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创新的心理学导向
摘 要: 针对声乐教育的重要性与面临的问题,提出声乐教育有创新的必要。以先进性、合理性、功 效 性等创新方向选择准则,明确了当前声乐教育创新方向应是在现代生物学基础上引入与应用 当代心理学知识。通过声乐教育发展历史分析,探讨了现今声乐教育中模仿教学方式与机理 教学法的内容与利弊,指出我国声乐研究虽仍以声乐技术为主,却已有必要关注歌唱心理问 题。论证了声乐教育以现代心理学取代生理学而占据主导地位,使声乐教学法理论实现重大 创新的意义,提出在声乐教学研究中引入一般心理因素对于声乐教育创新的促进作用。
关 键 词:声乐教育;心理学;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08)06-0530-05
声乐与器乐是音乐作品的两大部类,二者共同构成了音乐表演艺术。由于在史前与史后初期 ,乐音多以感情语言形式出现,以致长时期内,声乐一直是主要音乐,人声就是最早 的乐器[1]。虽然声乐与语言具有共同特性,即音高、音强、音长、音色、音量与 节奏,均由声带发出,用于表达意义与感情,但是在声乐中,更加重视感情表现与声音的充 实、悦耳,从而更具美感。即使到了中世纪,乐器与器乐在许多地方因含世俗因素太多而受 教会排斥,正式的、主流的音乐艺术仍然是声乐[2]。文艺复兴以后,纯器乐和由 器乐伴奏的歌 唱、戏剧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声乐因其简便而富于感染力,始终受到人们关注与喜爱,著 名歌手往往比著名乐手受到更广泛的欢迎。即使在现代,在各国,包括我国的民间、社区, 以及中小学音乐活动中,声乐教育也始终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有许多人用唱歌来表现自 己,表达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甚至参与歌手选秀活动。
声乐教育是有关声乐的知识、技巧、修养与审美趣味的传承过程,涉及到相关的科学知识、 发声技术、表演艺术与艺术欣赏。目前声乐教育中所传递的科学知识主要是物理(声)学与 生理学知识。虽然有的声乐教师曾在音乐师范系学习过教育心理学,并能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但由于声乐专业出身的教师通常不懂心理学,而师范出身的教师单方面的心理知识运用又 不同于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而且教育心理学毕竟不是声乐心理学,所以,声乐教育迄 今缺乏专业心理学的支持。不比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已分别建立了支持专业教育的艺术心 理学、运动心理学。
对声乐心理的重视不足与研究不够,使得当前无论在专业院校还是在义务教育、社区活动 中,声乐教育都存在着重技巧轻理论、重生理因素而忽视心理因素的倾向。这种倾向虽是声 乐历史上形成的,在过去具有合理性,今天却已成为阻碍声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门槛。由于 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有必要倡导研究声乐教育中的心理因素。本文拟通过讨论声乐教育创新 以心理学为导向,以及心理因素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来论证引入心理学对声乐教育创新 的重要性与可能性。
一、 声乐教育创新方向的选择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它通过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来指导实践应用 。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古已有之,但心理学作为独立的科学,是在19世纪中叶,由德国感官 神经生理学发展所促进的,并以冯特1879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纲要》为标志。心理学的诞 生史告诉我们:在生理科学充分发展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必要发展心理科学。事实上,体 育教育由以运动生理学为基础,进而引入运动心理学,以解决竞技决胜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运 动员心理素质问题,便是明证。其原因在于人的行为虽然靠肌肉与器官完成,肌肉与器官功 能的发挥却受到高级神经活动控制,而心理因素则会对高级神经活动生理产生重要影响。正 如一台复杂的机床,其工作部件的运动要受到传动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制约,在机床工作部件 精度趋近极限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加工精度与效率的途径就是引入数控装置或实施电脑控 制。
心理学发展历史虽短,却被视为21世纪的领航学科。在美国,心理学会是仅次于物理学会的 全国第二大学会,下设40多个分支学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已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中应用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与高度分化,即心理学向专门领域的渗透,已是现代心理学发 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另一方面,当代许多专门领域的发展、创新活动,多以心理学为导向, 以引入与应用心理学知识作为其共同特征。
但目前,在音乐心理学中,声乐心理未与器乐心理明确区分。其实声乐以人声为“乐器”, 作品中又通常有语词意义需予表现,本质上不同于纯音乐的器乐。而在艺术心理学中,又常 将歌唱家与戏剧演员、话剧演员的艺术表演心理混为一谈,忽视了二者再创造活动的基本 促进因素存在着本质差异:前者首先以音乐,后者则首先以艺术语言为创造的基础。可以认 为,声乐教育长期沿袭旧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与它没有紧跟时代进步、及时建立自己的专业 心理学基础有一定关系。
19世纪中期以来心理科学的大发展,不但导致现代生理学诞生并将神经与肌肉活动关联的高 级神经活动(即生理心理)确定为重要研究方向,同时也暴露了声乐教育将歌唱归结为生理 学与音响学的偏颇,使声乐教育面临着创新的压力。
创新是在某个领域首次引入与应用新事物的活动。对于声乐教育领域,选择所要引入的新事 物,是确定创新方向的重要举措。其选择原则首先是先进性。在声乐教育中引入最新的心理 学成果和与现代生理学相关的心理知识,会有力地带动声乐教育全面创新。其次的选择原则 是合理性。声乐教育原以音响物理与发声生理科学知识为基础,按学科递进发展规律,引 入与应用现代生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知识,是循序渐进的,具有合理性。第三项选择原则 是功效性,即能否提高声乐教育的功效。由于目前声乐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教学困境,常 常不是物理、生理知识问题,而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引入心理学,不但有对症下药的作用 ,而且有利于培养艺术个性突出的未来歌唱家。
二、 声乐教育重生理轻心理
的历史传统
中世纪,欧洲的歌咏活动被宗教所统治,不准群众集会时唱歌,也不准妇女演唱“圣咏”。这 种封建礼教极大地限制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为了唱好“圣咏”,教会举办了许多"唱诗班",这 是早期的声乐学校,它在演唱技巧的探索、钻研和歌唱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都有过重大贡献 。 但是,这种以童声合唱、假女高音和阉人歌手为主的“唱诗班”,虽然演唱的声音谐和甜 美,却缺少雄浑的力度和自然的人声音色,无法展现人的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16世纪末、17世纪初,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城诞生了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早期的歌剧( 抒情音乐剧),将音乐和戏剧结合在一起。歌剧艺术形式的诞生对演唱技巧的重大变革起了 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在“文艺复兴”思想指导下,需要突出歌剧人物形象化、性格化的特 点,凸现了旧的演唱方法与新的表演风格间的矛盾,再用童声、虚弱的假声和阉人歌手的声 音来表演歌剧角色已不再合适。于是,演唱方法的改革、探索,研究新唱法等工作,便历史 地落在了佛罗伦萨艺术家、歌唱家的肩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意大利“美声”唱法与它的 艺 术学派在意大利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美声”唱法在歌唱技巧上有许多独到 之处:能够表现歌唱多层次多变化的丰富色彩;能充分发挥共鸣效果,不仅加强了音量,而且 也美化了音色;可以精确地控制和调整发音器官的协调动作,灵活自如地操纵人声乐器来表 现高难度的复杂技巧,从而大大丰富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一整套较系统的声乐教 学法,能够解决歌唱者发声上存在的疑难问题,使歌唱逐渐达到完美的程度;因为符合嗓 音发声的自然规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声带负荷,即使长时间演唱也不致因疲劳而受损伤 ,从而能够有效地延长声带的艺术寿命[3]。
在这个古意大利学派时代(音乐文献称之为纯粹经验主义时代),声乐教育主要靠模仿(“ 像我那样唱”)与教材。教材指教师针对学生所写的专用的练习和练声曲。由于当时教师多 为阉人,学员是儿童与阉人,二者歌喉状况相似,模仿非常容易。如此,直到18世纪,声乐 教育仍广泛利用模仿和反复定型的教学法。
然而,模仿常会扼杀学生音乐创造的个性,并使学习过程沦为教练活动而消减了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与积极性。到了现代,因师生的歌喉明显不同,模仿难度增大。而刻意模仿教师训练 有素的歌喉,常会使学生邯郸学步,丧失了其歌喉的美好特色,却又因官能不同,学不成老 练的歌喉。尤其当教师对自己歌唱过于自信而又无视师生歌喉条件差异时,其艺术示范与模 仿要求,甚至会毁掉学生的歌喉与未来造化。
随着生理科学的发展,加西亚二世于1855年发明了喉头镜,使声乐教育由抽象神秘,转变为 具体而科学,从而成为声乐机理教学法创始人。机理教学法是一个大的系统,其发展初期, 属于声乐教育的“人声乐器打造”阶段。此期的机理教学法,要求教学者能洞悉气息、发声 、共鸣、吐咬字的有关生理学、物理(声)学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训练,以求高效地 解决相关发声技巧、技能及肌体协调性的问题。后来机理教学法伴随着生理学、声学等领域 的进步,越来越完善,更进一步显示出它的科学、高效的特点。如今这种以实证科学为基础 的教学法,已在声乐教学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运用。事实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它确实 “代表了国际声乐教育的前沿”[4]。其表征就是声乐教师在发音器官结构、功能 方面的知识超过了语言教师,音乐学院的嗓病研究治疗水平不亚于医院耳鼻喉科。
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传统的理论是不注意歌唱心理的,歌唱心理学是声乐教育理 论中最少有人研究的部分”[5]42。在国内,声乐研究的重心与主流,依然是植基于 生理 学与物理学的机理教学法。有人以《’97全国声乐论文综述》、《98年全国声乐论文综述》 、《’99全国声乐论文综述》、《2000全国声乐论文综述》、《二一全国声乐论文综述 》、《2002全国声乐论文综述》、《2003全国声乐论文综述》、《二四年全国声乐论文 综述》、《2005年全国声乐论文综述》等九篇论文中提供的数据为依据,指出近九年(1997 —2005)来收集到的声乐论文中,对声乐技术的论述仍是以机理教学法研究为主要代表的 。讨论声乐教育心理的文章难得一见,其内容也偏于一般教育心理而非声乐教育心理。
三、 心理学在声乐教育创新中
的主导作用
心理因素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贯串于教学、学习、练习、欣赏、修养与演唱等全部过程,可 以说,歌唱家的成长过程就是其歌唱心理的形成过程。还可以更广泛地说,从婴儿反射本能 的哭喊到与歌唱家的艺术创作相联系的一切高级发声现象,都是永远受心理因素制约与决定 的。这是因为在艺术歌唱中,歌唱者的发声技术与他们对自己声音特色的利用,都是实现创造 意图的手段,都由其所演唱乐曲的艺术内容所决定。而声音艺术创造则是具有不同历史、民 族文化背景的,具有性别、年龄与个性特点的歌唱者的不同心理状态的表现。典籍《乐记》 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正是音乐发自内心又直接诉诸内心的特点,决定了音乐以 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境界为使命。其中声乐,由于以人声为 “乐器”,“人的喜怒哀 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直接表达,而 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6],所以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器乐更为强 烈与深刻。对听众来说,声乐的歌词、音乐,以及表现手段(声音)及发声方法,可以多角度多 层次地引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即使他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也能受到感染,不像器乐有时会 “对牛弹琴”。
换句话说,声音固然由身体发出,却是心理使然。正如斯宾诺莎说的,“人的身体除了为心 灵所决定、所指导外,并不能建造任何寺院”[7]。艺术歌唱虽然通过发声器官进行 ,心理因素却起着统制的作用。
心理因素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可以不必顾虑细部的协调配合,使需要复杂协作的难以掌 握的多块肌肉的复合运动,仅只从整体上养成习惯,便可掌握与自如运用。而原来的机理教 学法,却强调声乐技术的掌握,须取决于学会有区别地用意志控制发声器官各部分肌肉活动 的技能。事实上发声器官的机能多半是自动的和整体的,歌唱者并不能过细地控制每一块肌 肉,有时甚至不能控制机能(例如打哈欠、喷嚏),而只能控制器官运动的节奏、强度、方 向等。显然,烦琐地要求控制每块肌肉,很困难,即使做得到也会使神经高度紧张而影响歌 唱效果,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方法。反之,若从整体上揣摩唱出理想声音时的发声器官的 状态,使这种随意运动得到定型,成为习惯,就可以掌握与自如运用技巧。这种基于心理调 控的教学方法,事半功倍,省去了徒劳的努力,又免除了不必要的紧张,具有显著的合理性 与优越性。例如学习 “有支点” 发声(托气的发声)很难。学生如按机理教学法学,不是 没保持住气,唱得无力出了喉音,就是咽肌紧张发声不自然。顾此失彼,总在两个极端间摆 动,掌握不住要领。但如果让学生在钢琴伴奏下,保持吸气状态,在心里悄声地唱,就不难 找到有支点唱的器官位置并养成运气习惯,从而掌握了技巧。在这里“内心歌唱”就是一种 充分利用心理因素来摆脱细部牵扯而从整体上养成正确技能习惯的有效办法。歌唱大师大多 重视内心歌唱,不但把内心歌唱能力与掌握歌唱技能相关联,而且用于能动地想象和监督自 己的歌唱表演。目前许多乐器如钢琴教学中,也已要求边演奏边“唱出来”,其实已运用 了心理的整体统制作用,是有道理的。
声乐教育当然要教声乐技术,但脱离音乐内容的训练,无助于歌唱,又使嗓子易累,技术练 习单调死板易厌。若在声乐技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作用,例如借助音乐的艺术内容 ,养成运用整体技能的习惯,就可以寓教于乐,使学生的技术与声乐艺术同步提高。其做法 是将学员对目标技术的注意,转移到对技术在音乐表现中的运用的注意,等到运用技术的习 惯养成后,再转回目标技术上使之熟练。声乐教学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即学生唱他喜欢的作 品时,爱屋及乌,使他对技术有了亲近感,其技术进步很快。这是其感情投入与热情等因素 ,帮他挖掘、开发了技术上的潜能。因而在教学中,可通过选择学生喜爱的曲目来助其掌握技 术,再让他将已掌握的技术转用于他不甚喜爱但应学习作品的成功演唱。这是明智的教学思 路。反之,强令学生唱不喜爱的曲目,会使他因厌恶、逆反心理而对技术学习产生冷漠、疏远 、畏惧感,导致情绪低落、教学失败甚至歌喉累伤。
四、 声乐教学应关注心理因素
作用的研究
声乐教学法创新与声乐心理学的建立需要较长时间和巨大努力,将有关心理因素的作用作为 声学教学研究课题,应是很好的起步与切入点,可以积累知识与经验。国内声乐界在新世纪 之初,已有若干文章,对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心理因素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展开 了探讨。只要在研究中再进一步结合声乐专业教学,就有可能促进教学创新。例如有人提出 歌唱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应随时调整各个器官、各个部位的动作,而核心问题是心 理控制的能力,即歌唱家对自己的心理调节与控制[8]。又有人指出浮躁、虚荣、自 卑、紧张等不良心理会影响演唱效果。
笔者根据多年演唱与教学的体会,对气质等心理因素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以下自己直 觉的认识,以供参考。
气质在歌唱专业中作用巨大,歌唱者的嗓音与发声特点同其心理感情密切相连,对其艺术创 造倾向与风格和职业成就,影响巨大。猫王能风靡全球,留给人们深切的记忆与怀念,与其 独特气质不无关系,气质影响着其声乐技术的方向、水平,更影响其表演成就。巴甫洛夫曾 断言气质可在生活教养下改变,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改变将很困难。所以声乐 教师一方面要努力陶冶学生的创造气质,另一方面或许应更多地致力于发掘气质好的苗子。
法国音乐家孔巴里约称“音乐是用声音进行的、没有概念的思维的艺术”,说明思维对于感 受声音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理解音乐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思维中的想象,在声乐教育中就 是内心歌唱,是学习歌唱技术的捷径。俄国声乐教育家杰柳仁斯基曾强调说,(学声乐)需 要用脑子而不是用嗓子,因为当嗓子疲劳时,学习仍应继续。学生如果善于拟定演唱计划, 想象自己的演唱,就能在嗓子疲劳时继续做到内心里的学习[5]62。
主动性是克服技术难关和做好艺术演唱的重要心理品质。主动性所导致的顽强、深入的思考 和不断的尝试,包括将“感情移入”到音乐作品、形象中去,是演唱成功的前提。
记忆在声乐技术学习与掌握、运用中有很大作用。声乐教育中有两类重要记忆。一类是与嗓 音的发声官能技术相联系的基本感觉记忆,另一类是把艺术创造的因素与技术因素相统一的 艺术表演的记忆。记忆可以积累而形成教养,还可以通过提炼成为直觉与灵感的资料。而教 养对于音乐理解与欣赏,直觉与灵感对于艺术创造,均关系重大。记忆可以分为学习、保持 与记忆三个阶段,其中记忆阶段又可分为回忆与再认。因此对资料的学习和对作品的音乐分 析,会通过保持而影响到技术的掌握和节目的表演。记忆中的回忆,有助于迅速重新学会被遗 忘的技术与音乐。再认因不像 回忆那样必须发现其客体,而具有便于转移的特征。在声乐教育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在新乐 曲中再认曾经学到过的技术与音乐成分,来帮助他迅速掌握新乐曲与新的技术。
注意力涉及歌唱者音乐观念与音乐感等声乐基本因素的养成。教师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分 配和学生发展阶段有关。就学声乐技术而言,学生应首先集中注意于,教师提示他的发声器 官活动方面,其次集中于发声官能的控制方面。而在表演时,则应妥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但是,对声乐艺术的专注,应是声乐工作者的职业态度,也是希望在声乐表演与教学上取得 成就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情感是一个过程,情绪则是情感与感觉的复合。由于音乐的经验基本上是情绪的,声乐更是 直接表现情绪,显然,对情绪的类型与强度的准确把握和有分寸地充分表达,就成为决定理 解作品和艺术演唱成败的重要因素。
总之,声乐教育曾通过引进生理科学知识,实现重大创新而形成了机理教学法,这种教学法 必然地带有其产生时代所赋予的机械论的烙印。心理科学的新进展使声乐教育又面临着另一 次重大创新的机遇,在这次创新中,纯粹的肌肉练习并不会失去它的作用与意义,但将会由 主导地位下降到从属于歌唱心理活动的基础地位。这种建立在肌肉运动与高级神经活动生理 基础上,由歌唱心理加以整合与统制的新的教学法,必定会带有当代系统论的烙印。在对心 理因素于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的研究取得进展后,为构筑新的教学法所必须进行的声乐 心理对声乐技术、教学、练习与艺术表演的深刻影响等课题,也会逐渐受到声乐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卡尔西萧. 音乐美学[M]. 郭长扬,译. 台北:大陆书店, 1974:238.[ ZK)]
[2]梅耶尔 E. 交响音乐的产生[J]. 韩耀成,译. 音乐译丛, 1981(4):2 .
[3]邹本初. 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 2000:23.
[4]王紫剑. 对声乐机理教学法及其现实应用的初步探讨[D]. 天津:天 津音乐学院, 2006:2.
[5]德•阿斯培伦德. 歌唱者及其声音的训练[M]∥音乐译丛:第三辑.张洪模,译. 北京:音乐出版社, 1963.
[6]丹纳. 艺术哲学[M]. 傅雷,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30.[Z K)]
[7]斯宾诺莎. 伦理学[M]. 贺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94.
[8]肖红. 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 宁波大学学报:教 育科学版, 2003(2):57-59.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in Innovation of Vocal Music Teaching
ZHENG Shun-nü
(College of Arts,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 Ch ina)
Abstract: Facing the importance and problems found in vocal music teaching, innovation isnecessary to explore. With the advanceable, rational or functional orientation t aken as the guidelines to be chosen for the innovation, what shall be sure to doat present is to introduce and apply the 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b ased on up-to-date biology.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vocal musi c education, the effect and advantages/disadvantages of the prevailing demonstra tion/memoriter teaching. Although our vocal music teaching is emphasizing the vo cal skill training,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traini ng in singing. Illustrates theoretically significance of the innovation with whi ch the modern psychology will play a leading role in vocal music teaching instea d of physiology. Furthermore, the stimulating effect of introducing normal psych ological factors on the innovation of vocal music teaching is presented.
Key words:vocal music education; psychology; educational innovation
(责任编辑:刘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