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畜生理研究的领路人
韩正康,1924年生于宁波慈溪县鸣鹤场,1943年高中毕业后,先后就读于前国立英士大学(解放后并入浙江大学)、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1947年夏,毕业后留校任家畜生理学助教。并在医学院生理科(由我国生理学一代宗师蔡翘教授主持)进修。1954年,时任职讲师经国家选派入原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攻读动物生理学研究生,在著名农畜生理学家雪聂肖可夫教授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1958年冬毕业后回国,在南京农业大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曾兼任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生物系动物生理学教师,农业部草原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回国后,韩正康即开始家畜生理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他将主要精力贯注于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畜禽营养生理及其调控。
韩正康首创动物十二指肠、胰、胆三通瘘管的生理外科手术及其实验研究方法,他率先利用长久性瘘管法研究猪的消化生理及反刍家畜牛、羊营养生理,填补了我国家畜生理和动物营养科学研究中的空白。
他以水牛和湖羊作为主要实验动物,建立了研究瘤胃消化代谢的基本方法,以秸秆类消化与非蛋白氮为重点,系统研究了瘤胃消化代谢的基本规律。对瘤胃微生物的研究除了对我国水牛和湖羊的纤毛虫种类、数量以及对氮代谢作用外,还对水牛的厌氧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其作用获得初步研究成果。实验研究表明,一些内分泌激素不但可以经血液通过瘤胃壁或唾液进入瘤胃,还可与瘤胃微生物有关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瘤胃代谢。在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研究中,韩教授除利用安装瘤胃瘘管外,同时用长久性十二指肠瘘管和血管导管,定量研究反刍动物的复胃和整体消化,在绵羊、山羊、水牛、乳牛、牦牛上获取大量有价值的资料。首次证明反刍动物的复胃粘膜存在消化酶的膜消化作用。他的这一研究,总结成《饲养管理条件与水牛瘤胃消化代谢的研究》一文,在国内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上世纪60年代开始,韩正康教授及其团队就开始泌乳的生理及生化研究,以后,他与广西水牛研究所合作,对摩拉、尼里乳用水牛及其与我国水牛杂交后代的泌乳生理特性,特别是对排乳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80年代,和联邦德国畜牧科学与动物行为研究所合作,为以后开展神经内分泌调控生长、泌乳及消化代谢,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打下良好基础。
动物实验表明,应用半胱胺耗竭动物下丘脑和胃肠道的生长抑素(SS),促使内源生长激素的生成和释放明显增加,从而显著促进畜禽生长,提高饲料利用效率。通过长时间的实验研究,韩正康教授及其团队发现从牧草提取的异黄酮植物雌激素(芒柄花素)或人工合成的大豆黄酮,可与动物体内的17β-E2受体结合,可提高动物外周血液催乳激素(PRL)水平,诱发乳腺发育(提高大鼠乳腺的RNA和DNA含量)和促进泌乳。生长抑素耗竭剂半胱胺,亦可使受孕大鼠乳腺发育(DNA含量增加)和哺乳期泌乳量增加。上述两种生活活性物质口服也均可促使母猪和母山羊的乳腺发育和泌乳量增加。韩正康教授的这项研究无疑为家畜饲养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生理调节剂,已在饲料工业中广泛应用。
1978年10月,韩正康教授代表我国参加在西班牙举行的“动物行为学在畜牧中应用”第一届国际学术会议。此后,他积极参加国际间学术交流,多次组织和主持我国的动物生理生化学术会议。在韩正康教授的努力下,中国先后与德国、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相关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密切了中国与国际研究领域的联系。
让韩正康教授最为自豪的不是一生获奖无数,也不是著作等身,而是创建家畜生理研究室和动物生理生化实验室,为我国农业动物生理学科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韩教授曾培养助手、进修人员及研究生数十名(其中博士生23名),被江苏省评为优秀研究生教师。1996年离休后,他依然承担研究生论文指导的工作。
上一篇:面对学生,笑口常开
下一篇:“家畜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