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践行“一课一得”
作为新手教师很容易有个误区,就是恨不得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把无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看上去你教了很多,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但是太多的教学目标,反而让课堂失去了重心。学生刚刚能够体会一点,还没有消化,马上就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没有真正学到东西。实际上课堂效率不高,学生没有真正吸收,容易消化不良更调动不来学习的兴趣,让语文失去了语文味。随着教学经验的累积,越来越清晰了解到要“一课一得”的重要性。
“一得”的“一”指的是每节课课堂教学目标不可太多、太泛,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教学目标。“得”实际上就是教学目标要聚焦,围绕一点展开学习,所以“一课一得”指的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只选择核心,重点突破。下面,我以《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谈谈对“一课一得”理念的践行。
一、研究教材,清晰目标
钻研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吃透教材才会知道这节课的“得”在哪里。一堂课试图把所有重点都上完,必定会让学生吃得太饱而消化不良。因此,把握每篇文章真正的特色所在,然后整堂课就围绕这个特色展开,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得”。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科学小品文,共列举6个仿生学事例,其中第1、6小节略写,3-5小节详写。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以生物为师,具体说明了“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而详写的3、4、5小节又各有不同:第3小节展示了如何从鸟类和昆虫身上受到启发,不断改进飞机设计的历程;第4小节则运用设问手法,说明发现轮船航行问题后如何从鲸的“流线体”上受到启发,改进船体设计;第5小节则介绍人们从生活中鸡蛋受力现象引发联想,建造出许多“薄壳结构”的建筑物。最后,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呼应开头,点题作结。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定为能梳理出文章所举仿生学的事例,感受说明文的段式结构和语言特点。激起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则是教学难点。根据研究出来的教学重难点,教师就可以清晰学生这节课的“得”在哪,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二、突出重点,享受课堂
为了突破《人类的“老师”》的教学重难点,针对“得”我设计本课教学先由《鲁班和橹板》改编的儿歌的激趣,链接到人类的“老师”。旧知识带动新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初读全文,认识到人类的“老师”就是自然界的种种生物。随之,迁移运用文本中略写的句式结构,梳理详写的仿生学事例, 对3-5小节的内容形成概括。接着品读说明文的段式结构和语言特色,为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交流课外的仿生学事例进行铺垫,激起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兴趣。
“一课一得”要求在定下重点、目标之后,就要在整堂课上紧紧抓住这个重点,突出这个重点,舍弃一些旁枝末节。让学生明确这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轻松享受课堂,而不是时刻担心一不留神就遗漏了教师讲授的知识点。
将《人类的“老师”》这节课的“得”定在梳理出文章所举仿生学的事例,感受说明文的段式结构和语言特点,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着重练习学生的是总结概括的能力。想要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抓要害词仿写第一小节的句式概括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迁移运用第1自然段学到的句式结构“科学家从……得到启示,发明了……”以及第六小节的句式特点“人们模仿……造出了……”学生学会找中心句关键词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发现第六小节的句式概括起来更精炼,进行迁移学习。
三、体会表达,一课一得
说明文在表达上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引導学生发现说明文的段式结构,发现同中有异,然后根据提纲进行仿写扩充。这就是本文独有的特色,也是本课第二课时的“得”。因此,课文比较介绍语言有什么不同。引导发现作者带有情感,这样会让介绍更生动,也更能体现人类善于观察,不断求索的精神。
课堂要真正落实“一课一得”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需要你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目标,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正确处理理解感悟和表达运用的关系,把表达运用的训练渗透到理解感悟的环节中,用理解感悟来促进表达和运用,相辅相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213000)
下一篇:说明文教学的四种方法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