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压测量信息化教学设计
摘 要 “正常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是《人体生理功能》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笔者选取护理专业《人体生理功能》中“正常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章节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微课教学、网络教学、翻转课堂、虚拟仿真、案例分析、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在课前、课中、课后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将要从目标确立、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资源整合、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讲述。
关键词 动脉血压测量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1目标确立
根据三年制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体生理功能》课程标准,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以及护理专业的岗位能力标准,确立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准确把握血压、动脉血压概念、正常值。(2)正确领会动脉血压形成的三大因素。知识目标:(1)学会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2)能够判断被测者动脉血压的正常与否 。以及情感目标:(1)联系相关岗位知识及技能学习,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2)加强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关爱高血压患者。我将采用信息化手段突出重点,而对动脉血压的形成这一难点,除运用信息化手段外,我还通过联系临床,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将枯燥的知识实际运用,来实现对此难点的突破。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使用的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生理学》,生理学为护理专业专业基础课程,承上启下,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非常重要。此书内容精湛、必需够用,编排新颖、理论与实践贴合紧密,利于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该书简化了理论知识、侧重知识的应用、突出培养职业能力,与护理专业的培养契合度很高。
当今社会,血管系统疾病多发、常见,本次授课是血液及循环功能中的血液循环部分的血管功能。本次授课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动脉血压的形成及正常值和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血压是四大生命体征之一,通过测量血压可以判定人体的生命特征。血压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又是护理学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医学专业课程之一。在机能学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正确血压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同时还要掌握血压形成的原理及机制,讨论分析血压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及意义,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中血压测量是日常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检测指标之一,也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本次课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增加:高血压的防护部分,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国家卫计委先后出台《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 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 35岁以上人群门诊首诊测血压制度,对就诊高血压患者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期给予积极的健康指导和合理的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动脉血压测量成为他们必须掌握的技能。
3学情分析
我的授课对象是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三年制护理学生已具备医用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等相关知识,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乐于通过移动互联网、运用智能化的信息工具获取学习资源,迫切希望掌握血压测量的重要医学技能。他们团体协作能力较强,但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耐心和持久性。人体生理功能是他们接触的第二门医学课程,血管生理功能生活中常见又紧密联系专业课,他们充满好奇,学习兴趣浓厚,参与欲强。
4教学设计
基于学情和学习目标目标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我选在生理综合实训室室开展教学,此实验室不仅有血压计、听诊器,而且人手一台计算机,学生可通过局域网登陆VBL-100医学机能虚拟实验室系统,实现在线模拟学习与检测。在教学内容上采用理论-实践-拓展一体化,理论、实践相结合,符合生理学课程特点。临床拓展巩固重、难点,服务专业、对接岗位。
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共同提高。同时制定考核标准,通过标准化的考核客观即时检测学生的目标达成度。
5教学实施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以下主线展开。学案领航-新课导入-新知构建-巩固提高。新知构建包括血压的产生及正常值和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两部分内容。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课前将做学评案、课件、微课通过超星学习平台上传给学生,引导其利用教材、网络等完成预习任务,做好课前准备。其中做学评案是我们教研室数位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具体情况精心编写。人体生理功能课程网络资源库内容丰富,包括视频、动画、课件、测试题等供学生预习、学习。
授课之初高血压患者就诊的临床案例导入新课,从而引出两个问题:患者血压正常吗?我们如何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教会学生不但要用所学知识判断疾病,还要站在患者角度,关爱患者)血压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图片展示和不同注射器喷水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血压形成的条件。通过吹气球与动画演示说明大动脉弹性储器的作用,是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突破了难点。通过掌握正常血压来区分高血压与低血压,你正常吗?进行随堂检验。
对于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通过以下七个方面来进行。一观看视频、规范操作。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中规范的操作步骤,结合预习的知识初步掌握了动脉血压测量的步骤。二动手实践、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老师通过观察,指导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三小组讨论、查漏补缺;通过小组操作后的讨论,指出大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法。四七嘴八舌、大家找茬,随机找出两名同学进行操作,其他同学观看,并指出存在的有点与不足,大家共同提高。五师生共做、攻破难点,很多同学对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声音把握不准确,我们采用多头听诊器,当到达收缩压与舒张压时作出手势,使学生掌握了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声音变化特点。六结合临床、制定考核标准,结合医院护理时的情形制定了血压测量的操作流程和考核标准。七小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间比赛,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
6课后拓展
通过科普讲座、微信推送等方式和渠道开展宣传科普工作。学生制作动脉血压测定以及高血压预防宣传材料,选出优秀作品上传学院微信平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这一技术并了解高血压预防的重要性;深入开展护教融合,将学生社团活动计划与医院健康宣教计划有机融合,组织学生进入社区街道,开展高血压预防宣教活动。
7资源整合
本课实施中运用到的资源有:教材,包括课本、学案、评分表以及血压计和听诊器。网络资源有推荐的生理功能课程资源库和生理功能精品课程网站。还有VBL-100医学机能虚拟实验室,学生通过进入资料室查阅资料,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还可以进入考场进行测试。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8教学反思
生理学实验中人体动脉血压测量的 信息化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大部分同学反馈这种教学方式相比较于指导老师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更有利于知识的接受。这种受益最直接体现在学生课外社區服务活动中,他们专业的操作技能和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均得到社区居民的充分肯定,这也增强了学生继续学习的自信心。信息化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对轻松的氛围,学生不仅能够完成人体动脉血压测量操作,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进行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完美运用。这些信息也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的实验形式需要改革,只有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才能让生理学实验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
本次授课才起“理论-实践-拓展”一体化,不仅使知识得以“可视化”,符合人体生理功能课程特点;而且还服务专业、对接岗位。但是由于本门课程以说理为主,并不是每次授课都可以采取这样的授课方法,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探究。
上一篇:如何正确处理体育课中的极点现象
下一篇:老年人呼吸系统临床生理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