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舞龙看民俗体育的发展
摘要:民俗体育是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但是在全球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民俗体育的发展正逐渐受到了来自美国大众流行文化的冲击,中国民俗体育正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局面。除了外在的压力和冲击,民俗体育对于中国人自己而言也变得越来越陌生化,呈现出某种隔离感,因此民俗体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也面临着学习者和继承发扬着数量减少的局面。本篇文章以民俗体育运动中富有特色的体育舞龙为例,来探讨在此环境下,民俗体育运动的未来发展,希望能够为促进民俗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摘要:民俗体育;体育舞龙;发展
引言
体育舞龙是我国民俗体育中发展历史较为悠长,在国外传播较为广泛的一项体育运动。在国外大大小小的唐人街中,春节期间的舞龙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而是已然演变成了一种文化象征,对于外国人而言,舞龙运动就是中国人特有的庆祝节日的方式。然而对于中国人自己而言,体育舞龙的表演和关注度似乎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甚至出现了遗忘的趋势。年轻一代的人更加热爱现代的篮球文化、足球文化等,对于中国的民俗体育运动的关注度远远难以企及对于西方流行运动的关注度。这个现象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民俗体育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1.相关概念介绍
1.1体育舞龙
体育舞龙是以象征华夏民族精神的龙为表演主体的一种体育娱乐活动,其气势磅礴,雄浑豪壮,广泛流传在祖国辽阔疆域的南北东西。千百年来,象征着吉祥、欢乐和幸福的舞龙运动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城乡喜庆佳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也是当前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大众体育项目之一。
1.2体育舞龙的起源
体育舞龙又称体育龙舞。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中华民族的祖先,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龙”描绘得活灵活现:蛇身、鹿角、鹰爪、马脸、浑身金灿灿,两须宛若飘带;它是“龙麟凤龟”四灵之首;是“龙龟象鹤”四寿之头;它被膜拜为神兽之冠;它还是被想象为人水能游,陆地能行,腾空能飞的三栖动物。在民间传说中,它是消灾降福的“龙王”;雕刻在宫殿上是帝王政权的象征;在工艺图案中,则是种美丽的装饰。从古至今,龙是中国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寄托,人们在生活上和“龙”结有良好缘分。单单以体育舞龙来说,凡有喜庆佳节或神圣庆典,均以体育舞龙为最热闹的助兴节目。
1.3竞技类的体育舞龙
具有竞技色彩的体育舞龙运动即以舞龙比赛的方式。一般国内比赛有舞龙锦标赛、舞龙精英赛、农运会舞龙比赛、舞龙邀请赛和大奖赛。舞龙比赛一般设规定套路和自选动作。舞龙比赛套路套路两项,是通过舞龙者人体运动和姿态变化,应用走、跑、跳、翻、滚、转体等动作与舞龙技巧相结合,表演龙的舞、游、穿、腾、翻、滚、盘、缠、戏、组图和造型,展现龙的形与神和龙所象征的中华民族奔晴争跃的精神风貌。舞龙竞赛套路的基本特点是: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编排巧妙、节奏明快、风格别致、技术难度大、质量高、有创新,全套动作有动有静、有刚有柔、以动为主、灵活敏捷、形神并茂,整个套路表演高潮迭起。为了促进体育舞龙运动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于1995年2月将舞龙列入全国正式比赛项目。
1.4表演类的体育舞龙
体育舞龙不仅具有竞技类的舞龙比赛,还具有表演类的体育舞龙。表演类的体育舞龙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综观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从久远的年代起,舞龙活动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舞龙不再是某一民族独有的“自喻”项目,而是属于各个民族的了。今天,在我们祖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龙”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的创造和流传是全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部分,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所喜爱。
2.体育舞龙发展面临的挑战
2.1受到当代文化冲击严重
将体育舞龙放在现代语境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类似于体育舞龙运动的民俗体育运动正在受到当代文化的严重冲击中。作为团体体育运动的体育舞龙运动因为其体育的特有性尤其受到更加嚴重的冲击。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体育舞龙也同样受到了文化全球化的影响。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化已然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又加快了文化全球化的步伐。从文化发展的层面分析,每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都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冲击,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大家考虑的问题都是要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独特性。经济作为一个较为死板的东西可以实现全球化,但是作为文化的体育项目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却显现出了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趋势。这种文化帝国主义的主宰者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强势文化中心。不得不注意到的是,自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美国流行文化和体育运动文化的冲击就像洪水一般冲向了尚未站立起来的中国文化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仍处于少许自我怀疑状态下的民俗体育更加难以看清自己的发展方向。作为具体的个人在这种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文化强权下的诱惑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怀疑,让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在上个世纪广泛传播的体育舞龙在新世纪初也变得沉默寡言起来。
2.2关注度低
体育舞龙的群众基础差,关注度低是另外一个体育舞龙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首先体育舞龙自身在群众中出现的频率低,依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仅有春节等重大的节日进行庆祝的时候,才会选择进行舞龙的表演。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在古代的社会中,由于龙掌控着天气的变化,为了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保佑庄稼丰收,人们通过舞龙的方式向龙王爷传递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大部分人已经脱离了农村生活而向着大城市进行自我发展。这个时候就导致了人口的大量流失,城市又是大众文化的代表地区,因此体育舞龙难以在大城市立足,而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造成了群众基础的薄弱,使得人们对体育舞龙逐渐丧失了关注度。虽然人们知道传统的民俗体育的丢失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可能是一场灾难,但是在自我的生存发展面前,这一切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往往也会选择将地区的产业定位成重工业或者是可以获得较高盈利的产业,忽视了体育舞龙等民俗体育的发展空间,挤压了其空间,更加降低了群众对其的关注度。或许有些留在农村的人对于体育舞龙抱有一定的情感,但是随着其年龄的增大,一代人的消亡也就注定了体育舞龙的衰弱,加之体育舞龙本就是一个需要团队配合的体育项目,人数的减少,凑不成一个完整的队伍,使得关注体育舞龙的人也变得无能为力。
2.3传承力量不足
传承力量不足导致了体育舞龙发展受到阻碍。其实对于民俗体育运动在大众流行体育运动冲击下的生存问题,国家已然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改革开放后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进行改革开放后,为了减少美国为主导的流行体育文化对我国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的冲击,就在部分体育院校开设了民族、民俗传统体育专业。到21世纪初,普通大学体育院校也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在课程设置上对课程的分配、课程的结构,课程教学计划都有明确的规划,可以说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已走上全面发展阶段。近几年,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也发展迅速,但目前引进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大多作为课外活动来开展,搬上课堂尚处在实验阶段,实验的结果发现,这类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参与性等方面是有收获的。但是我们仍然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即使是对青年一代进行民俗体育文化的教育,也面临着传承力量不足的问题。归根到底,主要是因为作为潜在传承力量的学生缺乏对传统民俗体育的兴趣。以体育舞龙为例,即使是在学校中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由于体育舞龙是一个对技术要求较高,团队配合能力较高、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学生短暂的学习并不能够完全吸引其对体育舞龙的继承。打个比方,有多少同学为了成为NBA的篮球明星在课余时间在篮球场上练习篮球,又有多少人在课余时间可以去练习体育舞狮运动,将其真正作为自己的兴趣,答案可想而知。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大环境导致的,年轻一代的传承者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的裹挟下,很大一部分已然放弃了作为民俗体育的体育舞龙,这种传承力量的减少不利于体育舞龙运动的发展。
2.4创新性差
虽然体育舞龙是传统的民俗体育运动的一部分,但是所谓传统和民俗体育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创新,体育舞龙之所以面临着艰难的局面,实质上很大一部分是缺少了自身的创新。以具有竞技色彩的体育舞龙运动为例。竞技体育对于每个国家而言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是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的今天也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准。同样竞技体育能够起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在我国,竞技体育承担了发扬体育运动的作用。体育舞龙的竞技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为体育舞龙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对于竞技色彩的体育舞龙运动而言,在竞技体育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技术的创新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一些国家重视的体育项目和受到国际认可的体育小牧,创新能力是非常高的。比如中国乒乓球队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技术创新27项,占近百年世界乒乓球技术创新的58.7%,使其保持了长盛不衰;中国体操队、女排、跳水队等运动对在奥运会和重大国际比赛中能够屡创佳绩的原因也在于对于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对于体育舞龙来说,自身的技术传承者的数量就少,创新理念也在民俗体育中不明显,得不到重视,因此创新的缺乏导致了体育舞龙的发展缓慢和宣传度低下。
3.体育舞龙的改进策略探析
3.1利用文化宣传树立自身特色
全球化下的文化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并不是无可奈何的。韩国的跆拳道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是个弹丸之国,却能把自身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发扬光大,这就给中国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的价值。但是不同于韩国的跆拳道,中国的民族数量基数大,文化内容比韩国要多得多,再加上体育舞龙本身想要建立起跆拳道馆那样密集的训练场所以数量取胜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文化宣传的手段来对体育舞龙进行宣传,因为体育舞龙本是也是民俗文化的符号之一,在中国逐渐意识到我们正在逐渐丧失自身文化本体的时候,对于具有民俗特征的体育运动的关注实际上就已经不再是对于单一民俗体育项目的拯救活动,而是上升到对于整个中国民俗文化的拯救当中。利用媒体的力量,比如用纪录片的方式去纪录关于体育舞龙的特征、发展现状来挖掘其中的文化底蕴,最终带给更多人文化情感的触动,树立起民族文化的特征,从而引起更多人对于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视。作为国家,可以利用自身的电视和网络平台,以广大的群众作为受众来进行宣传,用舆论带动群众对于体育舞龙的关注。因为对于现代的观众而言,其实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的节目是可以对观众构成吸引力的。
3.2增強体验活动
关注低导致的体育舞龙的发展步伐缓慢,可以通过扩展体育舞龙的展示范围的方法来解决。农村地区的体育舞龙需要扩展到城市。城市文化的单一导致了很大程度上的同质化,比如大城市中的街道里面的一样的大商场、KTV、饭店,让人们在便利的生活中感受到的是冷冰冰的工业化气息,作为中国人,其实自古至今有一种骨子里面存留的对热闹环境的向往,但是城市生活的无奈阻挡了这些的发生。传统的民俗活动对于人们的共同活动却是一个有力的凝聚力。对于体育舞龙运动而言,可以通过在街道上进行展示来吸引更多的人对运动的关注,同时以社区或者是学校为单位可以多次组织体验的活动。现代人的健康意识增强使得大家越来越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而体育舞龙是一项耗费体力的运动项目,开设多种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更多的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体会到久违的热闹的感觉,同时也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由于体育舞龙是一个以团体为中心的运动项目,因此可以通过网络宣传号召更多的人拉上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共同体验传统的民俗体育的文化魅力。只有通过大面积的普及宣传,才能在增加知名度和认可度的基础上,让体育舞龙可以逐渐获得大众的关注,从而为中国民俗体育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3.3开设专门的机构
从上文中的教育现状中可以看出,开设了相关课程的学校实质上并不能完全保证传承者数量的增多,许多学生对于体育舞龙的学习是迫于学校的压力和考试的压力,没有真正从骨子里去对传统的民俗体育提起兴趣。笔者认为,开设专门的机构并不一定放在学校中,虽然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但是由于相关课程设置导致的学习周期短,对于民俗体育的了解实质上并不深入,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并不是体育舞龙等民俗体育本身没有吸引力,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了解导致的。从广场舞的风靡我们可以看出中老年群体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以及热爱群体活动的特征,最主要的是这个群体拥有较多的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为这些群体开设专门的机构进行教学活动或者是单纯的知识普及活动,让这些中老年人作为传播的主体来对体育舞龙文化进行传播,因为社会的一体性和互联网的普及,一个群体对某种运动的兴趣增长实际上是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于其关注的,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更多对民俗体育热爱的年轻人,从而增加了传承者的数量,扩大了影响力。
3.4和現代流行元素相结合
从韩国跆拳道与街舞相结合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中可以看出其经过创新后更加容易受到群众的欢迎。对于体育舞龙等民俗体育也一样,结合一些现代流行元素来增加群众的关注度是创新的途径之一。例如选择一些流行音乐,将舞龙动作进行创新与音乐的节拍融合在一起,从而提升体育舞龙的观赏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关注度。亦或是将体育舞龙与戏剧结合起来,让其成为戏剧演出的一部分,都是值得探索的创新方向。
4.结语
民俗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传承的人也离不开创新,随着中国对于自身文化越来越重视,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体育舞龙等民俗体育的未来将会更加明亮,当然这需要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共同打造属于中国的特色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汪海洪,王春波.“意义结构”的重构是发展民俗体育的根本出路——以胡村舞龙活动为例[J].考试周刊,2016(58):26-29.
[2]梁红玉.乳源高级中学龙狮队:传统体育舞出青春气息[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4(04):4-5.
[3]李晓明,郑杰.高校民族体育舞龙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07):124-125.
[4]郑杰,李晓明.高校公共体育舞龙选修课的现状与对策——以丽水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 (11):3-4+7.
[5]曾志强.在高校推广舞龙民族体育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3(80):121+128.
[6]王若光,啜静,刘旻航.我国民俗体育现代化演进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06): 10-15.
[7]刘旻航,李储涛,赵壮壮.民俗体育文化价值演进规律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06):85-89.
[8]戚序,王世基,贾国涛.国家体育舞龙比赛标准道具“铜梁竞技龙”彩扎工艺研究[J].装饰,2012(04):110-113.
[9]王若光,刘旻航.我国民俗体育功能的现代化演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24-28.
[10]陈堂.中学体育课程开展舞龙运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6):241.
[11]涂传飞.社会再生产机制: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的人类学阐释——来自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民族志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01):19-23.
[12]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1):27-33.
[13]王铁新,常乃军.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133-139.
[14]李先长,涂传飞,严伟.百年来中国民俗体育研究述评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06):16-22.
[15]马子理,马岩勇.从高校体育社会学特征看舞龙舞狮运动进课堂[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11):173.
[16]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8):24-31+51.
[17]刘静,余汉桥.从文化结构看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的现代化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7): 889-891.
[18]曾世华.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现状和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436-1438.
作者简介:王晏鑫,本科,学士,男。
上一篇:民间青花的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