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网络完成覆盖亚太等
北斗卫星网络完成覆盖亚太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前,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已成功发射升空。此举表明一个导航卫星网络已经构建完成,覆盖中国以及大部分亚太地区。明年上半年,北斗将正式提供服务。计划到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拥有35颗卫星,形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网络。
中国卫星高精度星载铷钟通过验收
日前,航天二院203所研制的两台北斗二代二期导航卫星高精度星载铷钟电性件通过有效载荷总体的验收。星载铷钟是北斗二代卫星的核心部件,关系到整个卫星系统导航定位的精度。星载铷钟的长期频率稳定度和产品寿命大幅提高,产品体积重量降低了30%以上,减轻了卫星的负荷。高精度星载铷钟性能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成功研发首台3D激光烧结机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数字化制造及新材料、新能源应用为代表的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3D增量制造技术是数字化制造的重要标志,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被公认为3D增量制造技术的最佳途径。湖南华曙高科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高性能3D激光烧结机,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
新型超密磁带可存储35TB数据
富士胶片公司和瑞士苏黎世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型超密磁带,被称为“线性磁带文件系统”。他们研制的原型超密磁带覆盖钡铁氧体颗粒图层,所使用的带盒长10厘米,宽10厘米,高2厘米,能够存储35TB数据,大约相当于3500万本图书所涵盖的信息。
最快超级计算机每秒运算逾2亿亿次
美国科学家们展示了一款名叫“泰坦”的超级计算机,它可能是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这款计算机的内存也超过了700兆兆字节,运算速度超过每秒2亿亿次,即相当于全世界70亿人每个人每秒钟进行300万次运算。它可以让科学家们更切实可行地去模拟替代性能源、能源使用率等实体系统。
从分子层面解释“记忆的产生”
美国神经学家们揭示了记忆形成中分子的时空活动。他们利用加利福尼亚海兔,对形成短期、中期和长期记忆过程中神经元分子活动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进行了区分。这一成果为记忆形成的分子活动提供了最新解释,也为开发相关疾病的干预疗法带来了更好的“地图”。
新算法能确定两神经元间的连接概率
神经元的通讯速度非常之快,而德国科学家新开发出一种破解连接脑神经线路的运算方法,通过检测总体神经元的活动,能确定两个神经元连接在一起的概率。了解神经元之间如何建立信号线路,有助于人们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
用蛋白质制造诱导多能干细胞
利用病毒将基因插入特化的成熟细胞,将其变成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研究成果荣获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有人指出,用这种方法造出的细胞效率虽高,但能治病也能引发细胞癌变。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发现,只用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来制造iPS细胞更加安全,效率也能大大提高。他们认为,该发现照亮了细胞向多能性转变的生物路径,为多能干细胞疗法进入现实铺平了道路。
可绘制全脑神经连线图的新方法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革命性方法:利用“单个神经元连接条形码”的新工艺,高通量DNA测序法能以单个神经元的解析度来探求神经回路的连接,进而可获得小鼠的全脑神经元连接图。与之前利用电子显微镜检查单个细胞间的突触的手段相比,该方法廉价且快速,其目前正在接受概念论证测试。
纳米技术检测艾滋病毒便捷便宜
利用人体唾液检测艾滋病毒的手段相当简便快捷,但如果病毒载量未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往往会闹出“假阴性”的“乌龙剧”。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用纳米技术测试血清的方法,它能够使待测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为红色(阴性)或蓝色(阳性),用普通裸眼就可分辨,其灵敏度比目前的检测方法高出10倍以来,且成本低廉。
天文学家发现宜居“超级地球”
星球的宜居条件是表面温度适宜,具有液态水,有白天与黑夜的循环。日前,来自英国赫特福德郡大学和德国哥廷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颗代号为HD40307的恒星周围发现3颗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其中只有一颗处在所谓的“宜居带”上。这颗行星的轨道运行特征意味着它也许能够支撑生命存在,且其质量至少是地球的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