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和声编配
【摘 要】本文分析了关于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和声编配的方法和原则,意在帮助钢琴学习者在今后学习弹奏中国钢琴改编曲时,能更好地展现中国传统乐曲所传达的画面感和意境,向世界传递出属于中国特色的古风魅力。
【关键词】钢琴改编曲;和声编配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065-01
据有关史书记载, 1600年,来自意大利的著名传教士利玛窦把一架古钢琴作为贡品进献给万历帝,虽然早期在我国流传面不广,但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经过二次鸦片战争,清朝被迫打开国门,各国列强蜂拥而入,在华的洋人数、洋教堂、洋学堂也越来越多,一些中国人也开始走出国门,使得钢琴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并愈加普遍。 而随着钢琴来到我国的最早一批钢琴演奏曲,是当时西欧流行的诸如巴赫、海顿、贝多芬等大音乐家的作品。所谓入乡随俗,钢琴在我国立足之后,随即出现了一批进步音乐家,他们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曲。
中国钢琴曲按分类来说,基本上可分为自创曲和改编曲两大类,自创曲自不必说,根据一定的乐曲写作规则和技法,融入作曲家的想法而创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钢琴曲。而改编曲是作曲者根据我国现有的传统乐曲,为了使其更好的在钢琴上展现出来而改编的乐曲形式,要细分的话可以分为传统乐器改编曲、民歌小调改编曲和戏曲改编曲。而在这几类中普及度较高的、数量最多的、改编较为成功和成熟的作品则是由我国传统乐曲改编而来的,像我们非常熟悉的《百鸟朝凤》《平湖秋月》《夕阳箫鼓》等等都是此中的精品。
我國是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文化大国,且不说原始社会就出现的骨笛骨哨,在战国时期的那一曲《高山流水》已弹奏出令人动容的知音之情。我国古曲最大的特征就是以单声部旋律居多,并能充分发挥出乐器的音色魅力,且在每一首流传下来的乐曲中都宣扬着作者的高尚情节。所以改编此类作品最重要的是解决单声部旋律的和声编配问题,使之符合钢琴的弹奏与表达,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演奏经验,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则。
一、伴奏和声以快速连续跑动乐句为主
我国传统乐曲所表达的多是文人志士的远大理想,也有描述自然风光,更有传递个人喜怒哀乐之情的,因此,在为作品选择和声时需要伴奏既能衬托主旋律的音韵美,又能展现作品本身所传达出的优雅、清高之感。在众多改编曲中,由左手承担的伴奏部分里,作曲家使用最多也最常用的,就是快速连续跑动的乐句。如作品《平湖秋月》,本是一首粤曲,描写月下西湖之美景,曲调轻柔秀美,后经作曲家陈培勋先生改编为钢琴独奏曲。
如图1,这首作品在开始部分就运用了大量的快速跑动来衬托主旋律,并且上下行的连续跑动好似模拟水波粼粼的湖面,将月下摇曳的柳枝展现的更为细致入微。另外,这种多对一的音型组合也是中国钢琴曲中常见的伴奏编法,毕竟中国曲以主调为主,突出主旋律悠扬而绵长,因此,需要大量的音符跑动来填补旋律进行中的留白。
二、中西结合恰到好处,演奏技巧常用模拟手法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调式是五声音阶,按此调法写出来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也是区别中国乐曲与其他国家作品的核心特征。而钢琴的丰富表现力也为乐曲本身增色不少,尤其是对一些乐器音色的模仿,甚至对大自然的声音的模仿都能做到惟妙惟肖。例如在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中,钢琴高音区的音色特别适合模仿鸟鸣,在主旋律的间隙穿插着各种鸟儿的欢腾鸣叫,真是热闹极了。又例如在改编曲《梅花三弄》中,钢琴声模仿了古琴的不同演奏技巧与手法,将古琴曲所传达的宁静致远、高雅洁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织体丰满有立体性,伴奏和声遵循插空原则
将中国传统乐曲改编为钢琴曲后,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了乐曲本身的织体,扩充了音响效果。这是由于中国的传统乐器多为单声部乐器,旋律线条自然也以单声部为主,因此,钢琴曲新增的伴奏部分能够更好的展现乐曲本身要传达的意境和画面感。伴奏的原则主要遵循的就是插空原则,即上密下疏、上疏下密,上指的是旋律声部,下指的是伴奏声部,旋律在流动进行时,伴奏声部需要空些,较多使用柱式和弦或带琶音的柱式和弦,而旋律为长音或暂时静止、小段终止时,伴奏声部需要用快速流动的音符来填充,使乐曲更加立体化、丰满化。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夕阳箫鼓》,本是一首大型琵琶文曲,当其改编为钢琴曲后,以织体立体化为伴奏编配原则,丰富了和声效果,使人听上去更有夕阳西下,渔樵回归的画面感。
总之,当我们了解到这一点,在今后演奏中国钢琴曲时就能很好的均衡声部之间的关系了,学会突出主旋律,将伴奏声部弹得流畅、自然、婉转。
上一篇:要用客观中性的态度去理解历史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