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的胖子
这是一个对胖子愈发不友好的世界。这样说的缘由并非歧视,而是肥胖作为科学家的研究对象,被摆放在显微镜下已经毫无隐私。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听闻涉及肥胖的研究出炉。胖子请假多,胖子性生活有缺憾,肥胖会“传染”给下一代,就是新近肥胖研究得出的结果。
在英文中,表示肥胖的词汇有不少,最常用的是obese和fat。前者多由医生讲出口,客观形容肥胖这件事;后者则是普通人多用,包含明显的感情色彩。若对应到中文,obese是委婉的说法,将肥胖称为“体重严重超标”,而fat则犹如直言不讳地喊“死胖子”。不久前,英国卫生大臣安妮·米尔顿建议说,人们应该用fat替代obese,来指称肥胖人群。理由是,fat虽具有攻击性,也更伤人感情,却能让他们更有动力去主动减肥,让他们意识到肥胖的害处。
近朱者赤,近胖者肥!肥胖具有一定的“传染性”。2007年,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对波士顿地区30年间的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如果你的朋友变胖,那么你本人变胖的几率将增加57%;若你的兄弟姐妹或配偶变胖,你变胖的几率将增加40%或37%。
事实上,这种社会传染性,不仅因为具有相同饮食爱好或运动习惯的人会经常在一起那么简单,更多的原因在于,亲朋的身体变胖发福,会让自己模糊标准体重的概念,不由自主地向他们看齐。
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祖先相比,现代人的生活的确太过惬意。在电影《机器人瓦力》里,未来的人类瘫软在数字化躺椅上——下肢短小无力,身体横向发展。仔细想下,人们每天静坐的时间远多于运动。汽车、沙发、办公椅,我们压根没机会舒展身体,活动肌肉。
美国疾控中心2009年的一项统计显示,美国肥胖者每年的医疗费比体重正常者要多。有趣的是,面对日益臃肿肥胖的美国人,奥巴马还曾设想征收“罪恶税”,将矛头对准含有高热量或糖分的碳酸类饮料。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肥胖!2010年3月底,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报告称,中国2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达10.6%和8.8%,总体患病率已达9.7%。中国已成为不折不扣的糖尿病大国,有大约1900万个胖子分布在你我身边。
肥胖不利自身,也对下一代造成影响。比如说,患有肥胖症的孕妇所生产的婴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几率更高。2010年8月初,美国波士顿的研究者发表研究称,孕妇在怀孕期间若过度发福可能会导致婴儿先天性肥胖,对其生长也造成影响——千万别小觑这一结论,研究者是在对约51万孕妇和110万个婴儿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后,得出上述结论的。
肥胖者总念叨的事情就是减肥。从生理学角度看,身体的增重需要能量支撑。换句话说,一切减肥的基础必定是控制能量摄入,增加身体的能量消耗。这意味着减肥肯定是件辛苦活,它既需要苦行僧般的饮食控制,也需要持续不断的身体锻炼。所以,但凡透露轻松减重、随心所欲吃喝的减肥广告,肯定不靠谱。
在崇尚体瘦即美的社会里,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总觉得自己胖得要命。很多人所认为的胖,其实压根没达到医学上的肥胖标准。人们最需要弄明白的是,你真的体重超标或肥胖吗?医学上对胖的评价有客观标准,即体质指数(BMI)。作为国际通用的体格评价指标,BMI常用于营养状态评估,也是肥胖判定的一种指标。BMI的计算方式是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其正常范围为18.5~24.99。
上一篇:新教师有必要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
下一篇:两年制护理专业的回顾性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