竟,便抓起一把先闻闻,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味儿,就伸出舌头想舔一舔。有个细心哥们哇啦哇啦直比划(这是他们那时的交流方式吧),意思说大哥你小心,上次尝那野果您可刚中过毒,差点要了命呀!但这位首领式的人物满不在乎,说怕什么?这事我不做谁做?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于是一舌头就伸过去了。“哇噻!咸的!跟血一个味。”这下大家全来了好奇心,一堆舌头都忙活起来。意外的大发现让人们极度兴奋,跳呀叫呀,直到觉得肚子饿得不行,才发现那头即将到手的披毛犀早就无影无踪了。但他们依然兴奋无比,每个人都尽可能多地带上那发咸的东西,踏上了归途。
推荐访问:守望
上一篇:人造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