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和治史方法
摘 要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一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重要经典著作。它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有关社会历史现象和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的翔实史料为依据,考察了原始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特殊发展规律,阐释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本质及消亡的历史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乃至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体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力作,深入学习这一著作,对正确认识原始社会的基本状况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等问题,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论,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A811.2 文献标识码:A
1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
什么是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历史,指的是人类史,即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
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一代又一代的人之所以会对历史感兴趣,是因为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这些丰富的经验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但是,作为人类社会已经过去的客观存在,不可能照原样重复出现,那么,人们怎样认识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呢?这就需要在科学的、历史的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史料进行分析和思考。
社会历史观主要指人们关于人类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总体运动和一般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实施,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指出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研究的途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较早的时代,它是不会被任何最有天才的头脑凭空想出来的。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时,人类历史才能揭开它自己的秘密。”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述它们产生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供的不是现成教条,而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向导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就充分运用唯物主义方法论,完成了《起源》的写作,使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史前社会的历史中摆脱了假说状态,真正成为科学。
2关于《起源》中体现的科学的治史方法
《起源》一书,写于 1884 年3 月至5 月,是恩格斯晚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原始社会的一部全面、系统的重要著作。列宁曾高度评价这部著作,认为“《起源》是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的,而是根据大量的史料和政治材料写成的”。的确,《起源》不仅对原始社会的家庭关系、氏族制度、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进行了科学的探讨,也向我们详细地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的治史方法。
2.1占有丰富的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
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马克思曾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毫无疑问,这是唯物主义的方法,科学的方法。《起源》以其生动的事实把马克思的这一方法展现在我们面前。
《起源》在“充分占有材料”方面不仅十分重视内容上的准确,更注意在选材范围上的尽可能广阔。恩格斯博览群书,大胆吸收和借鉴前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并利用诸多史料,作为自己研究《起源》的基础,他不仅认真阅读、仔细研究了马克思关于路易·亨·摩尔根《古代社会》(1877年版)一书摘要和评语,又深入研究了摩尔根的原著,还广泛阅读参考了巴霍芬的《母权论》、麦克伦南的《原始婚姻》、爱·伯·泰勒的《人类原始历史的研究》(1865年版)、莱瑟姆的《记述民族学》(1859年版)、日罗-特龙的《家庭的起源》(1874年版)、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1882年第4版)等著作。而占有了资料还不行,这些资料还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在说到关于蒙昧时代人类部落的一切材料,恩格斯认为是矛盾的,是需要批判地检验和精选的。并指出,“凡根据这样绝对不可靠的报告而作的任何结论,我们都必须应该加以摒弃。”
2.2研究历史不能照搬照抄,使用资料不可偏听偏信
没有充分而可靠的历史资料,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史学论著,但不问青红皂白,照抄照搬,也不能使历史成为科学。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求在历史研究中既反对唯心主义的臆造诡辩,也反对形而上学的照抄照搬,而是既借鉴已有的文明成果,又不局限于前人。在这方面,恩格斯早已成为我们的楷模,《起源》的出版,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在《起源》中,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巴霍芬的历史功绩,认为他第一个抛弃了关于毫无所知的原始的性关系杂乱状态的空谈,而提出古代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证据来证明不但一个男子与几个女子发生性的关系,而且一个女子也与几个男子发生性的关系,都不违反习俗。但同时,恩格斯也指出巴霍芬相信神在希腊的英雄时代创造了奇迹,推翻了母权制,代之以父权制。这种认为宗教具有世界历史的决定性杠杆的作用的观点,归根结底会成为纯粹的神秘主义。而对于英国以及仿效英国的其它国家对麦克伦南过高的赞誉,恩格斯毫无保留的肯定了麦克伦南的功绩在于他指出了他所谓的外婚制的到处流行及其重大意义。但是,恩格斯也毫不避讳的指出,麦克伦南根本没有发现外婚制集团存在的事实,也完全不了解这种事实,认为他的理论好像合理,然而却缺乏牢固的根据,造成了比巴霍芬的神秘主义幻想在母权制方面所造成的大得多的混乱。
而关于摩尔根,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物时,发现了马克思的路易·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他认为极为重要和珍贵。他详尽而透彻地研究了马克思的摘录、评语,又深入研究了摩尔根的原著,恩格斯认为“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而对于英国所有的原始社会历史学家 “剽窃”了摩尔根的发现,又没有一个人公开承认这一观点是归功于摩尔根时,恩格斯指出“他给原始历史研究所建立的系统,在基本的要点上,迄今仍是有效的,甚至可以说,愈是有人力图隐瞒摩尔根这一伟大进步的奠基者,他所建立的这个系统就愈将获得大家的公认。”恩格斯没有对摩尔根的著作作客观的叙述。他认为对摩尔根的著作不作批判的探讨,不利用新得出的成果,不同已经得出的结论联系起来阐述,那就没有意义了。他指出:“在关于希腊和罗马历史的章节中,我没有局限于摩尔根的例证,而是补充了我所掌握的材料。关于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章节,基本上是属于我的;在这里,摩尔根所掌握的差不多只是第二手的材料,而关于德意志人的章节—除了塔西佗以外—还只是弗里曼先生的不高明的自由主义的赝品。经济方面的论证,对摩尔根的目的来说已经很充分了,对我的目的来说就完全不够,所以我把它全部重新改写过了。最后,凡是没有明确引证摩尔根而做出的结论,当然都由我来负责。”《起源》出版之后列宁誉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
2.3掌握和运用历史的辩证法
要精确地描绘人类的发展,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辩证方法要我们把社会看做活动着的活动者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而“考察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发展过程,总会在这个现象中发展过去的遗迹、现在的基础和将来的萌芽”。这也是在历史研究中要注意去识别的。
在《起源》中,无不闪烁着辩证之光。恩格斯在起源中引用摩尔根的话认为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同样,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在笔记中补充说—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哲学的体系,一般都是如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辩证法要求,研究历史必须着力去考察人类社会自身的矛盾运动。这一点,在恩格斯关于群婚制留给文明时代的遗产中很好的体现出来了。“群婚制留给文明时代的遗产是两重的,正如文明时代所产生的一切都是两重的、口不应心的、分裂为二的、自相矛盾的……在一夫一妻制内部第二种矛盾也因此而发展起来了。同考杂婚制取乐的丈夫并存的还有一个被遗弃的妻子。正如吃了半个苹果以后就不能有一整苹果一样,没有矛盾的另一面,就没有矛盾的这一面。
2.4研究历史的着眼点在于指导现实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过去的客观存在,之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人仍然对历史充满兴趣,并怀有探究历史的愿望,是因为人类社会的今天是由它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今天,预见明天,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了解它的昨天。马克思曾指出:“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料未来,而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毛泽东也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隔断历史。”还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恩格斯在《起源》中,从人类婚姻发展的历史入手,深刻分析了女性地位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揭示了女性被歧视、受压迫的社会历史根源,阐明了女性解放所必须的条件和途径,为女性解放指明了方向,给与了女性追求自由与平等的信心,认真解读恩格斯关于女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我国女性问题的解决以及女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 庞卓恒.史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人民出版社,2009.
[4] 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M].人民出版社,1982.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2.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2.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人民出版社,1956.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上一篇:谈历史教学对学生观念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