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族染织艺术的色彩审美文化探析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染织品色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少数民族服饰为载体,结合中国传统“五色”理论以及少数民族染织品的文化特色,分析研究中国少数染织艺术色彩的审美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审美文化特征。
关键词:民族服饰;染织;五行五色
色彩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的染织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色彩体系,其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还反映了着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喜好、哲学观以及民族精神。
1中国民族染织品色彩的发文化传承
中国的民族染织服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染色工艺,其历经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后逐渐成熟,染织品的色彩观亦随之成熟。发展至周代时,染织品的色彩观已从最初的天地人万物浑然一色的混沌色彩观发展成融入了中国传统“阴阳五行说”的“五色论”,从而形成了完整色彩体系,源于“五行说”的“五色论”成为了色彩的本源,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然而五色相混卻可得到丰富的间色,即五色之合生百色。中国染织品的传统色彩观从萌芽到形成,皆受到朴素的哲学思想以及美学理论的影响。从原始社会时,受到天地阴阳观的影响,最初的混沌色彩观开始有了黑白二色的区分。后又受到天、地、人三者的哲学思想,将代表生命和希望的赤色加入到传统色彩观中,形成了三色观。随着人们对天地万物认识的不断深入及“五行说”的哲学观的确立,以韶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的“五色论”正式确立,其将“五行说”将金、木、水、火、土作为万物的本源性元素,刘熙在《释名》中谈及对五色的观点:“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色为晦,如同昏暗之色。”“五色论”色彩观的确立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古典美学思想步入了启蒙阶段。
2中国民族染织品色彩文化内涵
在民族染织服饰中,色彩不仅是单纯的表现事物的颜色,其在表现出人们对世界万物的主观感知的同时,又融入了表达出人们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民族文化。不仅如此,在中国传统的色彩观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周礼》中就明确指出过五色为正色,为尊,五色两两相配产生的颜色为间色,为卑。由此可见,古代将传统的“五色论”将必须从自然界中提取原料才能制作出来,最接近于本源的五色作为正色,象征尊贵和权威,被直接作为“明贵贱,辨等级”的标志,严格的以颜色和程式的繁复界定人不同的社会地位。如中国传统的官服便以色彩区分等级。
中国传统的民族染织服饰色彩观不仅表现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观,在其表现形式上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历史文化的差异性造就了中国传统色彩观赋予了多种多样的寓意。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使每个民族染织形成了其特有的色彩崇尚,如水傣族他们世代生活在滇缅一代,所处地域水资源丰富,阳光充足且气温较高,白色的反射率较高,因此他们的服饰多以白色为主。北方的蒙古族、满族等游牧民族在服饰上崇尚白色,便与其先祖长期生活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服饰具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使其民族的宗教信仰、喜好、审美等都有着一定的差异,不同的色彩观便反映出了其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如有些民族服饰的配色多选用五色,寓意着与命相或五行达成虚幻的契合,傈僳族、哈尼族、景颇族等崇尚青或黑的民族,认为青或黑是最能代表庄严的祭色。
中国民族传统的染织服饰历经了漫长的历史传承,在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审美倾向及审美习惯,如人们以红色象征吉祥,黄色象征权利,白色象征凶兆等等。同时中国传统的色彩观会随着时代变迁、朝代更迭、文化思想推陈出新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转变,如秦人尚黑、元人尚白等。
中国传统民族染织服饰的色彩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记录了整个过程的民族精神,具备了完整且独居风格的色彩体系,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特征、哲学思想观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张海东.西南少数民族染织艺术中的色彩美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6(09):26.
[2]鲍冬丽.凉山彝族色彩象征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
[3]徐颖.理性色彩与感性色彩在染织设计中的统一[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4):131.
[4]潘定红.民族服饰色彩的象征[J].民族艺术研究,2002(02):36-43-5.
[5]胡敬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1(01):62-68.
作者简介:周琳1987.07。女 汉族 籍贯:哈尔滨。广西艺术学院硕士学位 设计学专业。民族装饰方向。
下一篇:古人喝奇葩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