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式教学策略在“酶本质的探索过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概述论证式教学的内涵,结合人教版高中生物“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内容进行案例分析,阐述论证式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论证 论证式教学 酶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92-02
开展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新课改以来,新的生物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动手实验和参与活动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同时,科学探究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一定提高。但不幸的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表现出这样一种倾向,部分教师过于看重探究的形式,认为探究教学就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参与活动”等,而忽视探究所得结果的推理和论证,违背了科学探究的本意。当今许多教育科学家指出,理科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将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到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以及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论证式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建构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理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论证的内涵
论证是共同体围绕某一论题,利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证据,运用一定的论证方式解释、评价自己及他人证据与观点之间的相关性,促进思维的共享与交锋,最终达成可接受结论的活动。目前,运用最多的论证模型是Toulmin论证模型,由Toulmin于1958年提出,其内容包括资料、论据、主张、支持、反驳和条件限制等6个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我国研究者吴旭聪以遗传物质的发现为例,说明论证的组成(如图1)。
二、论证式教学概述
(一)论证式教学的内涵
论证式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论证引入课堂,使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并促进其思维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二)论证式教学策略的一般程序
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论证式教学策略的一般教学程序如下(如图2)。
以上4个环节中,前两个环节主要由教师课前完成,这两个环节的完成,需要教师基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适当分解核心概念,梳理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能够直接指向相关结论的数据或资料;后两个环节是在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论证式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营造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反驳,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2)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要力求新颖有趣,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论证活动中;(3)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明确自己的想法;(4)学生在问题表征、证据提出等方面存在困难,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有意训练。
三、论证式教学在“酶本质的探索”片段教学中的应用
本片段主要以科学家探索“酶的本质”的历程为线索帮助学生建构酶的概念,经历“酶的本质”的论证过程,认同科学的进步需要科学家不断地探索与争论。本节教材呈现了巴斯德、李比希、毕希纳等6位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和主要事迹,依据6位科学家研究结果的逻辑关系,拟定以下教学顺序:首先按逻辑顺序依次提供巴斯德、李比希、毕希纳三人的研究结果,并适时巧妙地提出问题加以引导,鼓励质疑,阐明“发酵是由酵母活细胞产生的某种物质引起”之主张。接着,呈现萨姆纳等人的研究结果,得出主张,鼓励质疑并提供反例,对主张加以限制,从而阐明“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之主张。由此学生建构酶的概念。
(一)教学设计
“酶本质的探索”片段的教学设计如下表1所示。
体会巴斯德和李比希二人争论的焦点,再通过分析推理毕希纳的研究,修正主张,达成共识。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的论证教学中,鉴于学生已经知道“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没有让学生直接对“酶本质是什么”进行论证,而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总之,论证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科学地分析资料,运用推理,提出主张,并针对质疑进行反驳,从而不断修正完善主张。由此,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生物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星乔,米广香.论证式教学:科学探究教学的新图景[J].中国教育学刊,2010(10)
[2]Toulmin S.E.The use of argument.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8,87—99
[3]吴旭聪.基于TAP模式的生物学论证教学[J].科学教育,2012(3)
[4]许桂芬.“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论证式教学尝试[J].生物学通报,2014(2)
【作者简介】汤婷(1992— ),女,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