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文化基因镌刻民族记忆
总结提升,增强民族自信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风筝,体会到古文的凝练,谐音的有趣,也感受到风筝诗的情趣,学到了不少的语文知识。我们还从风筝的起源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向往天空,师法自然的天性;从风筝的造型图案中,体会到中国人祈盼幸福,寓意于形的思维方式;从风筝的古诗中,领悟到风筝能怡情,带我们进入身心合一的美好境界。风筝的意蕴不仅如此,她穿越了千年历史,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人类航空史认定:中国的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学到这里,你对风筝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呢?
生:我感觉风筝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生:我从风筝上看到了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不懈探索的精神。
生:我认为风筝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展。
师:概括得真好,风筝是我们的民族骄傲。(板书:民族骄傲)
师:风筝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不是一堂课就能讲完的。(板书省略号)上课时,同学们还提出许多问题,老师向大家推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的一本《中华风筝绝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好好研读,一定会大有收获。课后,希望同学们继续风筝探究之旅,让风筝带你飞向更高远更开阔的文化天空!
【总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渐渐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成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质的文化符号——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心灵的图画,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中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在这一堂课上,孙晓玲老师围绕风筝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感悟、表达,和同学们一道放飞了一只飘舞在历史天空中的风筝。
1. 系统集成,创构意象。由于风筝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放风筝又是人们十分喜爱的户外活动,因而从古到今留下了许多与风筝相关的传说、诗词、图案等资料。但这些资料中的风筝意象却有些“飘忽”,模糊而多义。为了给学生揭示出明晰而准确的风筝意象,教者阅读了大量与风筝相关的资料,并对芜杂的资料进行了研读、梳理、提炼,形成了关于风筝的较为明晰的意象,并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精选经典作为教学内容,形成了分别由古文、图案、古诗等多种典型材料构成的学习文本。意象的提炼是上好这类课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对教师文化素养、概括能力的考验。对风筝意象的准确把握与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系统集成,表现出教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统摄性思维能力。
2. 彰显特质,助力迁移。本节课是一堂以文化意象为主题的语文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始终注意凸显语文特质。在学习《韩非子》和《墨子·鲁问》中写墨子和鲁班制作风筝的句子时,教者既注意在比较阅读中引导学生懂得两位大师制作风筝的异同,同时通过这两句话仅用十余个字就将当时两人制作风筝时的用料、取名、成效等都交代清楚了,从而充分感受古文的凝练概括。在出示经典的沙燕风筝时,教者引导学生探讨风筝名称的寓意与图案的关系,从而发现“谐音”这一语言现象,并引导学生通过四幅风筝图案进一步研究谐音现象,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利用谐音设计一只祈福风筝。学生说出了“大吉(鸡)大利”“喜气洋洋(羊)”“名列前茅(猫)”等许多利用谐音表达祝福的词语。在学习徐渭的《风鸢图诗》时,教者没有停留在对诗句的理解和所写场景的想象上,而是在充分体会放风筝的情趣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放风筝时的感受写一两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确立语文训练的点并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向前进一步,不仅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而且力求运用巩固,真正掌握,这样就使学生在对意象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同时,在语文素养上也得到切实的提升。
3. 文化解码,转知成慧。文化意象经过长时间的蕴积,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我们在引导学生了解感受意象时应该深一层,让学生不仅懂得这一意象外在的、浅层的含义,还要了解其背后的东西。本课教者在引导学生感受风筝意象时,没有停留在风筝表达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祈求幸福生活和愉悦心情这一层面上,而是由此更进一步,由“飞天”揭示出中国人“师法自然”,善于向大自然学习的品性;由通过图案来“祈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揭示了中国人“寓意于形”的思维特点;由放风筝的“怡情”作用,揭示出中国人发明的活动都有注重“身心合一”的特征。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没有将对文化意象的理解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而是努力将这种理解引向深入,到达智慧层面,从而使学生在加深对文化意象理解的同时,获取了民族的智慧。
意象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通过挖掘、传承可以守望我们的文化江山,增強孩子的民族记忆。本课教者在这一堂课上带领学生围绕风筝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析出”并“晶化”出风筝的文化图式,使其成为烙在孩子心中的一枚中国印。
(孙晓玲,南通市崇川区学科带头人,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施建平,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通市小语会会长)